瓦伦达心态与虫负蝂之累
2022-05-30齐世明
齐世明
“瓦伦达心态”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探究其源,却翻到一页令人泪目的史实。
1978年,波多黎各海滨城市圣胡安,以高超而稳健的演技闻名于世的美国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又译瓦尔登),将以七十三岁高龄在这里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几十年艺术生涯的“谢幕之作”,并在之后宣布退休。当晚,现场群情沸腾,似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猝然,从未出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却于这大锅之顶栽了下来——当他刚走到钢索中间,仅做了两个平常动作,竟从近七十米高的钢索上一下跌落,成千古之恨。
事后,他的妻子噙泪说道:“这次表演对他而言太重要了,他就给自己加了许多重担,出场前就不停嘀咕,‘不能失败,不能失败……”由此产生了“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在做某一件事前,总是患得患失,而越在意的却越容易失去。
无疑,“瓦伦达心态”易酿成一幕幕悲剧。笔者在叹息之际,想起了唐人柳宗元的寓言小品《虫负蝂传》。虫负蝂,是作者杜撰的小虫。它善于背东西,爬行中一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背在身上。由此,一路上,它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疲惫至极也不止步。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仍会不停地抓取物体,背负爬行。而且,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停止——所以,虫负蝂最终都会落个从高处跌落摔死的下场。
柳宗元为何杜撰出虫负蝂这样的小动物呢?柳宗元于公元805年被贬官永州,一困十年,如置一铁屋,远亲友,身孱弱。面对糜烂的官场,他就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虫负蝂形象,借以讽刺吏道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一抒胸中块垒。柳宗元妙笔生花,通过描写
虫负蝂善负物、喜爬高这两大特性,讽刺“今世之嗜取者”敛财无厌、追求名位、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心态与丑行,批判的矛头直指时弊:“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之累”。柳宗元以虫负蝂为喻,发出感叹: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一点也不放过,却不知道财货过多会成为累赘;他们即使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因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从瓦伦达到柳宗元笔下的虫负蝂,鲜活的具象描绘出这类悲剧的主因:欲望忒盛,背上的包袱太重。这包袱是名欲,是利欲,是情色欲,是长寿欲……包袱多多,欲望种种。其实,有心皆有欲,有欲望无错,而人一旦欲望无极限,就会跌进欲壑难填的深渊里。《史记》出语干脆:“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于此,历史的镜鉴不胜枚举。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流芳千古,晚年却贪恋“长生不老”。他服用了大量的五石散,结果长寿未得,还因此而逝。
现实的教训也近乎天天上演,且观那些落马的衮衮诸公,不都是因“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最后坠地而死的吗?
可叹,虫负蝂之累今犹在。柳宗元于一千二百多年前便发出警告:“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是啊,有些人名义上是人,智慧却和虫负蝂一样,太可悲了!但“虫负蝂”的子孙绵延不绝,《虫负蝂传》也给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瓦伦达是一位名人,柳宗元笔下更多的是官人。今朝,除了名人与官人,芸芸众生不同样应该引为鉴戒吗?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跨过人生的“瓦伦达钢索”。
【原载《意林》】
●辽宁阜新 高广平荐
插图 / 不必負重前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