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中华》曾长篇报道宁都起义

2022-05-30周铁钧

红岩春秋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瑞金苏区

周铁钧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一苏大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提出:“依据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份党的机关报的情况,目前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建立健全党报。”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筹备,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2月11日在瑞金叶坪村出版。《红色中华》的创刊,肩起了建设、巩固红色政权舆论阵地,宣传、助推苏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组织、动员工农开展武装斗争等重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和使命担当。

以笔为枪 勇猛战斗

《红色中华》创刊时,明确了办报宗旨和任务。《发刊词》说:“发挥中央政府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而巩固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

《红色中华》出刊后,随着内容日臻丰富,从第4期开始设置栏目。除“社论”“专电”“要闻”等重点栏目、“文告”“消息”“通讯”等常规栏目外,还设置了揭露、曝光政府内部贪腐行为、苏区社会落后现象的“铁锤”“铁棍”“突击队”专栏和答释民众疑问的“问题解答”“政令解释”“苏维埃法庭”等栏目。另辟《赤焰》副刊,登载苏区作者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

“社论”是《红色中华》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栏目,内容多是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发布法规条例、畅谈形势任务、介绍苏区面貌等。据统计,毛泽东曾撰写并刊发社论6篇,签准刊出各种法规、条例、训令、决议等文件172篇,署名发表调查思考、访谈报告等16篇。苏区党政军负责人朱德、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等也撰写社论、提供访谈等文稿共计80余篇。这些权威经典文章不但对苏区各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在全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018年,江西兴国县发现一张1934年12月27日出版的第257期《红色中华》,头版头题为《粉碎敌人清剿斗争中的群众游击战》,而1982年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红色中华》合订本中,第257期的出版日期是1936年2月19日,头版头题为《热烈拿出钱来帮助抗日经费》。为何同一期《红色中华》会出现两种版本,内容也截然不同?

经专家考证,谜底终于解开:1934年10月10日,《红色中华》第240期出版后,红军主力秘密撤离苏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稳定苏区人心,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分局留守苏区,由瞿秋白负责宣传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瞿秋白与韩进、袁血卒、徐名正等人从第241期接续编辑出版《红色中华》,内容以扩大红军、征集粮食、宣传游击战等为主,为保守红军长征的秘密、保卫苏区胜利果实发挥出重要作用。

1935年1月21日,苏区的《红色中华》出版到第264期时,中共中央指示中央分局转变斗争方式,将留守红军和机关化整为零,开展与环境适应的游击战,《红色中华》的出版也随之暂停。

同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复刊。由于当时通讯不畅,党中央不知红军长征后《红色中华》依然在苏区出刊,陕北版的《红色中华》仍从第241期接续编发,因而出现两种版本。

引领光明 抗战旗帜

瑞金时期,有作者写诗赞誉《红色中华》“是党的‘喉舌、是引路的‘灯塔、是政治‘号角、是革命‘武器”。因為它不仅承担动员组织进步力量与反动派和侵略者作坚决斗争的使命,还具有瓦解分化敌人、引领爱国志士走上光明之路的特殊作用。

1931年,国民党第26路军中许多官兵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独断专横的反动统治。隐蔽在该军内部的共产党员如军参谋长赵博生、73旅旅部参谋刘振亚等人,不失时机地向进步官兵宣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和政治主张、苏区的民主制度和大好形势等。

《红色中华》创刊号刚出版,赵博生和刘振亚就秘密带到军营散发。其中刊载的《纪念广州暴动》《反对国民党军阀进攻革命》《反帝运动高涨》等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文章,激发起进步官兵反抗专制、弃暗投明的信心。

当时,26路军军长孙连仲赴南京治病,赵博生、刘振亚和进步军官董振堂、季振同等趁机组织策划、联动指挥,于1931年12月14日率26路军1.7万人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使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红色中华》及时刊登长篇通讯《宁都的大兵暴》,报道了整个起义过程,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巨大震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仍然调集重兵“围剿”红军,致使大面积国土沦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蒋介石如临大敌,调集20余万军队,对先遣队围追堵截。

8月1日,《红色中华》刊登《毛泽东同志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一文,义正辞严地揭露蒋介石不顾日寇侵略和民族危亡,阻挠红军北上抗日的罪恶行径。当天,《红色中华》还刊登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指出,“尽管我们面临与数量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决战,尽管有各种艰难困苦,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已以最大之决心组织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观点鲜明、鼓舞斗志的“访谈”和“宣言”,犹如引路的旗帜,不但为红军指明了斗争方向,也激发起国人抗击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唤起工农 凝聚民心

《红色中华》始终坚持围绕党的工作大局,以唤起工农、凝聚民心、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为宣传重点,有力助推了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1931年至1934年间,苏区开展了三次扩大红军运动。《红色中华》密切结合扩红运动的进展,加大宣传力度,无论文题和内容,都颇具号召力与鼓动性,如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为红五月扩大红军二万七千而斗争!》《争取决战面前“扩红”突击胜利!》等。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刊登题为《八弟兄一齐报名当红军》的报道。该消息随即在苏区引起轰动,掀起群众踊跃参军的热潮。兴国县长冈乡百名青壮年中,有80人报名参军;宁化县在长征前夕,有227名青年加入红军;总人口24万的瑞金,有11.3万人加入红军或参战支前。

1933年前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叫嚣“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残酷的现实导致苏区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奇缺。为此,中央政府号召民众掀起生产热潮,自给自足粮油蛋菜,粉碎反动派的阴谋。苏区各乡村政府响应号召,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春播、夏耕运动。

1933年6月4日,《红色中华》刊登消息《中央政府召开武阳区赠旗大会》,称“中央政府为了鼓励夏耕运动,在全苏区内达到增加二成收获的目的,特择春耕最有成绩的瑞金武阳区,举行赠旗大会。大旗一面,小旗一面,大旗赠给武阳区全体群众,小旗赠该区石水乡群众,题字是‘春耕模范”。

春耕生产赠旗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主持的农村工作现场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集体出席, 这次大会在建党建政史上尚属首次,开创了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形式、新局面。

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发布《中央各机关号召募集20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通告,各县乡苏维埃政府闻风而动,广泛动员,整个苏区掀起“编草鞋送红军,打蒋匪保秋收”的热潮。不到一个月,20万双草鞋募集任务圆满完成,凝聚着人民群众深情厚谊的草鞋,伴随红军踏上了跨越萬水千山的长征路。

革命熔炉 锻冶精英

瑞金时期,《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最权威、信息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这就要求编务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还要具备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先后担任《红色中华》主笔(编)的有周以栗、王观澜、李一氓、沙可夫、梁柏台、瞿秋白、任质斌、向仲华等。他们凭着对党的无比忠诚,以满腔热忱和责任担当,与编务人员及广大通讯员在这座革命大熔炉里熔铸信念、冶炼意志,提高政治素质和斗争本领。

第一任主笔周以栗,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受马克思主义熏陶,曾协助毛泽东在武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主持报社工作时,在艰苦又充满希望的环境中以笔为枪,开创出真正属于人民的舆论阵地。

接任周以栗的是王观澜。他曾任闽粤赣特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任主笔时,报社只有三个编务人员。房舍简陋,遇风掉土,雨天漏水,王观澜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坚持编撰、组版、审校,保证报纸按期出版。

沙可夫任主编后,创作、发表话剧、独幕剧8部、革命歌曲20余首。他创作的大型话剧《我——红军》上演后,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朱德赞扬“打响了扩大红军的第一炮”,张闻天赞誉“是苏维埃文化与大众艺术的开端”。

曾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的李一氓接编《红色中华》时,报社的条件依然艰苦。他家住瑞金,报社在叶坪,中间相距10里。但山路弯曲、沟坎密布,实际不止20里。李一氓后来回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发病,都要起早去叶坪,因为不去就没有别的人去编报了,许多次编完稿子已是深夜,回家时险些滑下山涧。”

梁柏台任主笔时,还兼任司法部长、检察长等职。虽然司法工作繁忙,他依然兢兢业业管理报社,撰写出《今年选举的初步总结》《苏乡选民的工作报告》《关于选举法上几个疑问的解释》等数十篇稿件。

《红色中华》的编辑李伯钊、徐名正、韩进、袁血卒、白彦博等,都有丰富的革命经历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李伯钊,历任红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军政学校政治教员,她创作的反映红军英勇斗争的话剧《母亲》《老三》《金花》等曾在苏区引起广泛反响。

袁血卒曾潜入国民党第26路军内部,成功策划并参与了宁都起义。回到红军队伍后,历任316团团长、特科学校政委等。红军长征后,他坚持留守苏区,任红24师政治部主任,并担负《红色中华》编辑工作。

广东戏剧学校毕业的徐名正,曾导演、主演话剧《怒吼吧,中国》等,后任中共如皋师范支部书记。1934年1月到瑞金后,担任报社秘书长兼编辑。

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发表《论目前“红中”的任务》,提出,“要有自己能够指挥的通讯网,教他们如何做社论,如何写消息,《红色中华》不仅是报纸,而且是学校,培养从事这一部门工作的人才,已经放在了我们新闻政策的议事日程之上”。

当时,《红色中华》每天平均能收到三四十篇来稿,编辑从中发现文字功底深、写作能力强的作者,并通过邀谈约稿和邮寄资料等方式向他们传授新闻知识、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激发写作积极性。不到半年,《红色中华》通讯员人数由几十人壮大到200多人,他们中包括军政干部、普通战士和工农群众。

李富春、谢觉哉、陆定一、蔡畅等党政部门负责人也经常为《红色中华》撰稿。时任中央局秘书长邓颖超是最勤奋的通讯员之一,最多时每月要投寄十几篇文稿。《红色中华》第100期发表了她的《把“红中”活跃飞舞到全中国》一文:“‘红中从创刊号到百期的过程中,它是在逐渐的改善向前发展进步着,它的发行,由几百几千而突破了三万,走向四万,是一个群众化而得到群众爱护的报纸。”

铁腕重锤 惩腐荡浊

中华苏维埃政府建立不到两年,苏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一些党员干部的权力也随之增大。但部分掌权人却经不起诱惑,开始贪污吞占、奢靡腐化,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

1933年12月,《红色中华》发布毛泽东、项英联名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对惩处各类贪腐行为做出严厉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

数日后,《红色中华》又刊发了中央检察委员会主席董必武、工农检察部部长何叔衡签发的《怎样检举贪污浪费的通告》,并将印有《通告》的报纸在县乡广泛张贴,拉开了苏区检举贪腐的序幕。

《红色中华》从第146期起,刊出“建立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坚决打击各式各样的贪污分子”等通栏口号,设立“轻骑队”“铁锤”“铁棍”等专栏,抨击、揭露各种贪污腐败现象。《赤焰》副刊也设“杂文”栏目,用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对不正之风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如1932年4月6日发表的杂文《好个石城县主席的迁家大喜》,揭露了石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借搬家之机大肆庆祝、收受贺礼的违纪行为;1933年11月26日登载的杂文《强迫命令的乡苏主席》,讽刺了宁化武层区黄金乡主席黄龙标蛮横专断、弄虚作假,在扩红运动中,用强迫手段召来20多位老人,闹了一场大尴尬。

《红色中华》还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揭露腐化分子的丑恶嘴脸。第134期发表的漫画《贪污分子郑茂德》,揭露中央巡视员郑茂德在于都县开展工作时,因为没钱“下饭馆”,竟偷卖了县政府的一匹骡子。画中的郑茂德正在胡吃海塞,菜肴里却闪现出一匹骡子,贪污分子的丑陋形象跃然纸上。

據统计,瑞金时期《红色中华》出版的240期中,共刊发反腐文章和漫画作品520多篇(幅),约占刊文(画)总量的10%。

1934年1月,群众揭发于都县委、县政府存在严重贪腐问题,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决定立案调查,派项英率检察工作团进驻于都县。经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查实:县委书记刘洪清动用公款囤粮8万余斤、食盐3千余斤,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他还多次出卖特别通行证,使敌特分子有机会出入苏区搜集和传递情报,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县主要领导行为不正,导致县里许多党员、干部贪腐成风。

1934年3月,中华苏维埃在瑞金组成最高特别法庭,审理于都贪腐案,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等领导出席旁听。

法庭判处刘仁祥、刘天浩、滕琼等5人死刑;认定刘洪清、熊仙璧等人犯有“对反革命分子纵容、不执行上级命令、贪污和包庇贪污”三条主要罪行,撤销一切职务,与其他贪腐分子一同依法严惩。

法庭宣判后,《红色中华》刊登了《判决书》,并发表张闻天的文章《“于都事件”的教训》,对贪腐大案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总结,诫勉全党、全军。

《赤焰》副刊 兴文育人

《红色中华》创刊后,结合苏区群众普遍文化不高的现状,努力让版面生动活泼、内容形式多样,让老百姓既能看明白,又能听得懂。

1933年4月23日,《红色中华》第72期推出《赤焰》副刊。《发刊词》中说:“要应用革命艺术、文艺力量,作为宣传、鼓动,提高工农群众的艺术兴趣,创造苏区工农文艺,培植真正无产阶级艺术的干部。”

《赤焰》恪守初衷,坚持以极具传播效应的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富于大众特色的内容,宣传、展现苏区风貌,介绍、揭露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鞭笞反动政府的独裁统治。

瑞金时期,《赤焰》共刊登《我们自己的事》《揭破鬼脸》《回到自己的队伍里来》等话剧、独幕剧29部,这些剧目几乎全被苏区的文艺团体排演,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刊发纪实散文是《赤焰》的一大特色,如1933年8月16日刊载的《朋口战役纪实》,记述了红军与国民党19 路军激战的经过,对红军精神风貌的刻画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3年9月21日发表的《乌江之战》,用白描手法表现出红军强渡乌江的真实场景和取得胜利的喜悦;1933年4月2日刊登的《战斗中的珍闻》,描述了红军将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优待俘虏的宽大政策。

据统计,瑞金时期的《赤焰》共发表纪实散文64 篇,同时刊发了《上前线曲》《红色战士的高呼》《铁拳等待着》等革命歌谣、红色诗歌59首。

《赤焰》在组构版面时,不但力求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更注重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为此,发表漫画也是《赤焰》的一大亮点。为让画作更具有时效性、富有表现力,编辑们经常请来漫画作者,一起研究选题、构图等,提高了作者的艺术水准和勾绘能力,涌现出赵品三、黄亚光、钱壮飞、胡烈等一批优秀漫画家。

瑞金时期,《红色中华》共发表漫画140余幅。在当时苏区各地的墙报、传单、标语上,战壕、掩体、防空洞墙壁上,都能看到从《红色中华》临摹的宣传漫画。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更名为《新中华报》,发行6年、出版了324期的《红色中华》,使命就此定格。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瑞金苏区
亲亲瑞金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苏区创业致富人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