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月过半(创作谈)

2022-05-30孤城

阳光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意半成品诗性

连日来,北京的雨水少见地丰沛起来。租住地团结湖一带,陷入浓荫、槐花与雨水交织的迷阵。街景随时序更迭,在兀自撤换形色。空气中弥漫的清芬,有不可觉察的微颤。事物发展,在暗合的轨迹上,对应一定的秩序,各有所归。如我,遵从内心,勉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始终不愿放弃,在庸常里萃取诗意与温暖,并为此在所不惜。始终相信,有什么不可见的一直在推动、在兑现心绪里稍纵即逝的灵光。日子依然不露声色地流逝,四下里汇聚而来的庞杂信息,有视听的,有感知的,有过滤、辨析之后的积淀,有如万千飞燕衔融泥,一天天,弥补诗性以守的巢居。清气轻笼的幽静中,需要有光束把我们从大地上抠出来,并留下新鲜的影痕,明灭随行。需要有词语的张力,将镂空的灵魂、清远的内心,从冗长与平滑中凸显出来,进而获得灵动与轻盈。

光阴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的暗箱操作。三十来年,在与词语的浸淫、互选中,笔下的语言一直处于一种递减的状态。迷信繁缛散尽后,本真的清瘦与骨感,显露近似古朴陶器、亚光釉面折射出的节制的奢华。只想做个无聊的银匠,疏离手艺/身子里煨小醉/眯上眼,耐心打量——寒夜磨亮细雨/刺骨风怎样绣出,抱窗的/雪景/且在落寞角落,挑开梅朵。(孤城《给一棵树打针》)

相信一切具备语言、语意无限张力的诗歌,都是我心目中汉诗的完美形式。个人认为,一首诗,从一个诗人笔下诞生时,事实上,只是一件半成品。这种半成品分摊到每一个读者那里,都是一次解读意义上的二度创作、再加工的过程。一首诗,从而最终得以“成品”。

一首诗好比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高超的诗人应该是一个擅长制造心灵容器的人。解读一首诗歌的过程,是一种自觉的认知加注的过程。每个读者有每个读者的情商和智商,每个读者有每个读者的个我经历、素养、学识、情怀、认知度。同一首诗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其解读结果是不同的。可能是一杯茶、一杯酒、一杯水……也可能就是一杯空气。

诗歌文本的误读和歧义性,赋予一首诗歌文本价值张力以奇诡与曼妙。诗歌的不确定性,也是诗歌的诗性魅力所在。诗人和讀者,应该是一首诗得以完整、成立的合作者。一切具备语言、语意无限张力的诗歌,都是对读者寄予充分信任与尊重的诗歌。当然,前提是:有温度,说人话。七月过半,已逝、当下和未来的日子,在互为观照,成全圆缺。我翻出去年于贵州云岩大山里留下的长短句,愧对光阴的流速。

孤 城:本名赵业胜,安徽无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现居北京,任《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出版诗集《孤城诗选》。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等期刊。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并获奖。

猜你喜欢

语意半成品诗性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二)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一)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半成品饭菜成新宠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约当总产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