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雕刻的花纹
2022-05-30沙中客
沙中客
提起夏商周,总会让人联想到青铜器。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和品种而言,古代的中国一骑绝尘,尤其是那些一气呵成的精美花纹图案,让人惊叹不已。那么,青铜器上的纹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中空技术,用铜液直接浇筑模具。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模范法和失蜡法,基本都分为塑模、翻范、烘烧和浇注四个部分。
首先是塑模,也就是制作母范。母范原料由铸件的大小和几何形状决定,较小的简单物件,可以用木、竹、骨、石等材料制作,大型和图案复杂的物件,可以用混有炭末、草料或其他有机物的陶土制作。经过粗加工后,在泥料黏土中浸泡成为泥模,然后在泥模阴干过程中择机雕刻,等雕刻完毕后的泥模彻底干燥后,入窑焙烧、冷却,母范即成。
其次是翻范。翻范的技术性很强,是模范法的核心。简单点地说,翻范就是将一块块黏土覆在母范上“复制”图纹,然后把一块块黏土无缝黏合,这些无缝黏合的黏土块就是外范。因为母模不够精细,拓印过来后还需进一步雕刻加工,所以外范的材料须是能经得住摔打、揉搓和长时间浸润的极其细致的陶土。在翻范前,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以及在何处分界。翻制好外范模型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
最后是烘烧和浇注。一次成品叫浑铸或者整体浇注。外范准备好后,捆紧,糊以泥沙或草拌泥,入窑焙烧,焙好的外范需埋于湿沙中,并外加木条箍紧,防止铜液压力将外范涨开。温度降至400摄氏度至500攝氏度时,将熔化的铜液快而平稳地注入浇口,直到填满空隙,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去外范,取出铸件。如果没有及时浇注,冷却后的外范在浇注前需要预热。需要说明的是,模范都是倒置的,这是为了将铜液中的杂质沉淀于器底,使上中部的花纹更加清晰。铸件去外范后,经过打磨,去掉毛刺,整个工序才算完成。
失蜡法和模范法的基本步骤相同,不同的是在制作纹饰较多、形制较复杂的青铜器时,失蜡法比模范法更适合。它的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会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金属溶液,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青铜器时代久远,绚丽璀璨,尤其在没有高科技的情况下,制作工艺的精湛,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