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的松弛感
2022-05-30玉玉
玉玉?
最近。“松弛感”忽然成为全网热词,起源于微博博主@黑猫白袜子旁观的一次经历:“有一家人出门旅游,行李却因疏漏被退回,大家只能带着身份证踏上旅程。但意外的是,当事人都没有生气、指责,甚至还在轻松讨论落地后要买点儿什么,全程气氛都非常松弛。”
博主发出“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的感慨后,引发了很多网友对原生家庭的回忆——“时刻处在‘备战状态”“事情一超出计划就情绪崩溃”“小时候吃饭掉个勺子都要挨骂”……
“松弛感”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松弛感”。其实,古人已经讨论过了。有“逍遥游”的庄子,有狂放不羁的“竹林七贤”,既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放歌纵酒,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
但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弛感”并不是主流。我们更习惯朝乾夕惕,主张人要“独处守心,群处守口”,强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有秩序、守规矩、能自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副作用”,它导致很大一部分人群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很难放松。
其实,年轻人需要积极的“松弛感”,正如毕淑敏在《像烟灰一样松散》中写道:“你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烟灰,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重量和形状,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实,在烟灰的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和机敏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掠过,哪怕只是极轻微的叹息,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腾空而起,驭风而行。
烟灰在放松中,积蓄着飘扬的能量。如同年轻人处在拼事业的最好年华,奋斗终究是青春的主基调,在积极的“松弛感”中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才能更好地上路。
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许知远到访的那一期,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许知远没有做节目里“应该做”的事,在镜头前干活,希望获得观众的夸奖,他更喜欢深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向海边工作的阿姨请教如何抬扁担更省力,吃着烤肠,吃着雪糕,就可以开心度过一个下午,在生活的各个细微处感受着“松弛感”。
我们何尝不可以这样呢?
下班路上欣赏美丽的晚霞,吃着西瓜撸着猫,在家里营造一个“松弛角落”,在那个角落放上自己喜欢的小东西……感受生活的美好点滴,让自己从紧张的一天里抽离出来。
不过啼笑皆非的是,由于“松弛感”引发热议,许多人竟然因“松弛感”而焦虑起来——我实在太紧绷,没有办法“松弛”下来怎么办?
其实,有些人令人艳羡的“松弛感”是天生的,纯粹就是“心大”。同样,有些人如履薄冰的“不松弛”也是必然的。為了达成目标,一点一滴争取,一手一脚打拼,苦心孤诣、步履维艰的人是“松”不起来的,对这些人而言,“不松弛”,才是他们的“松弛”。
当我们忘记要变得“松弛”这件事,而是活在当下,专注于此时此刻,也许我们已经活出了自己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