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并非与生俱来
2022-05-30王爱军
王爱军
优雅是顺应生活的一种内心智慧,是遭遇荣辱困苦与欢喜时的姿态,是对生命最深的领悟。优雅是生活、心灵和智慧的完美结合,是自信、独立和高雅的象征。优雅不是与生俱来的。
谢安:优雅的魏晋风度
东晋时,晋军与前秦百万大军正在淝水决战,谢安在家与客人下棋。有驿站加急军报呈报谢安,秦兵已败,淝水大捷。谢安看过之后便将其随手放于床上,脸上丝毫没有惊喜之色,与刚才下围棋的神色一样,就像什么也没发生。
没多久客人实在忍不住,询问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谢安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小儿辈打了胜仗罢了!”下完棋,还归内宅,谢安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过门槛的时候磕断了木屐上的齒都浑然不知。
有人说“谢安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男人,没有之一”,理由一是长得美,晋人称他“风采神态清秀明达”。但关键还是他胆力非凡,能担大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谢安的优雅,不在于那种个性的肆意张扬与标新立异,而是一种极度的内敛与克制。这种优雅所体现的风度与胆识,固然有天赋的成分,其实更重要的还在于修养。
我们要培养这种优雅的气质,就需要于事上磨炼,敢于担当,勇挑重担,而不能遇到难事躲着走,碰见坡坎先躺平,只有不断克服胆怯与恐惧的心理,拓展格局,强大内心,才能拥有大男人的翩翩风度。
兰陵王:面具之下的优雅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生就一副绝美的面容,史书称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到底有多俊美?史书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并没有细致的描述,但史书中的文字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高长恭身为将军,为了不因太美的容貌而遮掩了威武之气,每当驰骋沙场时,他不得不以面具遮面。
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发二十万大军攻打北齐,洛阳以北的重镇金墉城被围攻月余,危在旦夕。关键时刻,高长恭挺身而出,率五百铁骑先行驰援。面对数十万敌军,他一马当先杀入包围圈,如旋风般顷刻间就杀到金墉城下。城内的齐军却不敢开门,毕竟他们不敢相信谁有如此胆量能闯有数十万兵马的敌营,且为首之人又戴着面具。于是,在猎猎作响的军旗下,高长恭缓缓把面具摘下,露出了他那张绝世俊美的面庞。这绝对是个无与伦比、优雅之极的动作,顿时城上一片欢呼:“兰陵王来了!”
在那一瞬间,城内守军的斗志被重新点燃,奋勇作战。在内外夹攻之下,北周军溃败而去。
兰陵王给我们展现的优雅,不仅是一种俊美的颜值,更是一种无所畏惧的风度。优雅的本质,正是这样一种内在的气质。就像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需用正义去培养,以仁义和道德辅助。
宇文柔奴:安心的优雅
元丰六年(1083年),当年贬谪岭南的画家王巩回到京城,先期返京的苏轼为其接风。欢饮间,王巩的歌女柔奴出来给苏轼劝酒。柔奴“眉目娟丽”,举止优雅,行止间都透着一份淡定与从容。
苏轼知道,当年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荒僻之地宾州。消息传来,王巩身边的人大多都走了,唯独柔奴不离左右,应该是吃了不少苦,便问她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平静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了十分感动,当即作了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相送: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歌女柔奴复姓宇文,父亲本是一名御医,被人陷害冤死狱中,母亲不堪打击,不久后也撒手人寰。幼小的柔奴被叔父狠心地卖到了官府行院,学习歌舞,将来以艺娱人。后来幸运地被父亲的朋友陈太医赎身,并跟随他学习医术。再后来她爱上了能诗善画的才子王巩,宁愿在他身边做歌女也不离不弃。跟所爱的人在一起,岭南的荒蛮偏僻都算不得什么。历经人间风雨,柔奴的眉宇间、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平静与安然。
优雅不仅是一种外表的从容,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生活的坎坷,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当面对这样的境遇,不必唉声叹气,更不必心灰意冷,能改变的事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左右不了的事就平静地接受,坦然地面对。一个人有了平和心,便多了一份优雅,少了许多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