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思辨性阅读建构

2022-05-30霍晓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高阶思维核心素养

霍晓玲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其中,语言和思维两个维度不仅彼此紧密相连,而且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强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學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洞察、交融辩论、体验冲突、品味迁移,在思辨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高阶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1-0054-03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核心维度,其中,语言和思维两个维度不仅彼此紧密相连,而且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为思维发展而教,已经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的朝向和走向。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形成反省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辨析洞察,在对比思辨中发展高阶思维的广度

没有对比,就没有真正的阅读。对比思辨对学生的阅读感知、洞察品析、鉴赏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落实学生思辨阅读的重要载体。

(一)聚焦对比,拓展学生的思维资源

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文本的语言。阅读教学的价值就是要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但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世界中进行感知,学生就难以洞察文本的内在价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辨析品味的资源,构建思辨性阅读的多元载体,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描写春天枝条生长状态时,作者运用了一个“抽”字。如果学生仅仅凭借课文的语境进行感知,充其量只能感知这一动词的表面意思。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 “抽”字与“长”字进行比较:“如果将这两个字调换,你觉得在表达上有什么影响呢?”有了辨析对比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语言品析中就能发现,“抽”是一种快速、旺盛地生长状态,体现了春天树木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对比的学习过程无形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理解语言的“学习场”。如果没有对比而进行思辨性阅读,学生就只是对关键词句进行辨析,是无法真正揣摩它所形成的表达效果的。因此,教师只有聚焦文本内涵展开对比式的阅读,才能在思辨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统整对比,丰富学生的思辨素材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对比阅读还可以从文本的整体视角入手,对相同题材的不同课文进行对比,或者是对相同作者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对比思维聚焦在文本的主题思想、文本结构、表达策略和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鼓励学生在辨析异同的过程中,形成归纳综合和批判洞察的高阶思维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是一篇典型的微型小说,主要描写了老支书在灾难面前牺牲自己和儿子的感人事迹,刻画了老支书一心为民、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教师紧扣小说情节、环境、人物这些核心要素展开教学,相机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学生在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发现老支书与哈尔威船长之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面对灾难时,都具有忠于职守、牺牲自我的品质。在共性洞察中,学生发现这两篇小说都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同时人物对话也都以简短、有力的形式为主。

在这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辨析价值的共性资源,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认知空间,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探寻文本之间的异同,扩大了学生思辨认知的广度,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交融辩论,在争鸣思辨中扩展高阶思维的角度

(一)观点交融,丰富思辨的维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成为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在自主性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话题,设计任务清单,鼓励学生敢于想、善于说。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小说,不仅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机智的闰土形象,而且作者还将闰土和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对比。鉴于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开放性话题:“小说中的‘我非常羡慕闰土的生活,那‘我的生活是不是就如此不堪?大少爷的生活可能也是别的孩子所羡慕的。如果换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活?”学生很快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感受。有的选择闰土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有的选择“我”的生活,物质丰富,可以静下心来更好地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的提出可以将这两种生活融合起来,在感受自然乐趣的同时专心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问题就是基于多元理解的视角而提出的,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无法从课文中直接获取信息,需要学生在综合地收集、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认知进行体验,形成多样化的考量,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拓展自身思辨性阅读的理性思考维度。

(二)观点碰撞,拓展思辨的维度

真正的高阶思维,绝不是被动接受文本和教师硬性灌输得来的,更多的是源于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性思考与合理质疑。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开发出适切的学习资源,并提炼出富有争议的话题,鼓励学生在争鸣思辨中深化认知,丰富切入问题的角度,在思辨性阅读中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五位壮士跳崖的选择充满了敬佩和敬仰之情,但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样的选择并不值得,五位壮士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紧扣这一动态性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相机设置了思辨性话题:“你觉得五位壮士选择跳崖的行为值得吗?”学生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学生从课文中保护连队群众转移的背景入手,结合当时的形势,认为五位壮士的这一“跳”,不仅表明了自己不屈服的态度,更激发了中国人奋勇抗敌的决心;有的学生则从人性的视角,认为保存自己是对家人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再次为抗日奉献自我。

学生通过唇枪舌剑的讨论,拓展了课文理解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红色经典文本的价值取向入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解读文本、洞察人物言行的路径,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人物的深度理解和辨析,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依托冲突,在体验思辨中挖掘高階思维的深度

(一)巧借冲突,在调整中落实思辨阅读的深度

统编语文教材的选文范畴广泛,包罗万象,很多文本受到时代、地域的影响,其中一些价值取向可能会与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常态化思维下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拆散牛郎织女的王母娘娘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评价。他们认为王母娘娘没有因为与织女之间的关系,就网开一面,而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理应值得褒奖。很显然,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认知的表层,仅仅是从人物言行的视角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相机制造认知冲突:“你觉得天庭的制度合理吗?值得遵守吗?”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的认知朝着现象的深处迈进,意识到事情的本质,从而认识到王母娘娘并不是秉公执法,而是因为她所代表的执法者在天庭制度受到挑战之后变得恼羞成怒,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表现。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借助问题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的平衡,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学生在审视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借助思辨性活动,实现了对人物形象进行正确解读的目标,阅读思维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浅层走向了深层。

(二)深化冲突,在体验中落实思辨性阅读的深度

文本的意蕴、作者的情感和观点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呈现。思辨性阅读不能将认知停留在语言表层的信息上,而是要洞察文本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懂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内在价值。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以学生在认知、解读时的障碍作为切入点,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不断深化思辨性阅读的深度,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列宁与小男孩一段口是心非的对话,是作者刻画两位人物特点的重要载体,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使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困惑。很多学生提出:“既然列宁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为什么不直接指出,相机教育这个小男孩,而要运用这种口是心非的方式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先读懂人物每一句话所蕴藏的真实想法,再将自己想象成列宁和小男孩,并进行尝试性的体验:“如果采用直接揭穿的方式,小男孩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样,学生在迁移体验中就会认识到列宁处理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在思辨性阅读中拓展思维的深度。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站在学生的立场,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指向核心问题的阅读,让学生经历认知的冲突,带着思考进入阅读的场域,深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从“旁观者”走向“卷入者”,实现了深度阅读。

四、品味迁移,在语用思辨中提升高阶思维的精度

(一)关注结构视角,洞察作者的巧妙构思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作者运用巧妙的构思,呈现出一篇篇经典的文本。教师应准确、深度理解文本,用好“这一篇”,旁通“这一类”,通过建构多元的阅读活动,开拓多角度的阅读视角,引导学生在积极品味中走向深度阅读。

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和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匠心独运。作者为什么要将老支书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放在最后才交代呢?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品味与感知作者如此构思的价值:最后以出人意料的一笔,体现了既在情理之中又给人以强烈艺术震撼的表达效果。

思辨性阅读在结构化视角下进行设计与重构,在核心问题引领下进行预测与推理,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更为深入的个性化理解的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紧扣文本的关键线索及核心人物,在积极探寻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在缜密的思维状态下提升了高阶思维的精度。

(二)强化迁移实践,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课程。学而不用、习而不迁,就会使学生前期的学习停留在机械认知的层面上。教师需要创设鲜活的运用情境和更多“输入”与“输出”的言语表达平台,让学生在精细化的思辨性阅读中,获得言语品质的发展。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文的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根据课前的导读提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内容上,就始终只能以粗线条的轮廓来关注文本。为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任务:(1)如果你向父母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你会怎样介绍?需要怎样阅读课文?(2)如果你向文化水平不高的爷爷奶奶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你又会怎样介绍?需要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阅读课文?(3)如果你向弟弟妹妹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你又会怎么介绍?需要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阅读课文?

由于需要介绍的对象不同,相同的文本语言所运用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所运用的阅读策略自然也就不一样。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就会改变惯有的阅读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中将思维不断细化,针对不同的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思维和表达状态。这就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就要明晰学生的思维发展点。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遵循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通过辨析洞察、交融辩论、体验冲突、品味迁移等方式,抓住思辨性阅读的契机,紧扣思辨性阅读的要素,找准思辨性阅读的思维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6):9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高阶思维核心素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