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勺状沟壑特征及发育过程”试题设计
2022-05-30滑娜丁科伟
滑娜 丁科伟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有学者研究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及北部边缘地带广泛分布着一种“勺状沟壑”(简称勺沟),其主要由黄土暗穴及陷穴在水力作用下崩塌而成,发展的时间序列为暗穴→陷穴→勺沟。勺沟形态“头大、身宽、尾细”,不同于一般沟谷(浅沟、切沟、冲沟等),其特殊形态的本质是流水侵蚀与堆积的辩证关系。图1为黄土暗穴及陷穴示意图,图2为勺状沟壑示意图。
(1)指出黄土高原多暗穴(陷穴)的自然原因。
(2)据图1推断黄土暗穴及陷穴的发育过程。
(3)勺沟形成“头大、身宽、尾细”的形态特征(如图2),请给出合理解释。
【命题意图】
试题选取黄土高原“勺沟”为命题素材,主要是因为沟谷是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水地貌在课程标准中有相对应的内容,同学们学习了相关地理原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本题角度新颖,选取“勺沟”地貌为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呈现了一组逐步递进并构成完整认识链的问题,逐步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资料取材于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做了简化和模式化处理。由此,既反映了“勺沟”发育过程的基本事实,又简化了地理情境。给出的图用于表示黄土暗穴、陷穴形成过程及勺状沟壑形态特征,要求考生具有根据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和逻辑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解析】第(1)题要求考生指出黄土高原多暗穴(陷穴)的自然原因。“指出”不需要说明、分析,指出即可。为了让考生了解暗穴(陷穴)的发育过程,先用第(1)小题作为铺垫。由于大多数的黄土沟壑发生在稳定的区域侵蚀基准面上,所以本题只考查外力条件对地貌形态的塑造。黄土高原西部及北部边缘地带,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的变率很大,经常以暴雨形式出现。一般情况下,多雨期为7—9月份,一次性的大暴雨可在有些地区形成大量的暗穴或陷穴。由此可见,暗穴与陷穴的发育与季节性集中降水特别是暴雨密切相关;土质疏松、孔隙发育的黄土更易被流水侵蚀。地势起伏大的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暗穴或陷穴的发育。黄土高原的表土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有利于黄土暗穴的形成。
第(2)题要求同学们据图1推断黄土暗穴及陷穴的发育过程。本题是为同学们进一步解释“勺沟”的形态特征做准备。鉴于同学们对黄土暗穴及陷穴比较陌生,试题给出了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到达黄土坡面后,由于黄土疏松及空隙发育,地表水下渗率高,地下水冲刷或带走易溶物质,空隙不断扩大而形成各种形态的黄土暗穴。典型的黄土陷穴一般由暗穴发展而来,暗穴在水流作用下不断扩容,上覆土体由于重力作用塌陷,在地表形成垂直形态的大小不同的黄土洞穴。
第(3)题要求同学们对勺沟“头大、身宽、尾细”的形态特征,给出合理解释。有了第(2)题的铺垫同学們就可以判断,其形成应该是流水侵蚀与流水堆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勺沟形成特殊的地貌形态,应从三个方面分析:“头大”主要由溯源侵蚀而成;“身宽”主要由不断的侧蚀形成;“尾细”则由物质的搬运堆积而成。
本题组强调过程分析,依靠简单记忆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这有利于引导以后的地理学习更加注重原理与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