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得云间飞渡声

2022-05-30田田

莫愁·智慧女性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国画家国画

田田

‖ 张郁廉(1914-2010年):战地记者、国画家。‖

她的前半生是叱咤风云的战地记者,后半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国画家——实谓才情兼备,风骨可赞。

张郁廉1914年出生于哈尔滨市,乳名“聚聚”寄托了父母企盼家园安定的愿望。动荡的年月,张郁廉的生母在她两岁半时不幸病逝,她由养母瓦娃抚育长大。瓦娃出身白俄贵族,不仅教张郁廉文学、艺术,还坚持让她在适龄阶段接受正规的中国学校教育。张郁廉深爱这位养母,至晚年仍感慨正是瓦娃使得自己“尚有可取之处”。

读中学时,身为同盟会会员的历史老师所讲述的东北状况令张郁廉忧心不已。她多次参加示威游行捍卫国权,且学业上更加努力。1933年,张郁廉成为班里唯一一个考取燕京大学的学生。进入大学第二年,她在主修教育的同时辅修新闻专业。那时,顾炎武的“路远不须愁日暮”一度成为她的自勉之语。

抗战期间,张郁廉和同学被迫流亡武汉避难。恰巧设在汉口的苏联塔斯通讯社扩招员工,会写新闻又擅长俄语的张郁廉得以录用。起初,社长罗果夫安排她使用俄文打字机翻译中文报纸上的消息,不久又安排她跟随莫斯科总社派来的军事记者赴徐州战区采访。时任国军旅长覃异之对这位敢于出入烽烟战场的女记者尤感钦佩,送给张郁廉一支德制小手枪自卫。

往后,张郁廉辗转各地,亲历了台儿庄之役、徐州大突围、武汉撤退、长沙大火、中条山战役、重庆大轰炸等。徐州战场上,张郁廉白天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天黑时随队出发,经过二十一天的昼伏夜行才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她曾写道:“我赶紧面朝下抱头趴着,子弹像雨点在四近仆仆作响,身旁有人呻吟。不知过了多久,敌机飞走了,我清醒过来,坐起,浑身是泥土,腿上有血。”

1938年年末,张郁廉调至重庆塔斯社,工作环境稍安定,遂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前线见闻撰写作品,其中《在前线》一文由《中央日报》连载发行。国人从她精准的战地报道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而对自小生活在东北热土上的张郁廉来说,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识如影随形,“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到前线去了”。

两年后,张郁廉离开塔斯社进入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读完前期因战争中断的第四年大学课程,知识素养更进一层。1943年9月起,张郁廉入职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称赞她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1944年,张郁廉与青梅竹马的北大经济系才子孙桂籍结为伉俪。后赴台湾,她在照顾家人的同时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女性银行经济研究员。1950年年底,张郁廉拜师国画大家黄君璧,自此利用闲暇时间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1957年,她邀请十四名女画友成立“拾趣画会”,被誉“把艺术带进家庭,有转移社会风气之功”。

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张郁廉的国画作品古朴苍劲,气韵不凡。她两次举办个人画展皆获好评,对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更不遗余力。1980年退休后,她在家中开设国画班,教授慕名而至的年轻画者。

也是从那时起,张郁廉喜欢随身携带纸笔,锻炼、种植、旅行之余常常静坐一隅。她将所思所想记入笔记,只为“让子孙知道我的早年经历”。张郁廉去世后,其次子孙宇立等人將她的笔记整理出版为《白云飞渡》一书。这位毕生宽远、波澜壮阔的女子,为世间留得了独一无二的飞渡声。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国画家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欲望”(国画)
游子丹青弘国粹——记响水籍国画家胡祝三
国画欣赏
《国画家》写生创作研修班招生简章
以情感创作作品,用画笔传递精神——访国画家袁鹏飞
与命运抗争的国画家——傅小石的艺术人生
庐山拾遗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