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质维度下中韩节日文化对比

2022-05-30罗馨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两国韩国活动

中秋节在中韩两国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近年来,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获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中韩两国人民对两国节日的相关争论变得十分激烈。若能加强两国人民对两国节日文化的了解,能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同时能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进两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本文以中秋节为例,对两国节日进行了简要对比与分析,希望通过起源、食俗、习俗等方面的对比促进对两国节日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 中韩两国中秋节节日对比

1.1 兩国中秋节的起源

1.1.1 中国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起源较早,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在此笔者列举认可度较高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是由“祭月”演变而来。《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其中的“夕月”便是祭月的意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起源于古代农事。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许多节日的起源都与农事有关。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正是秋收时节,中秋节也可称为“秋收节”,古人便在作物收获的时节饮酒起舞,高兴地庆祝丰收[1]。《周礼·春宫》中最先记载了“中秋”一词;《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注:有观点认为《唐书·太宗纪》中“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内容为尚秉和(1870-1950,晚晴进士,官员,著名易学家)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的误写。)唐宋时中秋节便作为民俗节日形成,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北宋时期,正式将恰逢三秋之半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1.1.2 韩国秋夕的起源

韩国的中秋节又称为“秋夕”“中秋”“仲秋节”“ga yu nar(嘉俳日)”。《三国史记》中有着关于韩国中秋节起源的最早的记载。[2]在新罗(注: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起初为朝鲜半岛东南部的部落联盟,后借助唐朝力量灭掉高居丽和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儒理王时期,韩国的王宫会在每一年农历的七月中旬至农历八月中旬,举办一种名为“嘉俳”的活动,韩国的君王会把国家的不同地区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部,并命令王女带领六部的女子进行织布比赛,织的布匹又多质量又好的一队即为获胜的一方,胜出的一方会收到来自失败一方的款待。这天晚上,妇女们跳着圆圈舞,唱着会苏曲,共同欢庆,这就是所谓的“嘉俳”。在中国的史料《北史·新罗传》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由此可以推测,韩国中秋节自新罗时期便出现了。

1.2 两国中秋节的饮食习俗

1.2.1 中国中秋节的饮食习俗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秋节以吃月饼为习俗之一。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将吃“饼”与月亮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明代以来,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愈来愈多[3]。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祈愿。除月饼外,人们还常食用桂花制品,桂花糕、桂花酒也是中秋佳节饭桌上的常客。据记载,江浙一带还有中秋节吃桂花鸭的习俗,八月将鸭子屠宰做成桂花鸭,有滋补降噪的功效。宋代的先人们还会在中秋节饮新酒,《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由此可见,宋代时过中秋节畅饮新酒成为不可缺少的食俗。

1.2.2 韩国秋夕的饮食习俗

韩国的秋夕必不可少的食物就是松饼,因在蒸松饼的过程中防止粘连铺上一成松针而得名,以大枣、红豆等入馅。与中国圆圆的月饼不同,松饼通常被做成半月状,韩国风俗认为半月即满月前的阶段,寓意着上升势头。韩国松饼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月饼,是家家户户都会品尝的节日美食。秋夕来临全家人坐在一起捏松饼,一边倾诉心事。韩国秋夕还有喝“土卵汤”的习惯,“土卵汤”即芋头汤,因长相似卵而得名[3]。韩国的秋夕也有“尝新”的惯例,韩国民众会用新稻米酿成白酒一起欢饮,被称为“新稻酒”或“秋夕酒”,秋夕酒不仅是祭祀不可缺少的祭品,也是节日期间备受欢迎的佳酿。除此之外,栗子糕、蒸鸡、煎饼等也是秋夕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韩国秋夕的饮食大多是为祖先准备的,种类多为鱼、肉、素菜、水果等, 韩国人将供奉给祖先的饮食一道一道精心准备出来,因为他们相信诚心诚意能得到祖先的祝福和庇佑。

1.3 两国中秋节的节日活动

1.3.1 中国中秋节的节日活动

现在中国中秋节主要举行赏月活动,全家人一起在满月下尽享团圆之乐。可以说赏月是由祭月和拜月演变而来的,北京著名的月坛——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帝王祭月礼制传到民间,祭月习俗逐渐演变,庄严的祭祀演变成了轻松的赏月活动。唐代时期中秋赏月活动兴起,诗人们也纷纷掀起咏月风潮,其中也有不少名篇佳作流传至今,或是描写圆满的月亮来抒发团圆之乐,或是用残缺的月亮抒发离别分散之伤感。拜月就是把月亮当成神灵,进行祭拜。宋朝时期,家家户户都举行拜月活动,男子祈求月神保佑自己早日升官富贵,女子则祈求外貌姣好。如今,中秋赏月已是全民欢庆佳节的一大乐趣,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借中秋节假期回家团员,全家人在中秋节的月夜围坐在一起,一边观赏圆圆的月亮,一边畅快闲聊,其乐融融[4]。

1.3.2 韩国秋夕的节日活动

韩国秋夕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茶礼,茶礼即祭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祭祀时供品的制作与摆放,祭礼的程序与礼仪等都有着严格要求,例如摆放祭祀食品时要按照“鱼东肉西”、果类“红东白西”等顺序,并且因为据说桃子有驱鬼的功效,所以祭祀不能用桃子。祭祀结束后祭祀食品由全家人分食,称为“饮福”。在秋夕这天,韩国人还会进行“省墓”,即扫墓。由于韩国人的墓地在山上,所以一家人上山去墓地给去世的家人扫墓,这也是秋夕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也称为“上山”[5]。韩国古代庆祝秋夕时,还会举行拔河活动,初期,拔河仅仅是一种祈祷丰收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活动。韩国在秋夕还会跳舞蹈“强羌水越来”,这是韩国传统的一种圆圈舞蹈。除此之外,秋夕有举行摔跤比赛、模仿乌龟的龟戏、模仿牛的牛戏等活动。女子们喜爱的秋千和跳板也是不可缺少的传统游戏。韩国的百姓还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演唱一曲优美而悲伤的“会苏曲”,也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民俗游戏来庆祝中秋。

1.4 异同点分析

由此可见,中韩两国在中秋节起源、饮食习俗、节日风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祭月、农事活动等,与当时的农业活动和天象崇拜有一定关系,食俗与节日活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祈求团圆的美好愿望;而韩国的秋夕习俗则体现了韩国人民重视娱乐活动,“省墓”、祭祀等也体现了韩国人十分重视家族意识、尊重祖先。但由于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相似之处。例如:两国的节日代表食物都与“月”有关,虽代表月的不同形态,但其中都包含了兩国人民的美好祈愿;两国的风俗大都是集体活动,体现了两国都十分重视共同体意识。

2 中秋节与秋夕的现代化转变

2.1 中国中秋节的现代化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秋节也不断发生变化。中秋节从古代祭月、祈祷丰收发展为了阖家团圆、寄予美好愿望的日子。古人对于中秋节十分重视,会亲手制作月饼等节日美食来品尝。如今,月饼并不是中秋节的专属食物,而是平时也能品尝的普通甜点。古时的中秋节,人们不仅会进行赏月活动,赏月作诗,抒发内心情感,也会举办娱乐活动来烘托节日气氛。还会举行大规隆重的祭祀活动祈祷丰收。现在,中秋节是“打工人”休息的美好假期,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团圆之乐的日子。由此可见,中秋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节日习俗活动渐渐简化,节日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但人们对着月亮祈求团圆的美好心愿仍流传至今。

2.2 韩国秋夕的现代化转变

韩国的秋夕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改变。古代韩国人过秋夕重视举行集体活动,许多人在一起进行拔河比赛或进行娱乐活动,祈愿土地丰收,感谢祖先恩惠。如今,随着韩国“核心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注:“核心家庭”:与韩国的“大家庭”——爷爷奶奶、父母、直系亲属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模式相对,核心家庭指的是仅有父母及未结婚的子女组成的家庭;“单身家庭”:即仅有单身一人为家庭成员;“丁克家庭”:情侣或夫妻不生育子女,家庭成员仅为夫妇二人的家庭。)等渐渐增多,集体活动也被小家庭的娱乐活动所取代。但由于韩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中秋节中体现“孝”文化的祭祀、省墓等活动都被较好的保留了下来。虽然没有古代的秋夕那么隆重,但现在韩国的秋夕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每到秋夕,不管多忙韩国人也会趁着假期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方式被称为“归省”。并且,秋夕举行祭祀、尊崇祖先的过程,也是韩国人教育子女孝道的过程[6]。

3 启示

3.1 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与沟通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域差异、历史原因等,造就了世界上许多各不相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应认识到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予以他国文化尊重。例如,我们尊重并接纳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先进思想等,我国孔子学院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开设,唐人街在世界各国也随处可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被世界所认可。但近年来,从“江陵端午祭申遗”到“屈原故乡之争”,中韩两国人民对于相关内容的争论十分激烈,影响了两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应看到两国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互相尊重,加强交流与沟通。拿中秋节来看,韩国的秋夕与我国的中秋节都是各自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两国节日的起源、食俗文化、节日活动都有所差异,两国应相互尊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促进两国友好往来。

3.2 认同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文化收到了冲击,许多传统节日被人们“抛之脑后”,反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汲取外国文化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保留好本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这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近年来,借助短视频的发展,“华流”在年轻人中掀起了热潮,汉服、旗袍等中国特色传统服饰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年轻人的喜爱。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同时要进行学习,借助现代手段进行文化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3 加强文化教育,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扎根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也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教育承载着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也是让年轻一代了解、认同、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不管是在教材里学习到典籍故事,还是在宣传栏读到名句经典,亦或是老师讲授的古人轶事,都能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化中蕴含的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还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等,对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优秀的古书典籍、传统节日等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民族文化在内心扎根。

引用

[1]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北京青年政治研究学院学报,2008(1):40-42.

[2] 金菩提.韩中节日文化比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 李军.中韩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春节中秋节为例[J].亚太教育,2016,(29):22-23.

[4] 张宇柔,邓梓莹.中韩传统节日文化对比考察[J].科技世界,2017(4):44-45+57.

[5]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展演与功能呈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5-61.

[6] 林宣佑.韩国秋夕的社会文化内涵、功能及其传承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2-27.

作者简介:罗馨茹(2000—),女,山东诸城人,本科,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两国韩国活动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韩国“第一步”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聚焦韩国大选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在韩国走马观花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