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思想对明清古建筑的影响

2022-05-30熊娟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古建筑时期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建筑作为最好的历史教材,不同时期的建筑会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而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开始,不断有知名学者进行深入、发扬,最后成为最大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体系之一。明清时期,作为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两个朝代,不管是封建社会的末期还是西方文化的渗透,都让这两个时期有一些不一样的历史。本文重点讨论的就是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我国古建筑的影响,简析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特点以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凝固的历史去感知那个时代的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想要延续就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而建筑物就是很好的历史课本。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沉淀总结了夏、商、周近一千七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后,由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经过众多朝代的演变与发扬,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体系之一,是历史文化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和民族特性。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在很多建筑物上面也承载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蕴。从某种角度上,中国的古建筑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审美方向以及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能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儒家思想主张“礼治”,“礼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荀子的《礼论》著作中写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所以在儒家思想中遵从的是因为有“礼”,所以社会上的人无论是长幼、贫富、尊贱都应遵循礼,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年龄都要遵循贵贱上下之分,这种崇尚“礼”的观念也正好契合了当时统治者所需要治理国家时的等级次序和名分,从而让群众更好地接受了等级观念,所以那个时代也叫封建等级社会。等级观念的普及与根深自然就会改变建筑物的形态,建筑物的功能设置以及外观、规模也会根据居住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1]。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对于等级制度的设置几乎完善,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的宫室之制都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到了明代,因为明代的皇室总是标榜自己的大汉正统的血脉,所以从开国伊始就对建筑的等级制度借用儒家的“礼治”思想进行更严密的修订与补充。清朝人从关外而来,他们只是进一步补充了明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修改。

1 明清古建筑的特点

明朝和清朝是据现代最近的两个历史朝代,所以当时的很多建筑都可以在现在看到,尤其是北京的宫殿以及北京郊外的园林都成为了供游人开放参观的景点。

明朝开国皇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统治者重新变为汉人,所以明朝的皇帝致力于恢复汉唐时期的盛世之景。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大多透露着严谨、工丽、清秀、典雅,民式建筑往往会采取青灰色的砖墙瓦顶,用木头制作的梁枋门窗往往就直接用的木头本来的原木色,整体建筑显得清雅别致。明朝时期官式建筑的高度规模已经形成了标准化和定型化,比如说,一般阳光可以照到的房屋主体部分,往往采取的是暖色调,很多建筑都是以朱红色为主,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建筑的外表面柱子门窗都被漆成朱红色。而阳光照不到的阴影部位就会用蓝绿相搭的冷色调做主色。这样冷暖色调的搭配和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整个建筑显得雍容大度。

到了清朝时期,这种标准化、定型化的建筑标准已经通过政府出台相关制度来约束,官式建筑需要遵守清朝政府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而民式建筑往往可以遵循《营造法式》《园治》去搭建。清朝建筑的风格整体比较大气却处处透露着严谨,房屋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在城中或者近郊会有风景胜地和公共游览场所,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也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出现了巅峰的呈现,明清园林设计讲究“天人合一”,游玩在这个时期的园林景观会让游人体验到不同的意境之美,人与自然超高度的和谐统一,将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这一时期的建筑也会展现地区和民族特色,所以你会看到清朝的建筑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会有不同的风格。

清朝之前,我国的古建筑为了建筑的稳定性会大量地运用斗拱结构,这样的结构虽然能提升建筑的稳定程度,但是也会增加整体建筑的原材料消耗量,减少建筑的使用空间感觉。到了清朝时期,设计师巧妙地将梁、柱、檩直接组合,这样做最明显的视觉效果是建筑空间的增大,同时这种简化的结构还能大量减少木材的使用量。由于斗拱结构在建筑主体中应用的比例缩小,我们会发现在清朝建筑的官式建筑中很少运用出檐结构,且柱子的比例也开始变得修长,生起、侧脚、卷杀很少会出现在建筑中,而是改用梁枋来支撑整个建筑,所以展现出来的建筑风格就是稳重、大气、严谨,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另外,因为制砖技术的提升,砖石结构在明清时代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这一时期的院落、宫墙、城池往往都是用砖石所搭建的。

2 儒家思想对清明古建筑的影响

2.1 对建筑类型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礼”,时至明朝时期,儒家思想虽然不似前面几个朝代那样鼎盛,而且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君王仍旧沿用了“礼”作为强化统治、巩固宗法制度的手段,所以会发现明清时代的建筑群体仍旧会把“礼”放到首位。

儒学主张敬天,坛是用来祭祀天之诸神最高级别的礼制建筑,北京作为明清两个朝代的经济政治中心,修建了大量的坛类建筑,特别是天坛,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其占地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不难看出明清的帝王对敬天的尊重。

儒家思想提倡“慎终追远”,这是一个孝道的体现,所以在儒家文化中丧葬之礼就是极为重要的“礼”组成部分,因此陵墓的建立和修葺也是这部分中很重要的环节。明清时期的皇陵,是我国陵墓建设史上的又一辉煌的时期,陵墓的设置参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很多陵墓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众多的陵墓中: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明孝陵和明十三陵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于2004年也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汉董仲舒宣扬的新儒学倡导“君权神授”,皇室宗亲均地位身份均显贵于旁人,宫殿的建设就能反映这一特点,历朝历代的宫殿除了保障了皇室宗亲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就是巍峨庞大,彰显皇家尊严,特别是皇帝的宫殿必须有帝王的权威。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的中轴线轴心,占地约72万平方米,现有9000多间建筑(四根柱子为一间,“间”是建筑空间单位)紫禁城的建筑造型高大雄伟,院落开阔明朗,无论是占地、规模,还是建筑的外观以及各处细节,将皇帝得威严展示的淋漓尽致。

2.2 儒家思想对明清古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什么是中庸之道,就是指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这种中庸之道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明清时期帝王所居住的紫禁城的设计就是运用了中庸之道,首先首都的选址北京就是中华之中,而紫禁城的选址在北京的中轴线的轴心区域,紫禁城自己内部的中心线就直接契合了整个北京城中轴线的轴心,可以清楚的看到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钟鼓楼形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不仅是皇室的建筑讲究这种中庸之道,明清时期普通老百姓的住宅也会采取中庸之道,合院式民居,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四合院,一个院子四面都有房屋,将庭院围在中间,这种民宅从俯视图来看四四方方,以进入院子的大门到院落的正厅为中轴线把四合院建筑的对称展现出来。

儒家思想重“礼”,凡事讲究长幼尊卑,在建筑物的布局上也要符合等级、长幼、尊卑的要求。在一座宅院中,长者会住在正屋,他的其他孩子则住在东西两面的厢房中。住宅的设计也会根据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整个住宅的形式和规格必须符合主人的身份等级,庶人即使再富有也不能将房屋建立得富丽堂皇,而每个级别的官员府邸也会有相应的要求,《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明清时期的后宫,只有皇后才能居住在正北的坤宁宫,称为正宫,坤宁宫与乾清宫一样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其余的妃嫔即使再得宠也只能居住在其他院落,其房屋的规格和内饰皆不得超越坤宁宫。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礼制的规定,不可逾越[2]。

2.3 儒家思想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重礼制,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对整个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在明清时期,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只能皇家使用,而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使用,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或者妃嫔即使再受宠,只要不是皇后、皇太后就不能使用明黄色。

明清时期的皇宫和寺院建筑常采用金色、黄色、赤色为主色调,王府官宦大臣的官邸颜色用的大多采用红色、青色、蓝色等颜色,而民众的建筑基本上没有特别多的颜色,屋顶和墙面的颜色基本上就是黑色、灰色、白色。正如《明史·舆服志》中所记载“三品六品厅堂两栋只用粉青饰之。”《大清会典》里面也记载到“顺治九年定亲王府……正门殿寝……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

礼制除了在建筑的规模及使用的颜色上可以体现出来,在每个屋檐上也有一些有趣的装饰物显示着屋主的等级,明清时期宫殿的檐角屋脊上会有一些脊兽作为装饰,脊兽的数量一般为单数,数目越多说明这个建筑的主人级别越高,太和殿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宫殿,其檐角装饰了十个脊兽,而内廷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檐角为九个脊兽,皇后居住的坤宁宫的檐角有七个脊兽,其他的妃嫔的宫殿檐角脊兽的数量一般为五个,根据宫殿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而递减,这种对建筑的装饰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思想。

2.4 儒家思想对明清古建筑美学的影响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看到一个时期的建筑就可以想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明朝时期西方文化就开始渗透过来,跟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虽然在某些地方西方文化的渗入打开了人们的新视角,但是在建筑学上还是会采取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进行设计,虽然那个时候就有黄金分割比例,可是在保留至今有可考证的明清建筑物里面没有看到黄金比例的应用,说明儒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建筑审美观。儒家思想强调“序”,即长幼、贵贱、上下、尊卑皆有序,所以明清的建筑通过空间、装饰、比例、颜色等展现这种秩序感。经由这种序的展示使得建筑群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北京的紫禁城虽然规模庞大,却错落有致,等级分明;儒家思想还强调“正”,刚正、方正,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无论宫殿还是民宅都会凸显“正”,四四方方、中规中矩、平衡对称,还是以紫禁城为例,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落,从俯视的角度观察紫禁城就是四四方方的,中间的各个院落也是四四方方、严格对称、均匀排列;儒家思想还强调“和”,“和”指的和谐、调和,在建筑物上的体现则是,和谐、协调,整个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不会让人感到突兀不安,这也变相验证了儒学中“中庸”的理念,所以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会发现整个建筑群根据不同的身份等级会有变化但是又相互衬托,相互协调[3]。

3 结语

我国的建筑发展有数千年的历史,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时期的建筑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人文文化。明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流淌至中国,西方关于美学的理论影响了很多人,但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还有数千年儒家思想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透露出的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正如我们前文所阐述的建筑物无论从类型、规划、规模、装饰等方面都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中庸”之道,这些传递着儒家思想的建筑物至今都启发着我们现代很多设计师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倚靠的是物质技术,还需要有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民族的灵魂都是来自于她的文化底蕴,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气节。

引用

[1] 李峰.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山东明清古建筑彩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12):73-75.

[2] 李玲,李俊.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9):90-94.

[3]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儒家文化思想考释[J].创意与设计,2019(5):11-16.

作者简介:熊娟(1987—),女,云南个旧人,本科,中级编辑,就职于故宫出版社。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古建筑时期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中国古建筑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