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清水”“嘉鱼”可兼得

2022-05-30江镕

环境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尾水清水水产品

江镕

养殖尾水:通常是指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或结束后,向附近自然水体如江河湖泊等排放的养殖废水,其中往往含有大量残饵和水产品粪便。

《诗经》有云:“南有嘉鱼,烝然汕汕。”意思是说,南方鱼儿肥美,成群游來游去。的确,作为全国渔业第一大省,多年来广东水产养殖业在保障居民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等方面成绩斐然。

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养殖尾水问题也日益凸显。养殖尾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但会导致鱼类、虾蟹类等暴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还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近年来在致力于产业发展的同时,广东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养殖尾水治理,通过对现有的池塘进行改造和生态修复,越来越多的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出池塘、河网等“人工湿地”的生态保育和生态涵养功能,彰显出应有的生态价值。

一池池清水、一尾尾“嘉鱼”,正在为广东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问题凸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在广东,池塘养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最主要的养殖生产方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广东现有水产养殖池塘总面积约313.98万公顷,其中淡水池塘247.24万公顷,海水池塘66.74万公顷。从区域来看,珠三角池塘养殖面积最大,达到170.6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4.39%;其次为粤西区域,面积80.85万公顷,占全省养殖池塘总面积25.75%。

广东以10.35%的池塘养殖面积供应着全国17.58%的池塘养殖水产品总产量。就单位面积的生产力而言,广东每公顷池塘生产了13.95吨水产品,仅次于福建(14.41吨),是全国平均水平(8.21吨/公顷)的1.70倍。

在水网遍布的珠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更是十分盛行。以“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菜基鱼塘”等为代表的传统“基塘农业”是珠三角农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被称为池塘生态良性循环种养模式,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同时也应看到,广东封闭式水产养殖生产力相对较高,单位面积产出水产品也较高,这意味着污染物排放浓度更高、排放量更大,处理水产养殖污染物技术要求更高,单位面积成本也更高。

特别是随着渔业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传统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日益暴露出来,它们影响养殖水域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制约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使养殖户应有的收入遭到巨大损失。

首先是养殖池塘基础设施落后。对广东而言,由于起步较早,大多数的养殖池塘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发展商品鱼基地建设的,普遍较为基础、简陋。

据相关人员介绍,在池塘养殖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除了广州、佛山、中山等部分地市曾投入资金进行过一些改造外,大部分养殖池塘由于长期缺乏再投入,普遍存在年久失修、池塘淤积、塘埂坍塌、排灌不畅、水净化设施设备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病害频发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

其次绝大多数水产养殖户规模小,只注重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养成了大排大灌的养殖方式,养殖密度高,养殖尾水治理意识不强,而且这些分散小户也基本没有能力配套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

加上部分地区池塘租赁期较短、价格又较高,严重制约养殖户投资建设进排水处理设施和池塘升级改造。据统计,目前在珠三角9市中,已经完成尾水治理的养殖池塘面积仅占现有养殖池塘总面积的5.89%,大部分养殖池塘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另外,要求水质达标排放也给传统池塘带来较大的环保压力。2017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水产养殖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67.04万吨、9.26万吨、2.25万吨和1.56万吨。从养殖模式看,淡水池塘养殖排放量最高,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总排污量的占比均超过50%。而在传统的池塘养殖中,出现污染时最常用的处理方式就是换水,这样会使大量含有污染物的养殖尾水排放到大自然中,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加强池塘升级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加快推进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政策先行,国家地方指导明确

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养殖尾水治理,是保住水产养殖基本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为此,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多个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减少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9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转变。其中第十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中要求推进养殖尾水治理,鼓励通过采用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等方式,使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2020年,中央1号文件也作出了“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重要部署,同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决定从2020年起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并制订了《全国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建设规划(2020—2025年)》征求各省的意见,规划明确要求全国要开展以养殖尾水治理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为目标进行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

2021年10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编制的《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推进广东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实现渔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未来的工作目标是利用三年时间,在广州、深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以规模养殖场、连片养殖场为重点,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建设30个示范性美丽渔场、10个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0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智检小站,推广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覆盖率达到65%以上,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提质、增效、稳产、减排、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2022年7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在2023年底前,要制定出臺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地方排放标准,作为海水养殖尾水监测及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的依据。标准制定需统筹考虑广东养殖特点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按照地方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有关要求,明确尾水排放控制指标和限值。

2022年10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据文件起草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标准如能正式在广东全面有效实施,必定在水产养殖行业减排环节取得较大成效,将有效改善养殖区域周边环境,最为明显的将在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四项控制指标上体现成效。

技术纷呈,分门别类破解难题

破解养殖尾水治理难题,亟需科学可行技术率先探索。广东省水产养殖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谢骏表示说,近年来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引领性技术,也已在广东全面落地。“这些技术整体将水产养殖朝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方向推进,从物质资源化利用、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三个方面解决养殖的生态问题和质量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从整体方面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落地,使广东水产养殖全面转型升级。”

据专家介绍,目前常见的技术之一是“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技术,该技术的变革要点就是把鱼养在集装箱里,原来的养殖池塘成为尾水生态处理池塘。该模式特点是养鱼过程鱼不接触池塘底泥,有效提升了水产品品质,同时养殖用水在生态池塘处理后也可以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千亩连片的鱼塘边,矗立着80个绿色集装箱,这些集装箱是广东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鱼儿打造的“星级酒店”,不但能养鱼,还能养出好鱼。

广东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锐介绍说,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的尾水处理模式可以称之为“分区养殖、异位处理”技术模式。

“‘同位养殖,同位处理就相当于是人们吃喝拉撒都在同一个地方,鱼也在同一个地方吃料、排泄,还得在同一个地方玩耍、休息,很容易导致病害频繁发生。接着又会大量用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不稳定又造成鱼难养,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而‘分区养殖,异位处理的模式就相当于现在人们住的房子有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既保证了源源不断供应优质养殖水,又能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在实现高产能的同时,还能兼顾对环境的友好,水产养殖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舒锐说。

第二种技术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就是运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使水产品处于一个相对可控的生活环境,将养鱼的水循环重复利用,从而达到生态、环保、节水,提高效益的效果。

“循环水养殖相当于人为给鱼儿还原了一个类似大湖养殖的生态环境,所以鱼肉质鲜美,口感上乘。”广东大疆渔业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养殖方式不用传统养殖的流水设施,每个养鱼池都是一个封闭的循环水系统,即每个养殖池有输水管道、排水管道和粪污管道,其中排水管道与位于车间一端的水处理系统相连,将池内的水源源不断输送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输回养殖池内,形成养殖水的循环使用。

这种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基本上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地点建立海水或淡水的养殖生产系统,达到生产过程程序化、机械化的要求。一般来说,该技术更适宜在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进行推广。

池塘小水体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和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都曾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前者是对传统养鱼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安装推水设备形成动态流水养殖区,实现高密度养殖,并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实现整个养殖过程中水体循环使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后者则是改变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利用陆基高位圆形养殖池集成高效固体排泄物自净技术、资源化水处理技术、鱼类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构建不受地形地势影响、不破坏土地性质的新型水产养殖模式,通过蔬菜、微生物分解、藻类和滤食性鱼类的生态互利作用,实现水产养殖尾水低碳高效零污染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还有一种技术可以做到‘上发电,下养鱼,这个就是渔光一体养殖。”专家向笔者介绍说,这个技术将光伏发电和池塘改造、尾水治理建设结合,在确保养殖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利用一部分养殖水面设置光伏板,实现了土地价值复合利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淡水资源,为实现“双碳”目标增效助力。

猜你喜欢

尾水清水水产品
只为清水润万家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设计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清水一盏可供莲
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