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要当好“人才强国”的答卷人

2022-05-30张勇

董事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战略人才

张勇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企业发挥好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平台,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大舞台;需要企业家具有容才之量、爱才之心、聚才之能、用才之道和立才之举,当好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答卷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就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源泉,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企业发挥好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平台,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大舞台;需要企业家具有容才之量、爱才之心、聚才之能、用才之道和立才之举,当好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答卷人”。

要有“胸怀天下”的容才之量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创新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尤其需要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和气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秦始皇在诸侯混战、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能够一统天下,是与他的容才之量分不开的。水利人才郑国以一个间谍的身份潜入秦国,目的是修建一条长渠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后来嬴政发现并知道他的真实目的后,并没有将其處死,而是让他发挥专业特长继续将渠修建好,使关中的农田得到了良好的灌溉,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虽然国际形势逆全球化的思潮不断涌动,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放眼世界,站高谋远,树立“大开放”理念,形成“大人才”格局。既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又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华为在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过程中,坚持“人才在哪里,华为就在哪里”的聚才理念,制定和实施了把战略能力中心建到战略资源聚集地区的重大措施。公司在莫斯科、巴黎、伦敦、纽约、杜塞尔多夫、米兰、班加罗尔、西雅图、东京等城市建立了几十个能力中心,利用当地的科学家开展ICT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利用当地的专家监控华为全球业务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宏观风险。

要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必须树立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强烈人才意识,要把对“求才”的渴望之情,转变为“爱才”诚意之举。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创新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给予人文关怀等方面多下功夫,在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压制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文环境等方面多用力气,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坚持“择之以才、待之以礼”,做到“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微不至爱人才,把人才“视若珍宝”“奉为上宾”,既要有锦上添花的成人之美,又要有雪中送炭的及时之需。要涵养“重才爱才”的深厚情怀,以匠心服务人才,用细节感动人才,真正让人才从“过路客”变成“长住客”。

历史上有很多诚意爱才的典范,如文王渭水访太公、齐桓弃怨用管仲、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请诸葛等,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党史上更有很多爱才敬才的美谈,如周恩来同志把科学家当作“国家宝贝”、邓小平同志甘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朱德同志月下追回电台技术员、王震同志“三顾茅庐”动员热电专家入伍等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正定县委副书记期间,与著名作家贾大山交朋友,常常促膝长谈,特别是互相俯身让对方踩肩翻墙更是成为政坛佳话。

要有“伯乐相马”的聚才之能

引才是聚才的前提,识才是引才的基础。韩愈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企业家首先要有一双识才的慧眼,要有“世人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嫌卧龙贫”的独特视野,要有“不看一时,且看一世”的战略眼光,做到不唯资历看能力、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职称看称职、不唯既往看发展。其次是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我待引进人才,“莫待无花空折枝”。“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人才引进上要实现由“守株待兔”向“三顾茅庐”转变,从“制度藩篱”向“不拘一格”转变,由“不求所有”到“但求所用”转变,不断健全引才体制机制、创新引才方式,畅通引才渠道。要坚持科学引才、精准引才,围绕“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打造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多元化人才铁军。历史上,秦昭王五跪得范雎的典故,不仅显示出他在引才纳贤方面非凡的气度,更助其成就了霸业,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而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

泰康保险集团在其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的统筹规划下,始终秉持“以人才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致力于吸引、培养、保留、激励一支市场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国际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公司把校园招聘作为人才引进的基本盘,针对校园招聘专门打造了“千人计划”项目,每年从全球一流院校、一流专业引进1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为泰康发展不断夯实人才基础、优化人才结构、注入新鲜血液。人才战略助推了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创立25年来,泰康营业收入增长1654倍,管理资产增长2941倍,累计理赔超860亿元,累计纳税超740亿元。2018年泰康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以354.75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列榜单第343位。

要有“不拘一格”的用才之道

“我劝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抒发了清代诗人龚自珍对优秀人才的热切期待之情。坚持“以用为本”,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各尽其能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

一是在争取增量的同时,要注重盘活存量。用好用活企业现有人才,挖掘其潜力,发挥好作用。既不能贪大求洋、好高骛远,更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二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人才。涵养人才的红色信仰,培育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先行先试、支持创新创造、宽容短板失误、允许试错纠错,让人才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增值、实现梦想,在时代赶考路上奋发有为、矢志前行。

三是在用好全才的同时,要注重用活“怪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短中见长。“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物,渡河不如舟”,企业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充分了解和把握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板,把其放在合适的、能够发挥特长的位置上,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让其“英雄有用武之地”。清朝将军杨时斋,他能做到军中无废材,让失聪者当侍者,让聋哑人送密信,让腿瘸者守炮台,让盲人伏地听。

四是在使用人才的同时,要注重留住人才。对人才工作而言,招得来是水平,留得住才是高水平。因此,企业要注重念好“人才经”,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多听人才声音、多闻人才心事,广纳群贤、广开言路,让外来人才宾至如归、本地人才安居乐业,让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都能“以企为家”。

要有“服务全局”的立才之举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企业家要有为产业培养人才、为事业集聚人才、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积极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国家人才战略献计出力、添砖加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奋斗目标,企业要紧盯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人才就是效益,出人才就是出业绩、出更大的业绩的理念。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舍得”二字上多下功夫,不在科研机构设置上“搞变通”,不在研发投入水平上“打折扣”,不在研究经费使用上“讲节约”,不在科研成果的激励落实上“打白条”。二是要完善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创新上以行业和社会评价为主导,在能力上以结果产出工作实绩为重点,在贡献上以价值成果和社会效益为依据的评价机制,健全职业发展激励与荣誉激励、物质激励、文化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敢于担当奉献。着眼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坚持小局服从全局、局部服从整体,在国家需要用举国体制进行科技攻关时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在行业需要整合优势资源争取重大突破时,敢于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猜你喜欢

高素质战略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战略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