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区域课后服务质量调研与提升建议
2022-05-30陆云泉王宇航平亚茹
陆云泉 王宇航 平亚茹
摘要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托管服务,而是一种育人活动。从北京市海淀区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来看,学生们主要参与社团、体育锻炼、学习指导、自习四种活动;从家长和学生的未来期待来看,他们希望继续参与体育锻炼、素质拓展和学习指导三类活动;从劳动教育开展现状来看,学生们体验不足,要增加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的劳动活动;从学段差异来看,初中生和小学生需求明显不同。为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持续化的体育锻炼、加强学生应用化的劳动体验、增加学生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建构课程化的课后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双减”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体系
引用格式
陆云泉,王宇航,平亚茹.“双减”背景下区域课后服务质量调研与提升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31):21-2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双减”意见第三部分,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标题[1],从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细致的工作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
随着“双减”的持续推进,很多学校也遇到了现实问题,即在提供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基本需求之外,怎样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并产生持久的吸引力。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深入理解“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的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认识课后服务的作用和功能;其次,从需求侧的角度,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以促使学校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后服务的内容供给。
一、“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发展审视
课后服务虽然是近年来才有的说法,但课后服务本身已有一段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源、发展和进阶三个阶段。“双减”背景下,重新梳理课后服务的发展演变,探讨课后服务承载的社会功能,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课后服务的起源
课后服务的需求起源于解决家长接孩子放学难的“三点半问题”,即学生下午一般在15:30至16:30放学,而家长往往在17:30至18:00之间下班。学生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的不一致形成了学生的“监护真空期”,这个时间段内家长如何接孩子,孩子交给谁看管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部分家庭让孩子放学后自己回家,部分家庭委托长辈或者亲朋好友在放学后帮助接孩子回家,多数家庭通过支付费用的方式委托校外的“小饭桌”或者“托管班”来托管孩子。
家长们非常关注孩子放学后那段时间的利用,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小饭桌”或者“托管班”往往通过开设文化课辅导或者兴趣班的方式,增加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小饭桌”或者“托管班”又逐渐演变成课外培训班。很多校外培训机构也意识到家长对孩子托管和培训的需求,通过每天下午放学后两个小时甚至持续到晚上七八点以后开设课外文化课培训的方式,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参与校外学业辅导和培训。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以托管为名,导致校外培训负担过度增大、家长教育焦虑和费用支出迅速增长,让家长和学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2.课后服务的发展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孩子的困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3],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并对课后服务内容提出要求。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对课后服务做出界定[4],明确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包括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与提供课后托管服务[5]。
从上述相关文件的论述可以看到,实施课后服务的主要动因就是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不能接孩子的现实问题,但教育行政部门也希望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不仅仅是托管服务,而是丰富多彩的课外补充,所以对课后服务的内容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十个省市政策文件的分析表明[6],十个省市在有关课后服务自愿原则、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中小学校主体实施等方面与教育部要求一致。
3.课后服务的进阶
“双减”意见第9条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7]。从这样的论述可以看到,“双减”意见对课后服务的界定已经不是托管学生那样的基本要求,而是学校提供的一种“育人活动”。
“雙减”意见第10条指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8]。从这样的论述可以看到,“双减”意见对课后服务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要求:一则在于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指导,二则在于对部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与答疑,三则在于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四则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此前的文件相比,“双减”意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业指导与素质拓展。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概念界定和内容供给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已不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一种延伸服务,也不是单纯看管学生完成作业的服务,而是学校进一步发挥育人主战场的新路径,是探索学生学习个性化指导和素质拓展的新场域,是融合学生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新领地。课后服务也对学校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目标,为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的成长指明了新方向。
二、“双减”背景下区域课后服务现状调查
学生和家长是课后服务的受益者,也是评价课后服务工作的参与者和观察者。基于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和需求进行分析,可以从需求侧的角度,探析供给侧的应有之为。
为了全面了解本区域(北京市海淀区)课后服务开展的现状,研究团队在入校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家长和学生的访谈,又从个人情况、参加课后服务现状、对课后服务的感受和建议三个维度,研制出针对家长和学生两个群体的课后服务调研问卷。两类问卷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有形式上的互补性,能分别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感受与需求,同时问卷都设置了开放性题目,以便于补充选择类题目的不足。研究团队选取本区包含多种类型小学和中学且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一零一教育集团校开展问卷调研,于2021年11月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6236份,有效家长问卷5236份,涉及海淀区部分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和家长。结合访谈和问卷结果,得出如下调研结论。
1.主要参与社团、体育锻炼、学习指导、自习活动
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均显示,课后服务期间,学生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参加有老师指导的选修课、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学科学习指导、作业辅导或者检测,在老师看护之下写作业或者看书(自习)四种类型。这样的调研结果与“双减”意见要求一致,也说明该教育集团校在课后服务中努力落实国家“双减”意见的要求。
2.希望继续参与体育锻炼、素质拓展和学习指导
从学生问卷可以看到,学生们想做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参加体育锻炼、素质拓展与学习指导三个方面。问卷显示,家长和学生都关注体育锻炼,79.7%的家长和69.16%的学生希望在课后服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我们把学生选择参加有老师指导的选修课、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统一归结到素质拓展方面,66.12%的学生希望参与素质拓展类活动。家长问卷显示,家长们希望学生做的事情前三项和学生问卷结果完全一致,其中希望学生参加学科学习指导、作业辅导或者检测的结果远高于学生问卷。可见家长除了希望孩子参与运动锻炼和兴趣类社团之外,也希望孩子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指导。
关于运动种类的选择,学生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水上运动(游泳、跳水、水球)、冰上运动(滑雪、滑冰、冰壶、冰球)。针对运动种类和年级的交叉分析显示,小学生对运动类社团的期望明显高于初中学生。三大球对初中生来说,一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初中各年级学生选择三大球的比例均超过50%。
关于素质拓展类的选择,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编程设计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学生们对艺术类社团的需求集中在书法、乐器演奏、动漫三种类型上。数据交叉分析显示,各年级的小学生选择书法的比例均超过50%;选择动漫的比例,初一初二的学生略低于小学生;选择乐器演奏的比例随着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3.增加趣味性与实践性结合的劳动活动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各学校在课后服务期间都要设置统一的大扫除活动。但从问卷中看到,只有40.86%的学生和38.5%的家长选择了课后服务期间参加劳动活动。对于劳动教育的感受和希望,只有28.3%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课后服务期间的劳动活动,只有26.73%的学生希望参加劳动活动。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感受不强烈,呈现体验不足状态。
针对学生劳动项目的选择情况来看,61.85%的学生希望参加厨艺、面点制作之类的活动,54.44%的学生希望参加植物栽培、园林美化之类的活动,46.84%的学生希望参加风筝制作、纸雕画之类的活动,只有25.77%的学生希望参加校园保洁、志愿服务之类的活动。也许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学生希望能参加更有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劳动活动,同时在劳动体验和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
4.初中生和小学生需求呈明显变化
课后服务期间学生们想做的事情具有一定共性,但初中生和小学生的需求又有明显不同。对初中生来说,随着年级增大,他们希望首先完成作业,然后参加学科学习指导、作业辅导或者检测,但初中生参加有老师指导的选修课、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意愿呈现下降趋势,而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一直比较高。对各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参加有老师指导的选修课、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和体育锻炼的意愿一直都很高,且都明显高于初中生。
三、需求侧视角下区域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建议
“双减”意见对课后服务的内容要求与学生、家长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故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必然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基于调研结论,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1.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双减”意见中关于学生课后服务期間的学习内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完成作业,二是对部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与答疑,三是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结合“双减”意见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之中的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之中的学习指导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指导连贯性。课后服务期间的学习指导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后的一种补充或者提升,而不同学生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故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应该成为课后服务的首要关注点。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也不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也会随着学生成长发生变化。这也需要学校在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关注课后服务之中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适切性,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
2.引导学生持续化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家长和学生们也普遍希望能在课后服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课后服务期间的体育锻炼,既可以涉及长跑、跳绳、投球等大众化运动,也可以涉及各种球类活动。
建议学校结合体育课、课间活动和课后服务三个时段,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努力实现每天校内运动两小时的锻炼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持续化的锻炼习惯,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当掌握二至三项能持续终身的运动项目。
3.加强学生应用化的劳动体验
囿于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规划,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短板,课后服务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空支持,但校园保洁和校园志愿服务等劳动形式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而以厨艺、面点制作、植物栽培、园林美化为代表的劳动内容却被多数学生认可。建议学校在课后服务期间开设传统劳动项目的同时,更要关注应用性的劳动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方面的劳动体验、情感收获和能力培养。
课后服务也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提供了可能性和选择性。建议学校整合已有的德育活动和劳动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融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的体验活动。
4.增加学生多样化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和各类兴趣班是课后服务期间拓展学生素质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和家长的问卷反馈可以看到,体育类、科技类、艺术类、文学类、手工类等社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社团活动更是课后服务期间的一个主要内容。建议学校在发掘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物力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多地提供多样化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关注学校社团看似丰富多彩但学生感受却是没得可选的尴尬,即学校的社团种类很丰富,但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却是极为有限,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一直没有参与社团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比较复杂。一是有的社团具有选拔比赛的性质,不能面向多数学生;二是有的社团因人数限制和开设次数限制,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建议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增加社团活动的种类和频次,力争实现同一类社团,不同学生分别参与,努力实现小学生每周能参加一到三个社团,初中生每周至少有能参加一个社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季度或月为单位调整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9]。
5.建构课程化的课后服务体系
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既满足了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的现实需求,也在逐渐探索实现“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育人全时段覆盖的学校教育新格局。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应然之需,对学校已有课程具有延伸和补充的作用。从学业指导方面来看,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教育高度衔接;从素质拓展方面来看,课后服务课程又是学校已有课程的有益补充。
建议学校从课程规划的视野来理解和认识课后服务,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从课后服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方面着手,建构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10]。
课后服务是近些年產生的新事物,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课后服务才真正走进了社会和公众的视野,社会各界对课后服务期望很高。对很多学校来说,也是在仓促之中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过程,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要在实践之中探索前进,才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在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全面统筹师资配备、场地设施、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教师是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力量,课后服务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政部门需要通力合作,落实课后服务配套政策,既通过课后服务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也让参与服务的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且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实现课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7][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659.html.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4]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809/t20180929_1447121.html
[5]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EB/OL].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809/t20180918_1447044.html
[6] 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7-31.
[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https://edu.sh.gov.cn/xxgk2_zdgz_jcjy_01/20220216/f90de00dbede4c37a8a51c96ba4341a3.html
[10] 罗生全,卞含嫣.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2):14-19.
*该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实践研究”(CDGB214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