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仿青铜工艺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
2022-05-30陈晓凌
摘要:中国传统漆艺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用大漆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东方神韵,大漆作品深沉、含蓄,承载着手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漆仿青铜工艺亦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手艺人应用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成功复制青铜国宝“后母戊大方鼎”,脱胎漆器因此名声大噪,并赢得了“視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的赞誉。大漆仿青铜工艺还可运用到古陶瓷修复之中,笔者在此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谈谈个人的创作感受。
关键词:仿青铜工艺;古陶瓷修复;艺术融合
一、大漆仿青铜工艺之魅力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大量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文化遗存,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文化遗存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遗憾的是,岁月长河中,部分文化遗存不可避免地因种种原因而遭受损坏,比如古陶瓷器物出现破损或者断裂的情况,让人十分惋惜。但中国人历来有惜物的情结,对于那些历经时间洗礼的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因此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修复它们,努力还原其原本的模样,笔者亦是如此。
多年来,笔者采用金缮技法来修复破损的古陶瓷器物,这种技艺的突出特征,便是在接缝上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装饰。除了采用金缮技法,笔者还擅长使用大漆仿青铜工艺对破损的古陶瓷器物进行修复。大漆仿青铜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属于漆艺范畴。漆艺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深厚的积淀和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建筑、家具、工艺、器具等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应用以及完善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十分鲜明。
记忆中,笔者的童年充满着大漆的味道,直到现在,每每闻到那种味道,都倍感亲切,只因笔者父亲是一名漆艺专家,对漆艺创作有着很深入的研究,笔者也因此比其他人更早知晓和掌握了制作漆艺创作的工具和流程。笔者父亲对大漆仿青铜器装饰技艺情有独钟,受其影响,笔者对该种工艺也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所谓大漆仿青铜工艺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就是以大漆为制作材料,通过涂刷或打磨,使器物表面具有和青铜器一样的质感。大漆与一些矿物质元素结合,会形成一层细密的斑纹层,就像是青铜纹饰一般。这些斑纹使古陶瓷器物显现出古朴大气、凝重端庄之感。大漆这种材料对陶瓷器物的胎体有着很强的附着力,且能够留下痕迹,可谓美观大方。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笔者的大漆仿青铜工艺在古陶瓷器物修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之所以会选择用大漆来修复器物,很大程度上源于天然大漆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的特性。那么,大漆仿青铜工艺有何魅力呢?这还要从青铜器和漆艺自身说起。青铜器物在地下埋藏数千年,发掘面世后呈现出斑驳的青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而且,青铜器上的铭文、图案和色彩仿佛都在生动地叙说着历史,展现古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准。青铜器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美,美在纹样的神秘感,美在色彩的古朴感,美在器型的庄重感。可以说,青铜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之一。
青铜器、漆艺与陶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青铜器古朴厚重,让人心生敬畏;陶瓷脆弱,易破碎,稍不留神就会意外破损;大漆则坚韧,能够黏合各种器物。采用大漆仿青铜工艺修复古陶瓷器物,能够很好地将青铜器之美、漆器之美、陶瓷之美融合在一起,让人沉浸在古朴的气息当中。
二、大漆仿青铜工艺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
提起脱胎漆器的仿青铜工艺,最负盛名的应属福州脱胎漆器手艺人为南京博物院复制的商代后期“后母戊大方鼎”,因为“后母戊大方鼎”是青铜器,要逼真地再现出铜鼎的铁锈铜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笔者父亲在1993年成功研制出了“漆器仿古铜装饰新工艺”,抢救性地保护了这项大漆装饰工艺。用脱胎漆器仿青铜工艺可以逼真地复刻出青铜艺术的经典形制。
近些年,笔者接触了大量的古陶瓷器物,相遇之初,它们的样子破旧不堪,令笔者惋惜不已。好在大漆仿青铜工艺十分适合对古陶瓷器物进行修复,它是在手艺人经过多次的探索和实践之后诞生的。通过使用现代材料进行修复,能够让器物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笔者时常采用福州脱胎漆器的仿青铜工艺来修复古陶瓷器物,其具体步骤较为复杂,简单概括就是先在器物的碎片内壁搭支架、披纻麻、刮漆灰,再上大漆,把残片一片片拼合固定后,再捆扎定型……这需要手艺人熟练掌握从地底、装饰到塑形等多个制作流程。任何一件古老器物的修复都离不开手艺人的用心用情,对那些瓷片完全缺失的部分,则要将漆、瓦灰等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通过一层一层涂抹来进行弥补。在拼接的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每块残片缺口的角度和弧度。碎片黏合后,由于增加了接缝处漆糊的厚度,势必影响下一块碎片拼接的位置,因此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微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件器物的变形。
笔者每当着手修复一件古陶瓷之前,都会先与物主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希望器物最终呈现什么样子,具备哪些功能,是想要作为日用器物还是观赏性器物?只有充分了解物主的用意后,才能确定手中器物的修复方向,通过大漆仿青铜工艺尽可能地还原器物本身的韵味。笔者曾对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进行修复,这次修复算是一次自由改造。香炉原有的结构部分与大漆仿青铜装饰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气息,散发出独特的美感。青铜的色泽与瓷器的淡青色结合,可谓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笔者在古陶瓷修复的过程中,会想尽办法挽留住器物的原始样貌,努力把每一道缺口、每一条裂痕变得富有诗意,例如可以将裂痕修成一枝遒劲的梅枝,弯曲却富有生命力,梅枝上还可点缀一些花蕊。每一道裂痕都可以演化成青铜器上的纹饰,比如根据裂痕走向修饰出凤鸟纹,体现高贵之感。还可在边上附上铭文,一般为金文。金文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在文字形态上,金文和甲骨文实际上同属一个体系。所不同的是,金文为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较甲骨文略晚,商朝时期,青铜器铭文很少,而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则很多。由于是刻在钟鼎文和钟鼎彝器上的铭文,所以叫金文。在修复古陶瓷时,器物的铭文内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为作品增添文化内涵。仿青铜处的铭文就像是一本天书,写着遥远的故事,充满神秘感。在笔者眼中,古陶瓷修复不仅仅是将那些破损的器物进行重新构造,修复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
漆艺的创作过程是很艰辛的,器物的修复需要时间去成就,也需要小心翼翼地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去完成,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等待。在表面上完大漆后,要将器物放入荫干房。荫干房是一个比较密闭的狭小空间,它的温度要调节在常温状态下,通常控制在25℃左右。在笔者看来,用漆艺修复古陶瓷完全是靠天吃饭,只有在气候、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情况下,修复进度才会快一些。而在干燥的秋冬季,修复一件器物短则要两三个月,长则要半年,在常年干燥的北方,甚至需要人为地去创造相应的条件。
总的来说,修缮的过程需要耐心和静心,笔者想方设法让每一块碎片都能实现完美黏合,毕竟,每一个老物件都承载着故事和记忆。在每一次的古陶瓷修复过程中,笔者都怀着敬畏之心,敬畏古代匠人的专业精神,也敬畏器物的生命之感。可以说,每一次古陶瓷的修复过程,都是一个笔者与古人的对话,也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
三、器物的“裂痕之美”
很多人为器物存在裂痕感到遗憾,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和人生一样,留有遗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
大漆是一种粘合力极强的材料,无论是金缮、大漆仿青铜工艺还是素髹,用来修复破碎的古陶瓷,能够让器物焕发出别具一格的美感,仿佛获得重生。
古陶瓷器物多有殘缺,这种残缺是由于其质地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陶瓷器太过脆弱了,而通过手艺人修缮后的古陶瓷器物却有种“裂痕之美”。
人们常说,破镜难重圆,器物破损了始终是会有痕迹的,修缮却让痕迹成为另一种艺术。大漆仿青铜工艺的色泽让古陶瓷器物更显沧桑古旧,人们或许就是因此喜欢上那一抹沧桑感。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大漆仿青铜工艺赋予古陶瓷器物以别样的美感,这种美感能够让人舒缓下来,唤醒人们对器物的珍惜和亲近。
古陶瓷修复可谓是一次艺术再创作,通过大漆仿青铜工艺修缮后的器物,好像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人,带着满身的伤痕,诉说着一段段往事。古人用过的器物,曾经完整而华丽,却由于种种缘由,它们破损了,走过时间的长河,遇见了修缮的手艺人,成为今人赏玩的物件。它拉近了今人和古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
修复之后的器物在视觉上有了“裂痕之美”,独一无二的伤痕让器物变得与众不同。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新瓷器造型万千,可总有些人喜欢那些破旧的古陶瓷,更喜欢经过大漆仿青铜工艺修复过的器物,也许是因为人们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之中感受到了“慢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慢下来”成为部分人的渴望。笔者亦渴望用“惜物”的心情去连接起昔日的历史,用传统工艺赋予古陶瓷器物以新的生命,即便它们看起来伤痕累累,在我们心里,却有着另一种美。
器物的修复有很多种选择,可选择随色修复,但侧重点还在于尽量恢复器物原本的色彩和形态,也就是通过修复外形,以接近原物。有经验的手艺人能够调制出多种多样的颜色,然后选择一种与器物相似或与之相协调的色彩来进行修复,这样修复后的器物的修补痕迹不会很明显。
若采用大漆仿青铜工艺修复古陶瓷器物,则往往不是随色修复,而是自由改造,这种工艺适用于残损较为严重的器物或者残片,通过修复,大面积呈现出青铜器的色彩和纹样。表面看起来,是运用漆这个天然黏合剂,让碎片与碎片黏合,实际上也是让器物与漆艺作品融为一体,让这些承载人们对于生命理解、美学追求和文明向往的器物,得以重生。
古陶瓷器物承载历史和人文气息,因此,修复每一件器物,必须充分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各窑口工艺特征、使用功能等,这样才能在修复过程中与之契合,在提升器物质感本身的同时,兼顾审美情趣和设计元素。
四、结语
中国是大漆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漆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人们发明了陶胎漆器。到夏商周时期,漆器少数以铜为胎骨,也是早期漆器与青铜结合的标志,此时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等,从造型上看,当时的漆器多仿制青铜器造型。秦汉时期,漆器因其胎体轻便、光泽美丽,曾一度取代青铜器,这一时期是漆器走向繁荣兴盛的重要阶段。到了唐宋元时期,漆器工艺已然登上了其历史发展之巅峰,与之并行的宋元青瓷技艺也十分精湛,仿青铜器的陈设类、礼器类瓷器明显增加,如鬲式炉、琮式瓶、凤耳瓶等。而大漆仿青铜工艺的运用,对古陶瓷器物的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是未来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手艺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文物修复材料和制作工艺。总而言之,古陶瓷修复不仅要保护器物本身安全,更要尊重器物本身的文化内涵价值。
参考文献:
[1]奔流新闻.打开眼界丨簋为何物?[EB/OL].[2021-08-02].https://view.inews.qq.com/k/20210802A01MJN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2]人民论坛网.中国漆艺发展史 甘而可创新融合复兴之路[EB/OL].[2016-04-07]. http://jx.cnr.cn/2011jxfw/xxzx/20160407/t20160407_521814461.shtml.
[3]梁宙.脱胎漆画工艺与视觉呈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
陈晓凌(197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物合山房漆艺工作室创始人。现为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现任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漆艺专业研究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福建省艺术展览,并获得“争艳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多次举办大漆缮物个(联)展。参与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型漆屏风《清明上河图》,大漆仿古铜修复作品被央视《探索·发现》频道《匠人·匠心》纪录片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