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北外,看到语言的力量

2022-05-30何璇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东校区外交官食堂

何璇

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本文简称“北外”)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从1941 年至今,它经历了战争的风雨飘摇,也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壮大。虽已毕业,但“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校歌旋律仍回荡在我的脑海之中。

北外坐落于首都北京市的西三环,西三环北路将校园分隔成东、西两个校区。北外的每个校区都不大,但就是这样的“小地方”,让我足不出校就能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用脚步丈量北外之“小”

来北外之前,我早就听说北外是一个小而美的学校。我不禁想,北外到底有多小?

来到北外后,我用脚步丈量校园,得出了答案。

北外有东校区和西校区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西三环北路的东、西两侧。中国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校区,西校区则有校医院、留学生宿舍、国际大厦、国内大厦和新修建的世界语言博物馆等建筑。

在北外,从东到西穿越整个东校区只需要步行十多分钟,这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我一分钟就能从图书馆走到阿语楼,同样只需一分钟就能从阿语楼走到食堂。在北外,就算起得很晚,只要加快脚步也能准时抵达课堂。

在北外,小小的校园里容纳着不同风格的建筑。北外图书馆是每一个来访者必到的“打卡地”,它的外墙上镂空雕刻着用55种语言写成的“图书馆”。晴空朗朗时,阿语楼的小金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充满了异域风情。北外大气磅礴的砖红色校门也是匆忙的西三环北路上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小小的北外就像一座美丽的公园。疫情之前,校园是对外開放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老奶奶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刚放学的小学生牵着妈妈的手在池塘边散步,游泳爱好者们在北外的泳池里大展身手……这些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北外就像是一个精致的女孩,有着小巧精致的面容和独特的气质。

在北外,享受生活的无数种方式

北外的东校区有两个咖啡馆,分别名叫“酷浪”和“当绿”。闲暇时,你可以和几位好友在咖啡店点一杯饮品,共同度过午后时光。晚上不想闷在图书馆?出门,对面就是小池塘。夏日的晚风温柔地吹拂在你身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多才多艺的学生坐在小池塘边,有的弹着吉他,有的吹着萨克斯,有的拉着小提琴……悠扬的乐曲伴随着阵阵蛙鸣,交织着学生们的谈笑声,十分热闹。

美味的食堂包罗各种风味,四川麻辣烫、广东肠粉、西北面食……多得大家有时都会抱怨不知道吃什么。在冷风飕飕的冬日,钻进食堂吸溜一口重庆小面热辣的汤汁,你会顿时感叹:这是家的味道。不论口味是否正宗,这座面积并不算大的食堂占据了我们一日三餐的生活时光,只有家,才能做到这样。

每次出行,我都会感叹:北外的地理位置真好!这里是北京市西三环,寸土寸金的地方,东校区东门不远处就是魏公村地铁站,去天安门广场也只需坐9站地铁即可抵达。不仅去哪里都方便,而且北外周围更是公园、高校、商圈林立。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都是我们的“邻居”,4A级景区紫竹院公园就在学校南面,还有许多繁华的商圈,是学生们聚餐休闲的好去处。

傍晚的文化广场上,有滑滑板的少年一展轻盈的身姿,有校园歌手唱着动听的流行歌曲,还有职工阿姨们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吃过饭后,与好友沿着小路散步,耳后传来排球场上的阵阵欢呼声,你会觉得这是最有青春气息的声音。

在北外,倾听世界之语

语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其相应的文化。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的北外,开设了一百多种外国语言类专业。在这里,你能见到各种肤色的留学生,听到用各种语言进行的日常交谈。清晨,无论在花园还是教室,抑或是在食堂,你都可以听到各种语言的琅琅书声。听到一些闻所未闻的语言时,你可能会好奇地发问:这是哪门语言?马耳他语?瑞典语?葡萄牙语?还是匈牙利语?

在北外,你不仅能听到语言,更能切身地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北外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一百多万册,通过书籍便能触碰到阿拉伯悬诗的深沉、日本散文的细腻、美国小说的精彩……和外国学生交流时,也能因为语言上的便利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友谊并无国界。北外还常常邀请语言大家、外交官、学者等前来召开讲座,聆听时,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如果想了解语言的历史,坐落于西校区的世界语言博物馆绝对是一个生动的“老师”。它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框架,融合了历史学、生物学等众多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理念,展示语言现象、保护语言资源、拓展语言研究,并按照时间脉络,以溯源、倾听、言说、书写、教育、传播、服务、探索等八个部分全面呈现语言的各方面。

学习一种语言,就会爱上一种文化。在北外,你能够听到来自全世界的语言,爱上许多种不同的文化。

在北外,看到更大的世界

在北外,参加各种外事活动是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看似遥不可及的外交部,在北外学生眼里则是学长学姐们工作的地方。在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来自大使馆的车辆和西装革履的外交官们。

小小的北外校园见证了许多大人物的来访,荷兰首相在北外校园里和学生们一起骑过单车,丹麦王储在北外操场上看过球赛,阿布扎比王储亲临北外出席阿语楼修缮竣工仪式,斯洛文尼亚总理在图书馆发表过演讲。

有一次,我从校外坐出租车回学校,司机师傅看着路况,说:“估计是有大人物来了!”回到学校教学楼自习时,我才听说原来是萨尔瓦多总统今天访问北外了,就在我自习的这座阿语楼的国会厅发表了演讲,并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冬奥会等各大国际性活动里,都有北外学生的身影,他们能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大场面。这种从容的背后,是每天在教室、食堂、花园里响起的琅琅书声积累的底气,是每一次在讲台上做展示时被磨炼出的信心,是经常口译实践练就的强大的心理素质。

从北外,去更远的地方

在北外,能够学到的不仅是语言。北外开设的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六大学科门类。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对世界万物保持着好奇心,也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万物。

北外的校训是“兼容并蓄,博学笃行”,在一代代北外人的身上都有着这八个字带来的独特气质,这便是北外的气质。

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教育家伊莎白、翻译家王佐良等都曾在北外任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等知名校友都曾在北外学习。从北外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样,“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暗流涌动的外交场合、战火纷飞的前线、朴实无华的讲台……从 1941 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到“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岁月的长河里一直有着北外人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一代代学子,在时代的浪潮中,从北外去往更远的地方。

北外很小,也很大。它广阔的胸怀能容纳各民族的文化,它开阔的眼界能看到更高的平台,它高远的志向便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感谢北外赋予我“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独特气质,感谢北外让我看到语言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东校区外交官食堂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第一次购物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我的爸爸
A Kind Teacher
鲸豚趣多多之最强外交官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曹越??《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