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精神: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源泉

2022-05-30余永和叶帆

党史文汇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互学丝路和平

余永和 叶帆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诚挚邀约:“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3日,在郑和下西洋时到访过的印度尼西亚的国会,他向世界勾勒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谋划、部署与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而且总结、提炼与升华了丝路精神的内涵。2013年9月13日,他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首次提出“丝路精神”,呼吁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之后,他多次论及丝路精神,在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高度评价:“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精准概括了丝路精神的深刻内涵。

和平合作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不同形态,既有战争与冲突,又有和平与合作。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的思想,从不依靠武力与强权去侵占他国权益,更不会使用坚船和利炮去叩开别国大门。古丝绸之路既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又有别于近现代西方的殖民征服,它是和平与合作的典范。古丝绸之路上曾诞生过无数辉煌的文明。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到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友谊与善意。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丝路人传承和平合作的精神,古丝绸之路才能够绵亘万里,延续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明成祖给他一封敕书:“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郑和所到之处,一直传递着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声音,秉持和平合作、睦邻友好的宗旨。国外商人随后纷至沓来,数不胜数的商品从各地输入中国。但近百年来,在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下,丝路国家和地区大多经历了被欺负、被殖民、被奴役的苦痛岁月。

中国近代经历了100多年外敌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屈辱史,中国更懂得发展的重要与和平的宝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不会将自己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强加给别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西方媒体大肆鼓噪“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部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存在矛盾心态,甚至出现一些猜忌之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总结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的历史智慧,践行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与繁荣。据2019年6月18日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帮助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促进沿线经济体贸易增長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正如2021年4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29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时所讲:“中国人民历来珍视友谊,爱好和平,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各国人民深化友谊、增进互信、扩大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一带一路”发展繁荣的前提基础。秉持和平合作的精神,就要坚持各国通过平等对话与友好协商等方式来化解分歧、解决争端,在对话中凝聚共识,在协商中加强合作。面对争议时,不能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而要坚持和平对话、平等协商,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热点问题时,更应该坚持以和平缓解冲突,用合作化解危机,积极探索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搭建和平对话的多边平台,围绕共同或相近的目标展开合作。同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各国只有秉持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合作。通过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将政治优势、地缘优势、经济互补优势等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协同发展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开放包容

古丝绸之路纵横亚非欧三大洲,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穿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辐射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地区。可以说,古丝绸之路本身就是文化交往中求同存异、互相包容的生动体现。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成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注重“海纳百川”的品德修养,推崇“以和为贵”的处事之道。在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交往中,秉持“道并行而不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原则,强调不同国家无论大小都应和平共处、合作友善、求同存异、协调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谈道:“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期,与70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往来。众多商人与留学生也集聚长安,唐代还吸引许多外国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并免除学费、提供食宿。中国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本土也产生了道教,但与西方天主教徒将伊斯兰教视为“异端”并发起十字军东征不同,中国对来自异域的宗教一直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据沈福伟著的《中西方交流史》记载,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神权政体两年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就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唐长安城,大清真寺也在长安落地生根。佛教产生于古代南亚地区,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变,与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古丝绸之路涵括了不同的文明区域,今天“一带一路”沿线更是涉及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沿线国家国情不同,条件各异。政治方面,各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采取多种治理模式;经济方面,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多样化的经济政策;文化方面,沿线地区包括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明类型,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一些现实纠纷敏感,导致沿线地区合作共赢的理念较为薄弱,区域一体化推进难度很大。面对纷然杂陈的情况,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共荣。迄今为止,中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新型伙伴关系,启动一大批造福民众的项目,为全球经济复苏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是“一带一路”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撑。历史证明,文明在包容中共存,民族在开放中发展。在弘扬丝路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开放需要博采各家之长,做好“内引外联”;包容需要兼顾各国不同需求,不实行歧视性排他性的规则。“一带一路”建设及其体现的丝路精神正是对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互学互鉴

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文明前进的动力在于互学互鉴。丝绸之路是运输之路、商旅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数千年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相互碰撞、借鉴、交流,不断产生新的火花,凝结新的成果。古丝绸之路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多元共生与融合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与其他文明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引进西域很多农作物品种。唐代玄奘法师沿古丝绸之路前往天竺,历经磨难,带回千卷佛经,体现了中国人百折不挠学习域外文化的精神;鉴真法师经历骇浪惊涛东渡日本,带动日本佛教发展,被日本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体现了中国人锲而不舍传播本土文化的意志。元代时更是出现文明互学互鉴的恢宏气象。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走访了大江南北,撰写的游记流传甚广,向西方打开神秘的东方之门。

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互学互鉴过程中不断走向繁荣,也在互学互鉴过程中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是通过丝绸之路,外国的亚麻、香料、葡萄与石榴等输入中国,西方的胡桃、胡椒、胡萝卜、胡服、胡床、胡帐等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产生深远影响。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与阿拉伯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也相继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也正是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与漆器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儒家文化传入欧洲后,受到莱布尼茨与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迎来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互学互鉴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承认各国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客观差异,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目的。不同文明只有坚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才能永葆活力、不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落脚点就是在文化平等和互学互鉴的前提下促进沿线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特别致辞:“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哲学内核,是“一带一路”发展繁荣的重要依托。在弘扬丝路精神时,必须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态度,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既要坚持文化自信,采用多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又要抛弃文化偏见,积极吸纳域外文化的先进成果。要立足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不断开展官方交流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民间交流,形成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互鉴的理想局面。近年来,一些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人文交流活动,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都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为拓宽合作空间与深化合作领域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互利共赢

丝绸之路能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实现了沿线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互利共赢。在生产要素方面,丝绸之路穿越黄沙和大海,实现了东西方商品、资源、成果的共享,促进了东西方人员、技术、资金等的流动;在文化要素方面,丝绸之路加强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互通互融。可以说,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描绘了古丝绸之路这条陆海大动脉生生不息的盛景,也催生了沿线各国及辐射地区欣欣向荣的气象。

在新时代,中国是互利共赢精神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各国:“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就是将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使沿线各国感受到互利共赢的魅力。

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目标宗旨,是“一带一路”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的事情,需要沿线各国共同参与,发展成果也由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希望和沿线国家一道,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沿线国家纷纷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据各自发展特点以及特色资源,与中国商议合作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人口,向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目标。中国与沿线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交通要道,建设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等互联互通项目,完善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的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经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至2021年6月,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到2021年9月,中國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渠道。此外,中国与各国在科学、教育、文化、民间等深层面也展开深度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基础。

总之,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是引领“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源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弘扬丝路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光芒,照亮普遍安全与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ADJ011);作者分别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研究生]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互学丝路和平
互学互鉴薪火相传友好交往行稳致远
——柬埔寨青年领导人主题研修班在华成功举办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