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争先进位,能源大省迈出崛起新步伐

2022-05-30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资政研究中心

党史文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山西全省转型

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资政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指示山西“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十年间,山西牢记总书记嘱托,踔厉奋发、久久为功,经济发展从断崖式下滑到稳中向好、再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呈现强劲态势。2012年到2021年,全省GDP从1.17万亿元增至2.26万亿元,翻了一番,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一、全面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经济转型发展蹚新路

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013年5月、2016年3月,山西省政府两次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部署了2013—2015年、2016—2020年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任务。2016年11月,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定成立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综改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改革创新为牵引,加速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强化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地位,省委、省政府迅速召开全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大会,对贯彻实施《意见》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10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一群两区三圈”①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重点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双引擎”、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引领带动了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自2017年2月成立后,聚焦“六新”②,围绕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了“2+9”③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已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聚区。5年时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4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1.5亿元,经济总量实现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省的31.4%,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到全省的44%;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由第99位上升到第37位,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由第106位上升到第72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经开区和高新区之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于2021年12月成立, 到2022年上半年,首批183個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建设,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产业聚链成势,经济区强势起航、新引擎作用正在凸显。

“两区”是全省转型综改的引领标杆,而开发区则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先锋、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党的十九大以后,全省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有序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不断提升开发区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2020年,全省6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类开发区中工业投资完成1180.9亿元,增长47.4%,增幅比同期全省工业投资增速快31.0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2.5%,拉动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5.9个百分点;全省开发区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2%、33%、59%、84%、54%。到2022年7月,全省各类开发区数量达到93家,形成以71家工业类开发区为主体,14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8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全省经济2016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走出困境,2017年上半年追平全国增速、迈入合理区间,2017—2019年,经济增速均保持在6.2%以上,连续3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020年增长5.5%;2021年增长9.1%,增速排全国第三位。

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能源保供、促产业转型

“十二五”期间,山西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498万吨、焦炭3507万吨、水泥4085万吨、电力182万千瓦;“十三五”期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7亿吨,压减焦化、钢铁等落后过剩产能,关停煤电机组425.6万千瓦,退出僵尸企业238家。退出落后过剩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山西锚定产业转型两个方面,一手抓煤、电、钢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高端装备、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到2021年底,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光伏发电领跑者基地规模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89万千瓦,占比达到34.3%,比2015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自觉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2021年煤炭产量11.93万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省份4356万吨电煤,为国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重要贡献④。

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的同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山西转型的新标识。2021年,山西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5%、24.4%、34.2%,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全省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增长最快达17.5%,全省非煤工业增长14.5%,高于煤炭工业11.2%的增长率。

在农业领域,山西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围绕调结构、提品质、转方式、促融合、降成本、促改革、补短板等8个方面,推出 41 条政策措施,实现山西特色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持续发挥有机旱作农业传统技术特色,打造农牧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平台,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建设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点、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集群建设蓬勃发展,2021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完成2620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全方位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强化顶层设计。2014年6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产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创新、推行信息公开、探索国企分类监管、成立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任务和举措。2016 年 12 月,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按照“市场化取向、竞争力目标、专业化重组、股份制改造、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监管”的改革要求,提出“补课”和“赶考”的双重任务。2018年开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⑤,连续3年制定年度改革行动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2019 年 4 月,山西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会总结全省国企国资改革的成效和经验,推动山西国资国企改革整体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成立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省国资委将管资本的职责全部转授省国资运营公司。同年末,制定《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规划了9个方面43项改革任务和措施。2021年12月,省委召开全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进会,提出“主强辅优、分灶吃饭,对标挖潜、突破‘两线,管控流程、数智支撑,业绩考核、奖罚分明”的32字工作要求,推动国有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接近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生存线”,并继续迈向全国先进水平“发展线”。

优化国资布局。山西突出转型和创新导向,重新修订了省属企业主辅业目录,通过几年努力,将省属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22家调整至18家,煤炭企业数量从7家调整至1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和1家煤炭企业(焦煤集团),新兴产业企业大幅增加,成功组建文旅集团、大地公司、云时代公司等一大批引领转型的新兴企业。原来的省属七大煤炭集团重组后,形成“2+3”五大产业集团(晋能控股集团、焦煤集团2个煤炭企业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华新燃气集团、潞安化工集团3个新兴产业集团),破解长期以来山西“一煤独大”格局。重组后的产业集团主业更加突出,产业链条更长,行业竞争力更强,有利于快速发展壮大。

深化内部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混改破冰,汾酒集团成功引进华润集团,整体上市初步实现;太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成为中国宝武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旗舰平台公司;子企业层面混改率达到75.9%,混改项目落地率不断提高,两户省属企业子公司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省属企业全部实现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肩挑”,党委会纳入法人治理,党委决策成为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派出外部董事覆盖面超80%,一半以上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推动“六定”改革(定机构、定职数、定员额、定机制、定薪酬、定任期),推动经理层市场化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453名,选聘职业经理人90 名;全面深化一企一策契约化管理考核,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季报动态检测制度,使经营业绩考核由“结果考核”转变为“实时检测”加“结果考核”。

持续深化改革,给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2021年底,山西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939.3亿元,比2012年增长1.56倍,年均增长率9.86%;所有者权益957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率9.7%;利润总额512.4亿元,比2012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率8.64%;利税总额1832.3亿元,比2012年增长78%,年均增长率5.94%;2021年实现劳动生产总值(增加值)3085亿元,年均增长2.7%。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引领力。山西聚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3个特色方向集中发力,积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能源互联网、高速飞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太原)建成试运行。“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8个和31个。调整优化省级实验室体系,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1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规上企业比重位居中部首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二五”末的720家增加到2020年的3179家。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全省478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

聚焦重大战略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国产圆珠笔尖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双相不锈钢钢筋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碳化硅单晶生长设备实现自主可控;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手撕钢、晋华炉、高端碳纖维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相继取得突破。二是持续推进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2019年以来,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分3批立项40个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总投资9亿元,预计新增产值约64亿元。2021年再次精心凝练了29个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有机旱作农业和现代农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投入科研经费9.34亿元,省财政支持2.5亿元。

抓好创新生态建设,形成浓厚创新氛围。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活力不断迸发。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13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1.1亿元。二是创造性实施“111”“1331”创新工程⑥,打造科研高峰、创建学科高地。山西大学“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煤矸石煤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科技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引育一流人才。2012年启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批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013年正式实施“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等,2018年起对省级各项人才工程进行整合,启动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四是创新成果、创新主体加快涌现。2020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179家,是2015年的4.4倍,2021年新增365家;专利授权量27296件,是2015年的2.8倍,2021年增加到37379件。

五、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1.168万亿元,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时期(2014-2016年)之后,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2017年达到1.5万亿,2021年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25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3.4%,提升到全国第20位。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城乡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得到增长,2021年比2012年分别增长85%和116.7%;2013年到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

多元化产业体系布局开篇。一是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6.5%,高于GDP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是拉动全省经济的主引擎。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总量达到万亿元以上,引领作用持续提升。二是非煤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动力。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为12.7%,煤炭工业增长11.2%,非煤工业增长14.5%。三是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分别增长7.8%、10.9%,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年均增速。2021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17.5%。

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首先,投资增速位次前移,重点领域投资拉动明显。“十三五”时期,全省基础设施投资(11.1%)、服务业投资(8.1%)、高技术产业投资(15.8%)、工业技改投资(16.9%)年均增长率均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为新产业发展打下基础。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0%,增速排全国第二。其次,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占比逐步提升。2016年后,山西市场主体数量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1年达到295.8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94%;2022年上半年,增加到357.55万户。2022年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比全国民间投资平均水平(8.4%)高6.9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54.7%,对全省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9%,拉动全省全部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再次,“互联网+”引领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网上零售及快递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50.0%,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 26.9%。全年网上零售额 871.2 亿元,增长24.9%。

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经济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晋儿女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按照“三新一高”要求,推动山西发展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注释:

①“一群”指山西中部城市群;“两区”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三圈”指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

②“六新”即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

③“2+9”即合成生物、电子信息产业2个千亿级新兴产业群;高端装备产业、光电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產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业态9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④2022年8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中国这十年·山西”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

⑤ “1”是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N”是指若干与之配套的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

⑥“111”工程,紧扣转型发展需求,谋划推进100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建设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10个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和10个省级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一企一策”培育100户高科技领军企业。“1331”工程,是推动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的重要举措。“1”,始终围绕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根本任务;第一个“3”,突出抓好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三项建设;第二个“3”,全面加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院)三大创新载体建设;“1”,推动高校产出一批对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

(执笔:赵永强)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山西全省转型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