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增值点”:立足小说文本特征的教学新策略

2022-05-30陈佳

江西教育B 2022年11期
关键词:桑娜词语小说

陈佳

小说以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故事性及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教学的新样式应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学中,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和文化底蕴,还要使语文教学担负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使命。教师应努力改变小说理论知识缺乏、小说教学应试化、教学流程公式化、主题解读套路化等问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作品细致描摹了桑娜收留孩子时的心理,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小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入情入理、真切感人。笔者课前设想学生一定很喜欢小说阅读课,但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大多数学生虽然对作品本身较有兴趣,但一进入阅读课堂就有些厌烦,为什么小说教学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一、教师缺乏小说理论知识,小说教学公式化

就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而言,类型丰富、覆盖面广,包括国内外名著的節选等,大多内容值得读者反复揣摩。但不少教师并未花时间读完整本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概括主题时会用几个“套路”,如“通过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或“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一种用于批判,一种用于歌颂,概括完还要叮嘱学生将这些套话背下来。这种套路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和阅读小说是不利的,而且教师完全用“教”代替学生的“学”,造成小说教学的模糊化,会消磨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削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如果教师能细心学习小说文学理论的话,应该明白,小说是“说故事”的延长。为什么以“说故事”作为小说的特征呢?因为作家用小说来表达想法时,通常不会直说,而是“转弯抹角”地讲故事,但最后可以看出作者本意。

文学作品大都给读者“双重”满足,先是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使读者欢喜感动,再是读者揣摩作品深意时的感悟。前者为感性满足,后者为理性满足。一篇小说如果不能引起理性满足,那就“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作家追求的成就,是以最具体的事件给读者感性满足,再引发读者理性思考。

为了使听故事的人聚精会神,故事要有一个重心,由开始到结束都围绕着重心发展。故事的主线往往是围绕主角展开的。小说讲述的就是人的欲望、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瓜葛。故事情节会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读者因此熟悉他们、关心他们,渴望知道后续情节。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常被摘出来当作写作的范本。

教师熟悉了小说的相关理论,了解了小说教学的核心,自然就会规避小说教学的格式化、套路化问题。

二、立足文本特征,探寻小说教学新策略

当前,部分教师教学小说阅读时,基本围绕“情节、环境、人物”这三个小说阅读的要素展开“问答式”教学。如教师常常会问: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一教学流程中,学生缺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深层次的文本解读经历。

小说阅读教学,教师一般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研制课程内容,并根据学情,在教学中有所侧重。依照“学生已经懂的,我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我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我不教”的教学思路,以笔者班级的学生为例,笔者发现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时,对情节和人物的关注度高,容易忽视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但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是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情节刻画的重要依托。笔者关注到学生这一问题后,便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相关内容。

同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需明确:只有在阅读中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动笔写作,学生才能在读中学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阅读,要让学生关注写作形式、关注作者的表达,从小说中习得写作方法。

基于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立足小说文本特征寻找新策略,发掘教学的“增值点”。

(一)互联网预习切入,探索小说背景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常是以解决课文相关的字词问题为主,在学生基本能够读顺课文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对小说的人物、结构、情节进行讲述。整个过程虽说教学重点有所涉及、教学环节也较完整,但依旧是教师为主导,应试化、套路化的痕迹严重。这样固化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课堂,甚至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小学阶段,小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体特征,有兴趣、有意愿继续阅读这类文体,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改变上述固化的教学流程或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智慧软件等,探索新知,为教学“提质增效”。在《穷人》一课的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文预习环节,要求学生使用互联网新型预习方式,即在阅读课文后,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课文相关信息,如搜集小说的写作背景信息、作者的生平简介等,充分获取课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一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获取探索知识的成就感,也为笔者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对整个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能水到渠成地把握小说的主题,不需要教师以“填鸭式”“应试式”的方式灌输。

预习是学生研读课文的起点,是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从预习方式改进,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完整,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大幅提升。

(二)抓住语言特点,深入解读文本

小说这一体裁,是通过作者对环境、人物、情节的描述来揭示主旨的。所以,很多教师教学时通常带领学生“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探究环境、提炼主题”,这一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也是紧扣教学重点的,但是教学环节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学生知道“要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何这样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教学,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真正跟着作者的描述走进文本。很多时候,同一主题的小说,作者的语言表述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样解读文本,往往能够看到文本的新价值。

以课文《穷人》的教学为例,这是课文中的一段文字: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当学生读到这段文字时,可能并未意识到怎样去解读。教师把需要注意的词语特别标示出来,接着运用“换词”法,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

她的心跳得很快,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么做。

笔者通过让学生辨析原文的词语与置换词语之间的差别,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对这个教学片段,可做如下分析。

教学的内容(教什么?):结合语境,品味作者表达的特殊情感。

确定的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词语来品味?):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教学的方法(怎么品味?):选择上述“词语替换”的方式来体会。

学习的结果(学到了什么?):

1.品味的结果:“很厉害”体现了桑娜内心的紧张情绪。“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发现西蒙已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教学的落点:学生明白作者运用特殊的词语表达特定的情感,从而通过分析作者所运用的特殊词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载体、教学方法、学习结果等各项要素间的联系,可以明白小说教学的侧重点应落在文本的解读、词句的品析上,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教学,是有益的。

(三)紧扣小说主题,搭建“读写支架”

教材的小说是学生了解这一文体的范例,有意义的教学能让学生运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迁移阅读更多小说。小说教学不仅教学生悟思想、悟意境,更要悟写法,悟如何贴切表达。教师应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适时动笔训练,为写作教学做铺垫。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主题,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读写支架”。“读写支架”看得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是实实在在的。

以课文《穷人》的读写教学为例,文中值得迁移的写法非常多。如心理描写运用最广泛的是内心独白,常用“想”等关键字作为明显标志。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自我陈述,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性格。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课文中的这段文字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生活给桑娜带来的沉重压力,感受桑娜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能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时断时续的状态,真实地写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掌握这一人物刻画方法后,学生作文中也能出现这一技法的运用。

我脸色苍白,忐忑不安地想:爸爸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我把别人的腿弄流血了,自己为什么不承认错误呢?是爸爸回来了……不,还没回来!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爸爸会骂我的!算了,骂就骂吧,我自作自受……嗯,自作自受吧!(学生仿写片段1)

我突然想起有项作业漏写了,连忙打开本子准备补寫,但老师的脚步声从远处传进我的耳朵,我连忙合上本子并将它塞进抽屉。老师不断向我靠近,我的脸色苍白,忐忑不安地想:我该怎么办?会被叫家长吗?……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我该怎么办啊?我以后再也不能漏写作业了!(学生仿写片段2)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合理运用环境描写可以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这个环境描写反衬了桑娜紧张焦急的心理,和小屋的“温暖而舒适”形成鲜明对比。屋内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小屋的“静”反衬了桑娜心里的“动”,她期盼丈夫能早点回家。有了课文的示范,学生也能很好地进行仿写,加深技巧的掌握程度。

一吃完饭,峻韬就背起书包上学去了。突然狂风大作,顷刻间下起了瓢泼大雨。他回到屋里,抄起一把雨伞冲出了家门。一路上,他撑着伞,顶着风,艰难地向前挪动着……雨打湿了他的衣服,他就挽起裤脚继续前行;雨灌进了他的鞋子,他就索性脱掉鞋子提在手中,赤脚前进……快到了,学校就在眼前,他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学生仿写片段3)

竹林里,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斑斑驳驳地照着奶奶慈祥的面容。奶奶对我笑着,给人亲切又温暖的感觉。突然,一只蝴蝶飞过来,停在奶奶那银白色的头发上,翅膀微微颤动着,给奶奶的头发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学生仿写片段4)

此外,笔者在教学《穷人》的基础上,选编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名著中有关人物描写的片段进行精读指导,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读这些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人物描写技法的领悟。教师通过巧妙搭建“读写支架”,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借鉴名家的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的灵感,使写作从规范走向个性和创新。

小说教学的新样式应紧扣“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思想主题,扩展阅读面,体会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增加文化底蕴,还要让语文教学担负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传承文化的使命。相信只要教师能找准定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小说教学一定能走进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桑娜词语小说
容易混淆的词语
穷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穷人的心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