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位孝子形象离不开它们

2022-05-30倪亦斌

中国收藏 2022年11期
关键词:胡床水陆孝子

倪亦斌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境内的元代毗卢寺壁画和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的明代公主寺壁画上,都有榜题为“ 往古孝子顺孙”的一群人物。顾名思义,这群人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孝子。

在毗卢寺后殿南壁东侧壁画上,有摇晃拨浪鼓的老莱子,手提采桑椹的蔡顺,一手抱婴儿、一手拿金元宝的郭巨,被爷图1爷扶着的元觉,举竹笋的孟宗,举鲤鱼的王祥,端着木刻母亲像的丁兰,肩背米袋的子路等。

然而,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的《中国寺观壁画全集2:元代寺观水陆法会图》中,给毗卢寺后殿南壁东侧壁画上“往古孝子顺孙”人群(图1)写解说词的研究者,仅仅把这些有名有姓的著名孝子说成“ 张扬乃尊老爱幼者也”,并对其中几位进行了一番描摹:“ 老者右侧一父亲左手抱婴儿,右手作引逗状。旁有一络腮胡壮汉,一手摇货郎鼓,一手亦作引逗状,长幼慈爱之情状十分传神……”

在繁峙公主寺大雄宝殿南壁上所绘的著名孝子有手持铁锨的郭巨和妻儿、端着鲤鱼的王祥、端着木刻母亲像的丁兰、肩背米袋的子路、拄竹杖饮泣的韩伯俞。然而,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寺观壁画全集3:明清寺观水陆法会图》中,给繁峙公主寺大雄宝殿南壁壁画(图2)写解说词的研究者把这个孝子群体说成是“ 画出来一家人上坟的情景”,因为无法辨认各位孝子的标志物而说“他们端着灵位和祭品抱着小儿前去祭奠亡者”。

子路 孝子典型形象

毗卢寺和公主寺壁画上都出现的中年汉子肩上所扛的布袋并非什么“祭品”,而是特定人物——孝子子路的标志物。虽说在目前可以见到的萧武著《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召请往古人伦仪》部分中没有具体提到子路的事迹,但是在毗卢寺壁画和公主寺壁画上都出现了子路背米的形象,说明当时很可能流传着另外版本的水陆仪文,而考究的水陆画则比较严谨地遵循其中的仪轨规范。

在公主寺大雄殿脊板下侧有题记“大明国弘治十六年”,表明了壁画的年代可能不早于1503年(李梅香在《繁峙公主寺南北壁水陆壁画考释》)。

最早记载子路为亲负米事迹的书之一是汉代刘向所撰《说苑·建本》。这则轶闻说的是,功成名就之后的孔门弟子子路感叹自己年轻时家里穷,经常只能靠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度日,需要自己不远百里背着自己的俸米去孝敬父母。

到了元代,相传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为子路孝行添枝加叶,把原先对事实的讲述变成了表达遗憾的感叹:在他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时候,想要再吃嫩藜叶和野藿叶之类野菜做的饭,继续为双亲从百里外背米,也没有机会了。

在壁画上与子路同行的其他著名孝子比如郭巨和丁兰,至今还有他们在汉晋时代的造像。而子路背米的图像就是在宋金时期河南、山西地区出土墓葬里的“二十四孝”图像中也未曾出现(邓菲《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图例,是在山西省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代墓葬中的壁画上。在这例早期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图像上,肩背米袋的子路来到手执拐棍坐在椅子上的母亲跟前,成为孝子子路的典型形象。后起数例,莫不如是。

图像跨时空传播

在16世纪中叶明代河南原阳县的“冯氏石棺”上也刻有子路为亲负米故事图像,其中母与子的相对关系和动作与山西元代壁画上的形象如出一辙。我们不得不惊叹在没有摄像复印设备、交通又不发达的古代,工匠们通过各种“粉本”在时间和空间中传播图像题材的能力。

在稍晚一些的万历本《新刊二十四孝故事》(1573年至1620年)木刻版画上(图3),子路为亲负米的对象从单一的母亲变成了父母双亲,子路上场的方向也从右面转到了左面。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图像制作的过程中找到合理的解释。版画制作需要先将图纹画在样纸上,然后将样纸贴在木板上,再用刀顺着画样雕刻成雕版,最后才印到纸上。在这个过程中,图像会经过所谓的“镜面转换”,即图像沿着纵向轴左右互换。

而在西方近代,常常会把油画名作摹写刻制成可以批量生产的铜版画。在此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与原作互为镜像的廉价图像,如图4与图5。

依稀看到圓后背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子路母亲的座椅虽说在最初的元代壁画上看不清楚,但是依稀可辨认出圆后背交椅的基本结构组件。到了明代版画上,子路母亲坐的圆后背交椅画得非常清楚了。圆后背交椅的基础是腿足互交的马扎,或称胡床、交杌。交杌使用八根直木以卯榫和穿轴钉两种方式组合而成,座面以绳索编织而成,柔软可折叠。北宋初年文人陶谷的笔记《清异录·逍遥座》载:“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宋人胡三省在其注释司马光所著通史《资治通鉴》的《资治通鉴音注》卷242中,对交杌胡床作了详细的描写:“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条,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明代版画上图中新添加的子路父亲坐在交杌上。

在交杌结构的基础上,添加靠背板和用楔钉榫连接圆材而成的栲栳样大弧形椅背扶手,就成为圆后背交椅,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也被称为“ 胡床”。宋代诗人苏轼和秦观都在自己的诗词里面提到过“倚胡床”(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秦观《纳凉》)。圆后背椅的整体设计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显示长者或贵宾的尊贵身份。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是最早记载“校(交)椅”这个叫法和交椅被誉为“太师样(椅)”的文献:“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在今年10月举行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何鸿卿爵士私人典藏中国历代艺珍晚拍(一)”专场中,一件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图6)即为圆后背交椅一佳例。其以1.24609亿港元的成交价,稳坐世界坐具拍卖史上的第一把交椅。

在传世的两件大型清代康熙青花《二十四孝图》纹瓷瓶上(图7),明代版画中最先出现的左面上场子路形象和父母双亲被忠实地保存了下来了。不过,原来母亲坐的圆后背交椅和父亲坐的交杌变成了直背无扶手的“一统碑”式靠背椅,双亲背后单扇带底座的插屏换成了当时流行起来的多扇可折的围屏。

猜你喜欢

胡床水陆孝子
TOUGH LOVE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久病为何无“孝子”?
普光寺水陆画的内容与作者考辨
胡床考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水陆双降四轴无人机
孝子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身大部件完成对接开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