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类课程改革路径及意义
2022-05-30高婷王孟博
高婷 王孟博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青年的发展,常常鼓励青年追求梦想、努力奋斗。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流砥柱,更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国家围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也针对这一问题相继印发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在近些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根据国家教育部、人社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毕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76万人,比去年同期将净增长167万人。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今年高校的就业形势较往年会更加严峻。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提供条件。因此,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是确保学生朝职业化道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研究内容
(一)思政教育视角下界定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概念
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概念,必须对其内涵及核心要素、教育价值进行科学界定。首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就业创业能力不仅仅只是求职能力。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仅应该包含求职能力,还应该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教育、职业责任感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责任编辑陈春阳的引领。以此为基础可以为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培养提供新思路。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相融合,需要在提供基本的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提升这个核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和素养。最后,需要清楚区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概念和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教育概念的异同。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真实情况和就业创业环境所需的价值理念进行调查研究和现实分析,以事实和数据为指导,运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应用性的就业创业教育要素,对学生展开更科学合理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并不仅仅是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结果的形成往往是由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创业难时往往出现一些过重的心理现象和非理性的对策抉择以致事情朝不利的方向发展。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处于一种非成熟的状态,没有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所导致的。在当今各种社會因素都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更需要以思政教育作为先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的、完善的系统概念。
(二)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要素
首先,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及通用能力为核心展开,缺乏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将社会普遍重视的就业创业价值观融入其中。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就业创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功利思想严重,找工作时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词“大城市”“福利待遇好”“轻松”,最好还能“社会地位高”,却很少有大学生将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纳入选择就业创业道路的要素。因此,要切实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提升学生品德的立德之源。要让大学生们深刻意识到就业创业需要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自身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推动国家的发展强大,实现个人的价值。
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丰富就业创业发展能力的要素。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更多的是注重传授给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求职面试技巧。诚然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创业道路上的敲门砖,但是职业道路能否长远发展,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极其关键。每年到了求职季,都会看到类似的报道:A大学生不讲诚信,伪造证书或虚构简历;B学生做事拈轻怕重,避重就轻,频繁跳槽等。诚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对大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急需加强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等职业态度和道德教育。这一措施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甚至与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息息相关。
(三)探索多元化教育培养途径
目前就业创业教育除了一贯的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之外,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实习等方式展开。目前的课堂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即使采用了一些相对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更多是以老师们为核心来组织展开。诚然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后的成果验收环节。以往的课堂也会有学生聊学习感想的部分,可在教学中占比极其微小。因此,可以加大成果讨论的比重,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组织开展。线下可以在课堂组织学习成果讨论会,例如:老师组织学生对某岗位的实习片段进行情景模拟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一情景模拟所学到的就业技巧及优秀的职业品质。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讨论,总结提升对自我及就业创业技巧、职场的优良品质等的认识,共享学习成果。线上的话,高校可以专门创建就业创业相关的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一些时事政治、就业创业信息,宣传优秀校友、家长或者社会人士在职场上的突出事迹,同时也可以发布一些相关的主题讨论帖,通过学生的回复跟帖,掌握学生的就业动向及思想动态,也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仅仅是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的,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但是,目前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因此,可以尝试进一步拓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通道,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多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协同育人的“合伙人”,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同时,高校应科学整合家庭资源,实现家校就业创业信息的共享和互补。例如,可以邀请一些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父母在高校以讲座、分享讨论会等形式,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岗位技能、社会责任等,让家长群体得到多层次、多样性的有效利用。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得到就业创业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学习到家长们在职场上爱岗敬业、勤奋、坚持等优良品质。相对于邀请其他类别的成功人士来说,学生家长的优势在于他们更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进而能更容易让学生认同和吸收他们所传达的经验和观点。这一措施不但能教育学生,同时也能密切家校联系,为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确分析,找出问题,优化对策,深入挖掘研究就业创业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合理应用于课程实践中,推动两者的进一步融合。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创业教育策略,构建个性化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例如加强校企沟通、校地沟通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磨练品质,感悟人生,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总之,充分发挥“五位一体”的合力(如图1所示),即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就业创业育人的最大效能。
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对高校教师群体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意义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新时代背景下,获取信息的方式较多且繁杂,建立信息共享空间,通过信息化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分享相关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焦点等,对大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来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就业创业观
通过对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学生能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接受更加综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使其目标性、专业性和职业信念更强。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定位,摒弃“眼高手低”的意识,降低期望值,将祖国的发展需要和个人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三)更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新冠肺炎的冲击,导致这两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相对紧张。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学生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心理波动,甚至产生一些异常心理情况。因此,教师把握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心态,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焦虑、困惑、迷茫等,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其一定的开导以及帮助,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疏导,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学生就业创业心态的分析和指导,只有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高校学生的不良心态,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创业。
(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课程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本专业的教学,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这也是顺利落实课程思政融入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一方面强调就业创业课本身的内在价值及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与时俱进的迫切感,让教师自觉将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心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思政教育。
參考文献:
[1]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8(04):242-246.
[2]任莉星.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与思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9(03):70-72.
[3]陈莉,仝东峰.陕西理工大学构建就业指导新模式健全“就业思政”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4):26-28.
[4]刘雪薇.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21(02):100-103+119.
[5]陈宗章.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新华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索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035)。]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