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2022-05-30杨莘
[摘要]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重申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30年后这一“重大转变”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习近平为此作了杰出贡献。本文认为,敢于亮剑、敢于担当;问题中心、问题导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重申的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斗争精神;问题导向;学习创造
[作者简介]杨莘,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管理七级职员,法学硕士,北京 100000。
[中图分类号] A8,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1-0004-06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基本趋势,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作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里,以“胸怀天下”的理论关照,两处用了“有利于”这一体察趋势的词语,指明了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一是“党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①;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②其中,后一个判断更让关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的人们无比激动与翘首期盼。学习领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能够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而且必将为“四史”宣传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添薪加柴,引导人们胸怀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1991年12月,随着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缓缓降落,苏联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解体。尽管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观察者认同,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失败,绝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没落。然而西方资产阶级惊人强大的宣传机器不厌其烦地制造着“马克思主义全面失灵”的噪音,的的确确让世界上为数不少的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丧失了信心。尤其是那几年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书籍的出版,更是让马克思主义当代性这一问题如此鲜明地摆在世人面前。“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就是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还能不能回应和解答160多年后的世界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③两年后的1993年,“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出版了其代表作《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一书。尽管有论者认为,德里达“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台,念的是解构主义的经”④,然而,他在那样一个自嘲“很不合时宜的时候”能够十分正确地指出,“资本主义所能做的只能是否认这一不可否认的东西本身:一个永远也不会死亡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或复活的鬼魂”⑤,实在是难能可贵。近三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性地启动扭转较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不如资”的不良局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和爱戴习近平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一致认同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习近平传承了“红色基因”,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愧为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上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正在有力地重申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笔者认为,这一“重申”至少包括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敢于亮剑、敢于担当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夕,之所以出现新自由主义思潮如水银泻地般侵蚀前苏东地区思想上层建筑领域,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那里被嘲讽、被抛弃、被“过时”。在这一背景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怎么可能不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上风?因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当代性,必须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今天“出场”并发出声音。尽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已呈现出“东升西降”这一显著趋势,但不可否认,“资强社弱”仍然是必须直面的存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⑥,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这“三失现象”,“出场”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十多年前,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命题被一些人曲解。本来,主张和宣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然而当时理论界上有一种尖锐的声音提出,讲和谐社会就是中国社会不再有对立统一、不再有矛盾斗争,仿佛一切都“和合”了,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斗争哲学”,已经“落伍”甚至“过时”。实际上,如习近平所言,“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⑦通过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发现,习近平非但不赞成否定斗争这一观点,而且在担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小组组长时力主将“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写入十八大报告,并在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十八大以来,公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同步向好”⑧,笔者认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向好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习近平作为党的核心,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担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开始的一位位经典作家的实践证明了愈是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愈加丰富、发展和完善。经典作家列宁在1908年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⑩简而言之,丧失了斗争性,马克思就不再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当代性就必然会遭遇怀疑与挑战。今天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是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赞扬过马克思、恩格斯亲自栽培过的好学生,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兰茨·梅林“不仅是一个愿意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正是因为梅林在恩格斯逝世后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資产阶级反动派、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作了顽强的斗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共之所以日益显现亡党之象,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原因就是这个当时苏共的主要领导人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多元化”名义加以包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又明里暗里地保护和助推。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充分汲取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始终注意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有效“出场”来切实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在理论方面,习近平极为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并指出这项工作“极端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并在这些会议上发表了高屋建瓴的重要讲话。笔者认为,贯穿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红线,可以总结为切实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最大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习近平“切实维护”的方法,就是主张不当爱惜羽毛的“开明绅士”,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舆论领域“黑色地带”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大思想理论宣传战线上工作的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网民这几年来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清朗起来”,正能量多了,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央大政方针唱反调的杂音噪音少了。十八大后党作出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指出,“全党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可以说具有非常高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文化制度,更是让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能够理直气壮地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并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当代性在今天的中国充分彰显。在实践方面,习近平也做了一系列工作,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他精准地抓住了生产关系这个社会形态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良干扰,一些领导干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态度不那么鲜明,他们错误地理解邓小平说过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的论断,以为国有企业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什么关系。应当说,这是违背邓小平理论的。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思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要“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总结国有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生动实践,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断然没有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立足之地,在社会主义国家搞私有化毫无疑问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釜底抽薪”。习近平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正是看清了这一“玄机”,通过重申发展国企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切实保障了中国社会主义性质。这一在实践上重申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之举,不可不谓高明之极。
二、问题中心、问题导向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无害的偶像”,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剥离其现实意义与政治属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是难以巩固甚至可能昙花一现的,必须要使得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提供基本理论、科学方法和政治智慧。对于希冀体现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而言,“出场”只是先决条件,重要的是要始终“在场”。毛泽东在其哲学名篇《实践论》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即“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实行理论”,就是要让理论关照现实、面向实践、回答问题。破解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停留在书本里与黑板上,而是要树立关注现实国情、服务改革发展的学风。以问题为中心,树立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场”并永葆青春的根本方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习近平就任党的总书记后不久,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和考察广东时突出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感到十分振奋。通过梳理习近平担任党的各级领导岗位的历史,不难发现他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就时时处处注意不尚空谈、聚焦问题——在习近平主持工作时,正定能够实现“翻身”、闽东能够实现“摆脱贫困”、浙江能够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背后的原因莫过于此。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不仅率先垂范,还注重教育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树立这一意识。2015年1月,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就如何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彰显了他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在党长期执政的现实背景下,倘若各级领导干部只会夸夸其谈,不关注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样的干部就算理想信念坚定、自身清正廉洁,也与党需要的好干部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新概括,贯彻了“从问题开始”的导向。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经典作家列宁说得好,“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主义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新举措,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里,对新时代有两处“全局性”转变或变化的表述。一是前文所述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另一处则是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深化了对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规律性认识,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较于资本主义更具有亲生态的属性,然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却并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多有批判,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了这一理论传统,不仅坚定地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也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缺失”一道列为了其批判的对象。这一理论思潮的代表人物指责,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环境恶化程度要比资本主义西方严重得多。在所谓“赶超”战略的激励下,苏联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在苏联建设史上,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优越性虽然得以充分发挥,但却严重忽略了“绿水青山”应有的位置。著名学者萨兰·萨卡在其成名作《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的内容批评了苏联的这一失误。萨兰·萨卡认为,苏联尽管取得了迅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直到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以前,苏联领导人都对生态保护问题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正确理解。从1928年到1991年,蘇联制定的十三个“五年计划”都片面地追求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重工业以求与美国争霸世界,而环境保护则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另一位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兹看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奉行的也是经济理性,而不是生态理性”。这告诉大家,尽管生态理性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但具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若在发展战略上出现偏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很难在生态领域发挥出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也有过在“大跃进”中为大炼钢铁而对树木乱砍滥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开采领域“有水快流”的错误理念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实践等一些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教训,几年前几乎覆盖中国全境的雾霾现象也一次又一次地给人们敲响了社会风险正在酝酿的警钟。在习近平看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作出的贡献,是直面矛盾与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上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部分,于实践上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新概念并将这一概念融入“新五化”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红”与生态文明追求的“绿”交相辉映,体现了习近平着眼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考与举措,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非但不存在所谓“生态空场”,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
三、善于学习、善于创造
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实现与巩固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个历史决议里所指出的其具有的“六种性质”即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答案。经典作家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重申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善于学习,二是善于创造。
努力打造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大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学习,迄今为止已经分别学习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涉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集体学习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是空泛地就理论谈理论,而是带着问题学、面向实际学。在学习辩證唯物主义时,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在学习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时,习近平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在学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这样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优良学风,应当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看齐与效仿。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是共产党执政规律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条规律。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创新的历史。在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热切期待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上的新气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得到进一步的确证和阐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庄严宣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马克思主义”,而是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不同的两种呈现方式。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概念,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有新的推进、要有新的理论成果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层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了许多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主张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独有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愈发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不止于关注“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带来什么”,还将理论的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至少包括了进一步深化对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如何探寻有效解决方案、互联网技术快速变革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世界社会主义仍将长期处于低潮背景下无产阶级抗争新动向以及“一球两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一步搞好自身建设与探寻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等等富有新世纪新特点的理论创新。习近平集中全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智慧,能够顺利推进这项伟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重申必将更加坚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注释]
①②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11-01(01).
③黄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问题意识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7).
④張一兵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下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40.
⑤[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1.
⑦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9.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01.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8.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3.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0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2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转引自陈学明.时代的困境与不屈的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30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01).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02).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3.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