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送礼真的是“自发”吗?
2022-05-30李浩瑄
李浩瑄
近日,广西陆川县实验中学家长以“感谢老师”为名组织捐款的消息引发关注。该校高三年级25个班1988位家长捐款70.61万元。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查实后,捐款已全部退还给家长。
近年来发生了不少起学生家长自发组织给老师送礼的事件,尤其教师节是高发期。去年教师节前夕就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深圳市光明区有关部门反映,当地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购买礼品。此事后来以学校要求家委会将集资退还家长告终。
如今广西陆川县甚至发生了这起“简单粗暴”的捐钱闹剧,更令人惊讶的是,家长群还不定期公布捐款学生家长和未捐款学生家长名单,堂而皇之地“催收”。
从处理情况来看,这一组织家长捐款70余万元“感谢老师”的行为,责任似乎只在个别家长和个别老师。但试问学校,组织捐款的家长底气从何而来?为什么如此大一笔钱,家长敢送,老师敢收?更何况全年级都存在这个情况,涉及2000多名学生,难道学校领导就毫不知情?
今年教师节前夕,广西柳州某学校一个家长群被曝出要求家长凑钱给老师購买某美妆品牌礼盒,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后,被要求退出家长群。这位家长发朋友圈称,女儿班上去年教师节给老师买水杯,300多元的水杯买了好几个。 因为每年都不参加班级教师节送礼,这位家长被视为班里的“叛逆家长”。
为此,柳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呼吁家长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如果遇到假借各种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等行为,可向市教育局举报反映。
事实上,反对集资送礼的家长大有人在,但几乎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跟风”给老师送礼的缘由,自然是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区别对待。而通过平摊款项,集资送礼看起来仿佛更为“公平”,每个家长都不用担心别人的礼物超过自己。
家长们渴望孩子在学校获得平等的教育,或者“多一些机会”不是不能理解,究其根源,“送”的问题还是出在“收”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就明确提到,“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一些中小学校每逢教师节也有“清廉过节、拒绝送礼”之类的提醒,但依然有个别教师违反相关规定,收受家长的礼品礼金。对此,有的学校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的立场,态度模棱两可或者对问题高举轻放,结果是让更多家长担忧自己孩子可能面临的境遇,继而形成送礼收礼的“破窗效应”。
说到底,大多数家长恐怕都不会真的“自发”送礼。“别人送了,我得送;别人不送,我也得送”的思想惯性,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尊重老师”的善意,其实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这些不得已的“自发”行为都源于收礼者的“心安理得”。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劝家长们别送礼是不够的,从学校到老师都必须亮明态度,以身作则,坚决抵制送礼收礼之风。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大纠察惩治和公开通报的力度,督促学校管好老师的言行,培育良好师德师风,让家校关系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