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视角下中职模块化教学的现实挑战与应然路径

2022-05-30杨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研学模块化中职

摘要:以中职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模块化教学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课程开发的“草根性”与实施方案的“指导性”间的矛盾,模块内容的碎片化与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矛盾,课程实施方式的固化与职业能力培养间的矛盾等。并提出了应然路径:“标准”先行,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研学”为要,提升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能力;“结构”为王,优化模块化课程实施流程,以期改变课堂质态,提升模块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研学;中职;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65-05

*本文系2021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教育专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逆向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2021jy09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6-08

作者简介:杨芳,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词。其中,“产教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育人方式转变的根本体现。职业教育改革举措要落地生效,关键看课堂。 2021年9月,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首次提出了重大研究项目——基于课堂教学体系重构的“研学课堂”,并覆盖全学科全学段推进。本文所述“研学”,即取自“研学课堂”,是教师在对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初始水平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对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研究、重构并付诸实施,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质态,促进学科育人质量的提升。

一、“研学”视角下中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提出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如何做“研学课堂”,“研学”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及现代学徒制等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以其“短周期,易更新,能够及时吸收新技术、新方法、新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势,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受青睐[1]。因此,笔者尝试以模块化课程教学(以下简称模块化教学)作为“研学”的生长点。

“模块化课程”中的每个教学模块都是独立的、具有自身内在逻辑的学习“单元”,将若干教学模块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选择与组合便形成了一门“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二是課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三是教学实施的模块化[2]。

(二)模块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1.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普遍开展模块化教学。从“探索”到“普遍开展”,体现了模块化教学对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的重要作用。

2.满足产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设备、技术、服务等也在加快更新迭代速度。与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间接经验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直接经验的生成与创建[3]。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契合了上述特征,可及时替换过时的、低效的教学模块,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等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中。

3.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需求。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对口就业、高位就业等多样化的选择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基础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其课程教学应凸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特征。职业教育各课程模块的自洽性与整体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研学”视角下中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的现实挑战

(一)课程开发的“草根性”与实施方案的“指导性”间的矛盾

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课程开发的“草根性”。以2021年公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参考,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有19大类、358个具体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在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匹配的过程中,其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学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做本土化处理。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职业学校对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拿来主义”,简单删减、选择,便直接使用,导致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打着“实施”的名号行“指导性”之实。

(二)模块内容的碎片化与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矛盾

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内容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守思想下课程模块内容的泛化,二是改革旗帜下课程模块内容的孤岛化。其共同点是与课程系统化设计背道而驰。

1.实用课程资源的泛化。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极大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传播,各类课程资源应有尽有,有的教师直接下载使用;有的学校集中备课组的力量,统一备课,全年级共用一套教案、课件。但是,这些资源是否具备有效性、适切性、合理性、连贯性,凸显职业性,需要教师甄别、筛选、借鉴、改造。课程资源数量丰富的背后是质量参差不齐,实用课程、精品课程资源非常匮乏。

2.课程模块改革的孤岛化。在以“三教”改革为抓手的课程改革推动下,不少教师积极探索,寻求课程教学改造之路。但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门课程、某个教学模块的改革。尽管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但运用到常态化教学中的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系统化设计思维,与常态化教学的资源、环境等匹配度不高,与课程模块的前沿后续衔接困难,实用性不强。与之相反的是,随着现代职教体系进一步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已成为共识,课程内容的孤岛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更无法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研学模块化中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模块化住宅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