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支持的实践探究

2022-05-30杨健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教学资源

摘要:开展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为解决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深入参与教学不够,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职业特色案例资源和时事政治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形态与内容;着力于人才选聘、组织管理和培养培训,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关键词: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51-04

*本文系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重点课题“中职校思政课‘活力课堂构建的研究——以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编号13)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05-25

作者简介:杨健,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财经专业教学。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好思政课的具体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无锡立信高等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积极开展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

活力课堂是指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1]。目前,中职校思政课还存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深度思维和参与不够;思政教师数量不足,教法传统,教学资源形态单一,教学质量不高;学校党政重视不够,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缺乏等问题。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思政课活力课堂提供教学支持意义重大。

一、丰富教学资源,使思政教学“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質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活教深悟需要丰富教学资源。

1.纸质资源音像化,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思政课要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统编教材中有深入浅出的经典案例,多以文字描述为主,音频、视频、图片类资源欠缺。依据思政课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保持深度的思维参与、真切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认同[2],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诵读经典、故事分享、“以案说法”、情景剧表演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要基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资源开发,对纸质资源进行音像化开发,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比如,基于教材中的革命歌曲歌词,搜寻对应的革命歌曲音视频,根据电影人物评述寻找对应的影片及影评,根据教学典型案例人物找图片或音视频资料,对名言警句配上图片和人物介绍等。还可以运用VR技术,将红色教育基地实景搬入课堂,使思政教育立体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转化,需要学校顶层设计,试点推进,以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为保障,建设数字资源库,并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突破学生学习空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助推思政课活力课堂建设。

2.对接学校专业群,拓展职业特色案例资源。职业学校思政课具有职业性特点,但思政课教材中职业案例覆盖面还不够广,如职业规划或职业道德教学模块的案例还不能覆盖各校设置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情境等。因此,各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结合学校专业群对接的行业与职业,增添相应的职业情境或案例,完善行业劳模、技术能手事迹,系列化征集学校技能成才典型、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和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对接专业群的财经类、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电子商务类的国家制度和主要法规汇编,使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与学生职业面向的人才规格要求相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以学校会计金融专业群为例,紧扣校史校训特色和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建设体现会计职业特点的诚信教育案例,包括潘序伦办学情景剧、校史诚信故事、立信书签设计、会计职业道德、信用知识宣讲、诚信考试守则、诚信征文等内容,彰显会计专业群思政教学特色。

3.把握时代特征,及时补充思政“大”资源。思政课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时代性,思政教学和时事政治必须紧密结合,思政课应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最近国家盛事和重点热点新闻等。思政课教学资源应及时补充国家层面的“大”资源,宣传最新党建理论成果、最新科技研发成果、最新人才培养要求等,保持活力课堂教学资源的鲜活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增强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力,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比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节日、会议或考察学校时对青年学生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的哲学思想融入思政理论学习中。又比如,在思政课上宣传2022年我国承办冬奥会的盛事盛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在思政课上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讲述中国共产党员与广大青年学生等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的感人故事,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强化组织管理,使思政教师“强”起来

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个职业学校的应尽职责。

1.人才选聘优先思政。在队伍建设上,各校存在数量不足、年龄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学校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在每年的新教师招聘中优先考虑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数量要求,积极引进思政教师人才。在现有教师队伍中挖掘有潜力的人才,选聘经过培训的历史、法律等学科优秀教师为思政课教师,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要带头兼任思政课教师,按照“大思政”教育的理念,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探索中层管理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机制。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劳动模范、企业技术能手、学校优秀毕业生和社区志愿工作者纳入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2.组织管理突出思政。学校要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党组织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机制,关心爱护、鼓励激励思政课教师。学校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听课,经常参加思政课教师教研活动;要带头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生十八岁成人仪式等重要会议、重要场合上讲话,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要组织开展最美思政课教师、最优思政课堂评比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建立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的思政课教研中心,建设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理论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改革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制度,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考核,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

3.业务培训提升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够,实际授课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尚有差距;教师对党的理论成果认识还不深,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性还不强;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多,教师关注行业制度、法规或发展成果还不够。学校须创新培养培训方式,塑造严谨治学的思政教风,以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理论学习是最常见的培训方式,学校要将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学习纳入考核要求,注重思政课教师培训学习成果的输出,通过提交培训学习报告、组织培训成果分享会、开展培训学习教改公开课等形式,检验学习培训的成效。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扎实开展思政课教师公开教学评优活动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要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微课比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微团课比赛、优秀党课评比活动等,教师在参赛磨课过程中钻研教材教法,提高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学重难点的水平,积累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践经验,提高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搭建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关系,为青年思政课骨干教师配备高校导师,通过思政课“金课”建设、思政课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等项目,为思政课教师梯队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思政实践“燃”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推进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1.思政教学目标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3]。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素质教育在实现教学目标上都特别侧重于对学生政治品德思想素养的双重培养,两者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根据人才培养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确定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校园文化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与党的教育主张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进行。

2.立信文化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诚信教育特色明显。《论语》有云,“民无信不立”。学校创始人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以此为基础,结合会计教育实际,引领性地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校训。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确立“承立信精神、传立信文化、育立信工匠”的办学思路,传承“信以立志的爱国主义精神、信以守身的廉洁奉献精神、信以处世的创新创业精神、信以待人的诚信做人精神”的“立信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立信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思政实践教学的特色内容,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3.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思政实践教学。按照“大思政”教学理念,学校系统打造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设计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志愿服务、技能提升四大教学模块,依托潘序伦广场、校训墙、立信石等校园环境,发挥校史馆、立信大讲堂、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红色阅读角、产业学院、党政校企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等教学阵地的作用,开展校史讲解、校训宣誓、校歌传唱、诚信故事会、经典诵读赛、工匠进校园、读书礼仪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节、技能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风采、在实践中长才干,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不仅传承立信精神,而且切实建立起融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

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课教学标准为准绳,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使思政课教师责任意识强起来,改革实践动起来,业务水平高起来,建好用好活资源,呈现师生互动、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良好氛围,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思政活力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晓东.活力课堂——生命成长的40分钟[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8):63-64

[2]赵文平,等.课堂活力从哪儿来[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8(20):6-15

[3]魏迎新.關于吉林省高校校园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考察[D].延边:延边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教学资源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