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野中数字新闻的技术重塑和生产创新

2022-05-30董素青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短视频

[摘要]随着社交短视频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新闻生产向视觉化方向转变。文章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基于社交短视频的数字新闻的技术重塑和生产创新。研究显示,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个体记者与媒体机构互动可促进数字新闻创新,技术能够重塑新闻生产。因此,我们要注重现场导向性和记者个体化身份,以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新闻;技术重塑;短视频;视频博客

数字技术及社交媒体的发展促使新闻生产发生巨大变革,其不仅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的采编流程的再造,而且传播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尤其是短视频、视频博客等社交平台新闻,成为数字新闻的创新实践。短视频不但已成为新闻内容视觉化传播的主流样态,还是社交平台的第一语言。当前,各大短视频平台中的短视频新闻的时长多在2分钟内,内容直击现场,弱化了故事化表述及记者角色,以场景叙事方式快速向受众传播核心内容。但是,短视频新闻的人格化、个性化、娱乐化及情感化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政内容,而记者发布的视频博客与短视频新闻不同,其通过高质量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并强化了新闻舆论引导力[1]。作为数字新闻生产的创新尝试,视频博客传播对数字新闻生产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创新数字新闻生产等是亟须学界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数字新闻的技术重塑和生产创新,以期为媒体提升传播力提供参考。

文章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短视频新闻的创新实践与影响。文章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创新新闻为资料来源,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中心的沈忱、新闻新媒体中心的张竣以及《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张进进等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频博客等社交新闻在数字新闻创新生产中的影响。

一、个体记者与媒体机构互动促进数字新闻创新

个体记者与媒体机构的互动在数字新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媒体机构居于主导地位。个体记者与媒体机构间的互动符合数字新闻创新的内在逻辑,而视频博客之所以能够以固定的新闻样态被主流媒体认可,正是得益于此逻辑的体现。

短视频新闻是主流媒体自觉开展的新闻创新活动,其目的是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使主流媒体更好地适应新传播语境及技术环境,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国家推动媒介深度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传统主流媒体相继构建了融媒体及新媒体中心,为记者进行新闻创新提供了保障。如主流媒体成立微视频工作室,鼓励记者尝试生产视频博客等社交新闻。由于主流媒体鼓励新闻记者生产新媒体形态的产品,给新闻记者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许多新闻记者尝试生产短视频新闻,并得到受众的喜爱。当然,在新闻记者进行新闻创新生产过程中,主流媒体管理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短视频新闻的肯定促进了此新闻形态的生产日常化[2]。以沈忱生产的Vlog新闻为例,其第一条视频博客便得到领导的肯定,并将此新闻样态应用于时政报道,成立了创意工作室,专门制作时政类Vlog新闻。

当然,任何创新都需要个体记者与媒体机构的共同努力。数字新闻的创新同样如此,新闻记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光明日报》的新闻记者张进进在进入融媒体中心后,借助每年春节的“走基层”机会生产了《我的“零点回家路”》这一短视频新闻。此新闻报道创新了常规议题的新闻形态,得到了单位的肯定,且受到嘉奖。在成立自己的融媒体工作室后,张进进将工作重点转向Vlog新闻,生产了许多具有高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竣在抗疫一线发布了几十条关于抗疫的Vlog新闻,深受广大受众喜爱。此后在进博会等重要时政议题的报道中,其继续制作Vlog新闻,充分发挥了个体记者在新闻创新中的能动性。可见,在新闻创新中,新闻记者的个体能动性与主流媒体的支持是促进新闻创新的重要力量,二者的互动是新闻创新的动力源。

二、以技术重塑新闻生产

当前,各种媒介新技术在媒体机构、新闻记者的新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数字技术与媒介新技术参与了数字新闻生产的全过程,重塑了社交媒体及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新闻生产。

尽管短视频新闻对传统电视新闻造成冲击,但许多短视频新闻是由剪辑传统电视新闻而来,其对一线采编技术的影响相对有限[3]。然而,视频博客新闻却展现较强的创新及重塑力量。在新闻视频拍摄中,在“自拍”形态及便携性的要求下,多数新闻记者使用业余、简单的器材进行拍摄。如《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记者张进进,其采用的摄像设备为微单相机、单反相机、采访话筒、简易脚架、LED灯及灯架,以及无线麦,非常便捷。沈忱常用手机、迷你运动相机进行拍摄,张竣制作的短视频新闻也是利用迷你运动相机拍摄。这种便携的设备为新闻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视听形态上,新闻记者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模式,话语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如张竣的视频博客语言通常是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表达,这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吸引受众关注。在拍摄及语言表达风格上,新闻记者通过配乐、剪辑、包装等修饰视频,为视频增添轻松活泼的画风,或选用生活化素材去表现正片内容。在技术手段的加持下,新闻记者赋予短视频新闻强烈的“网感”,内容更加贴近受众,进而推动内容的触达及信息的传播。但是,在强化和应用此“网感”形态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报道内容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如果新闻选题的新闻性比较强,新闻记者出镜陈述及与受访对象互动后要将镜头全部对向采访对象,并且在制作视频博客新闻时有意识地使用和控制“网感”形态。

三、以現场为导向创新新闻报道理念

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在改变新闻制作模式的同时,也推动着新闻报道观念的转变。主流媒体记者的视频博客多是时政新闻,通常以“大题小做”和“硬题软做”的方式进行策划和报道[4]。所谓“大题”,即选题内容重大,“硬题”则注重新闻作品的场景。

在新闻生产中,新闻记者要用好独家场景,以新闻现场为中心开展内容策划。这是因为,这些场景多数是观众无法看到的,具有独家性,并且这样的场景也是观众喜欢看的。如全国两会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众多新闻记者无法面对面采访两会代表,只能邀请两会代表至驻地的线上采访间进行连线采访。一些新闻记者以视频博客新闻的方式揭秘此线上采访间,并临场采访了几位工作人员,获得了良好的新闻效果。

除了用好独家场景,新闻记者还应注重“体验性”,将“体验”作为其新闻创作的常规性方式。在通常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视频博客中所报道新闻事件较为简单,拍摄手法也多为自拍,这就需要新闻记者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吸引受众和引发其共鸣,进而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新闻记者在拍摄前,可以到拍摄地区踩点,获得体验后再决定如何拍和拍什么。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竣拍摄的《武汉深夜还能点外卖吗?实测来了!》Vlog新闻,围绕疫情下的武汉是否能够点外卖的新闻热点,通过询问外卖小哥为受众带来当时的真实体验。新闻记者按照现场临时设计新闻已成为业内的普遍做法,许多成功的新闻报道都非常注重现场。可以说,以现场为导向已经成为数字新闻创新的重要创作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新闻记者成功产出深受受众喜爱、具有传播力及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现场”不只是数字新闻生产的理念指导,也是打造优质新闻内容,实现“内容为王”的重要方法。

四、以身份转变促进数字新闻生产

在新闻生产实践及新闻创新中,新闻记者的个体意识及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微博新闻中,新闻生产实践及呈现形态不仅延续了微博时代的私人化、个体化的趋势,还极大地强化了新闻记者的个体品牌,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数字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记者应转变身份角色,由官方新闻从业者转向个体化新闻从业者。数字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从工作模式上看,数字新闻生产更加灵活,可以是小团队拍摄,也可以是自拍。如沈忱在创作数字新闻时,通常会和摄影师配合拍摄自己无法单独拍摄的镜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竣创作的数字新闻则由其独立完成拍摄后再将素材传输给后期团队。与传统电视新闻生产相比,此工作模式使新闻生产者摆脱了传统流水线、大团队式生产模式,呈现个体化趋势[5]。而拍摄设备的便携化和小型化强化了个体与技术的关系,新闻记者能够直接操控摄影装置完成拍摄。

当前,比较成功的数字新闻记者多是主流媒体记者,这些新闻记者在传统电视新闻采访中,通常乐于主动挖掘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议题,关注普通人生活,而这种习惯为其创作数字新闻作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数字新闻创作中,新闻记者不仅是主流媒体的记者,还是个体化新闻从业者,可在合适情境下进行新闻创新,实现由官方身份向个体化身份的转变。

尽管视频博客新闻的叙述主体较为明确,也比较注重视听形态的体验性与交互性。但是,新闻记者和视频博客的结合,使记者身份不仅呈现较强的个体化特征,而且呈现专业性特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期间,沈忱的團队制作了《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的短视频新闻,完整地呈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们参加纪念大会报道从首道安检到领取餐包,再到二道安检的过程。在该短视频新闻中,最有趣的是记者们在拍摄台下试着打地铺休息的片段,直观地展现了新闻记者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外,新闻记者的专业身份还体现在视频博客新闻内容及主题的选择上。近几年,东博会、全国两会、冬奥会、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等重大选题成就了许多Vlog新闻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中心的沈忱同样以时政这一特定领域为其Vlog内容的选题,从建党节、国庆节等节庆日,到领导人视察、访问等重大事件,都是数字新闻选题的热门内容。但与传统电视新闻相比,在呈现严肃的时政新闻内容时,数字新闻更具亲和力,更易被受众接受,从数字新闻的选题方向、出镜记者所在的现场等都在向受众展示着记者官方媒体人的身份特征。

总之,由上述分析可知,主流媒体记者在数字新闻生产实践中,其实践方式、个体意识、创新动力及观念的改变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专业知识、报道观念、技术应用等正在快速拓展新闻专业性的内涵,传统电视新闻的专业性要素也融入了数字新闻创新。新闻记者能够主动适应社交媒体发展环境而创新新闻生产,主要得益于其专业教育及新闻从业经历形成的独特的专业判断及理解。他们生产的数字新闻产品在网络平台上具有较强的辨识度,这与新闻媒体的要求及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的专业判断有关。

五、结语

在数字新闻环境中,互动和评论作为用户重要的参与行为,已经成为新闻业界无法忽视的现象。数字媒体生产及创新离不开新闻记者个体与主流媒体的互动,这是其创新动力,其良性互动给数字新闻的发展及创新带来了新思路。首先,主流媒体具有平台优势,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数字新闻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其信源优势也能转变为数字新闻的内容优势。其次,数字新闻生产的创新与新闻记者的个体化品牌和身份转变等关系密切,新闻记者的专业身份及个体化品牌较为自然地拉近了受众同重大新闻现场间的距离,这不仅符合社交平台传播的接受规律,还延续了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部分传统。最后,对新闻记者个体而言,从生产模式及技术层面看,短视频新闻注重的是主体在场和个体体验。这些都表现了新闻记者个体性的身份转变,并彰显新闻专业性与个体化的合力,数字新闻也成为具有较强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新闻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学孟,胡明月.移动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转向:以抖音号“央视新闻”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6):121-124.

[2]彭健,朱玉林.纸媒“新闻评论+短视频”的生产、运营与经营:以深圳晶报观点类短视频“晶报说”为例[J].青年记者,2022(01):40-41.

[3]何秋红,王璐妍.从“Vlog+”到“+Vlog”: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路径研究: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电视研究,2022(04):29-31.

[4]梁君健,杜珂.Vlog新闻: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创新与观念挑战[J].中国出版,2022(04):3-9.

[5]艾迪娜·吾买尔,王红缨.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新研究:以“疫”线Vlog为例[J].新闻世界,2022(02):34-37.

[作者简介]董素青(1974—),女,河北保定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