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FDP、sVCAM-1和BM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2-05-30孟来波董延龙陈洪安
孟来波 董延龙 陈洪安
骨折正常愈合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所需时间一般在4 个月之内,在此时间段内未达到骨折愈合的标准称为骨折延迟愈合,它是骨折范围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常见的疑难杂症[1]。骨折延迟愈合在临床发病率上虽不高,但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2-3]。骨折延迟愈合对患者可造成关节发生强直、肢体缩短及机体功能丧失,如何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4]。有研究表明,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会对自身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产生一系列的影响[5]。本研究将骨折愈合延迟患者监测血清FDP、sVCAM-1 和BMP-2 的变化、血流变中红细胞变化、血液黏度变化及红细胞聚集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59 例骨折正常愈合的患者设为A 组,选取其中63 例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设为B 组。纳入标准:均符合骨折的诊断标准[6];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无欠缺。排除标准:急慢性肝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妊娠期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n(%),(±s)]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n(%),(±s)]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n(%),(±s)]
组别A 组B 组t/χ2值P 值n 骨折部位男/女28/31 31/32 0.037 0.846平均年龄48.58±5.54 49.54±5.32 0.976 0.330 59 63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32(54.24)30(47.62)0.533 0.464开放性骨折27(45.76)33(52.38)胫腓骨骨折14(23.73)16(25.40)0.045 0.830尺桡骨骨折16(27.12)18(28.57)0.032 0.858肱骨干骨折18(30.51)16(25.40)0.396 0.529其他11(18.6463)13(20.63)0.076 0.782
1.2 方法
分别取两组患者1、4、8 周后的空腹外周静脉血各5 mL,采用美国BECKMAN 离心机进行离心,转速为5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处理15 min 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骨折1、4、8 周后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酶标仪为美国biotek ELx808 吸收光酶标仪。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红细胞聚集率评估[7]: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红细胞聚集情况,轻度:红细胞粘连,一般为3~5 个红细胞成串连接;中度:红细胞形成缗钱状;重度:可见红细胞成团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组血清FDP、sVCAM-1 高于A 组,BMP-2 水平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FDP,sVCAM-1 and BMP-2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血清FDP、sVCAM-1、BMP-2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FDP,sVCAM-1 and BMP-2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FDP(mg/L)59 63 sVCAM-1(μg/L)骨折后1 周417.59±34.29 418.65±35.64 0.167 0.868骨折后4 周480.42±39.58a 570.95±45.36a 11.712<0.001骨折后8 周550.28±40.39ab 659.87±51.98ab 12.942<0.001骨折后1 周10.21±1.98 10.23±1.58 0.062 0.951骨折后4 周8.28±9.24a 9.64±3.28a 1.097 0.275骨折后8 周4.23±1.52ab 5.62±1.23ab 5.569<0.001 BMP-2(pg/mL)骨折后1 周144.85±12.58 146.58±11.59 0.791 0.431骨折后4 周125.35±10.25a 115.54±9.88a 5.409 0.005骨折后8 周117.26±6.87ab 100.25±7.22ab 13.312<0.001
2.2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 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related indicators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z(±s)
表3 两组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related indicators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z(±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59 63红细胞聚集指数骨折后1 周4.11±0.51 4.16±0.56 0.514 0.608骨折后4 周4.78±0.54a 6.21±0.64a 13.293<0.001骨折后8 周5.17±0.74ab 7.26±0.58ab 17.422<0.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骨折后1 周1.12±0.32 1.24±0.43 1.739 0.085骨折后4 周1.52±0.22a 2.36±0.19a 22.612<0.001骨折后8 周1.82±0.16ab 2.66±0.26ab 21.319<0.001红细胞电泳指数骨折后1 周7.22±0.88 7.52±0.89 1.871 0.064骨折后4 周8.32±1.05a 10.36±1.22a 9.869<0.001骨折后8 周7.56±0.78ab 12.33±1.29ab 24.511<0.001
2.3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比较
骨折1 周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 周后,B 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blood viscosity indexes in hemo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血流变中血液黏度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blood viscosity indexes in hemo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骨折后1 周比较,aP<0.05,与同组骨折后4 周比较,bP<0.05。
组别A 组B 组t 值P 值n 血浆黏度59 63骨折后1 周1.55±0.23 1.52±0.19 0.787 0.433骨折后4 周1.58±0.15a 1.88±0.17a 10.308<0.001骨折后8 周1.39±0.13ab 1.92±0.23ab 15.527<0.001全血黏度(高切)骨折后1 周6.67±0.58 6.54±0.59 1.226 0.225骨折后4 周6.98±0.64a 8.76±0.72a 14.395<0.001骨折后8 周7.33±0.61ab 9.44±0.88ab 15.293<0.001全血还原黏度(高切)骨折后1 周7.06±0.55 7.03±0.72 0.257 0.797骨折后4 周7.19±0.62a 9.33±0.55a 20.196<0.001骨折后8 周6.48±0.44ab 34.695<0.001
2.4 两组红细胞聚集率比较
B 组的红细胞轻度聚集率、中重度聚集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红细胞聚集率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骨折发生后的愈合过程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骨折恢复需要重新建立起骨折处组织的结构,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原有的生物学特征[8]。
sVCAM-1 是临床中常见的细胞外基质黏附因子,可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9]。FDP 是血液发生血栓状态下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可以反映出纤溶过程的变化,同时可以作为血栓被溶解的标志[10]。BMP-2 在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对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骨系细胞起到募集和分化作用,也可诱导成骨细胞标志物上升,促进细胞外基质钙化。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与骨折正常愈合患者比较,其血清sICAM-1、sVCAM-1 明显升高,BMP-2 明显降低,在临床治疗上应针对上述变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11]。本文研究结果提示FDP、sVCAM-1、BMP-2 在检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早期判断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的参考标准。
检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血流变中红细胞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红细胞聚集指数能够反映出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则表示聚集性增强,易引起血液灌流障碍;变形指数则反映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变形情况,其指数高低直接反映血液流动快慢和红细胞寿命的长短;红细胞电泳指数出现增高时,则提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加,更容易形成血栓性疾病。本文研究结果说明B 组患者容易出现血液黏度升高的情况及血栓的病理性变化,这都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
张文莉等[12]研究认为,血浆黏度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对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流变中血液黏度亦是反映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愈合情况的重要指标。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亦反映血液黏度[13]。康立恒等[14]研究认为,骨折愈合延迟会导致骨折患者处在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动态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诊断及了解病情的指标,预防骨折不良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中,骨折4、8 周后,B 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高于A 组,表明B 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更为明显,血液较为粘稠、血流速度慢,与上述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观点一致。
红细胞聚集率能够反映局部微循环情况,有助于了解机体血运状况。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状态较差,积极干预可避免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15]。本文研究中,B 组的红细胞聚集率低于A 组,提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作用降低,临床可通过红细胞聚集率判断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的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骨折延迟患者FDP、sVCAM-1、BMP-2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明显,有助于临床上判断患者骨折延迟的发生,以便及早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