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2-05-30张国强
张 国 强
(许昌学院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近年来,已有高校教师开始将经济学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实践。吴万宗和潘瑞娇重点研究了“比较式”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2]。贺胜兵、赵艳萍研究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3]。张申、万静、高倩然等人探讨了金融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4]。林松从教师、学生和方法等方面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进行分析[5]。这些文献着重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然而,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线下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特殊时期各大高校利用线上平台完成课程教学,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方向。本文主要的边际贡献在于,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同心圆,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二、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从当前普通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重教书而轻育人
高校在制定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时,主要考虑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建立起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度追求静态知识量的增长,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塑造相对缺乏。
(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德才培育具有局限性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的各种经济学模型均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如果照搬书上的理论知识,容易误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金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利于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如何将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宏观经济学中庸俗的部分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灌输式教育,学生积极性大幅降低。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但开展点集中于课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政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生硬,不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无法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宏观经济学内容繁琐、枯燥,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与网络和电子设备联系紧密,传统的说教方式难以达到思政目的,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课程思政教学,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开辟了新途径。
(四)课程思政没有纳入到《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中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侧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忽略了思政元素的考核。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学属于两个不同学科,对于两者如何有机结合,大多数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宏观经济学思政考核体系也有待建立。
三、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视角《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课程思政”并非将宏观经济学的思政教育转移到线上平台,而是有效地将网络新媒体技术和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在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行进行思政教育,而是结合课程特点自然地进行融入。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各方面进行展开,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一)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达到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素质目标即培养学生以马列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分析和解读中国的宏观经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勇于实现个人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重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将思政元素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需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册)作为指定用书,本书的系统性较强,内容严谨合理,重点突出,尤其是每章的本章评析部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评判各种西方经济理论,说明它们的可借鉴之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时,要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课前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视频发布到线上平台,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主动学习;课中在系统化讲解知识点和解疑答惑的时候,利用手机或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答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后再次使用线上平台进行批改作业、单元测试和意见反馈等。将信息技术和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既增加了知识承载量,又提高了育人效果。
(三)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较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要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一方面需要采用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拓宽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不能以教师单向“强硬”灌输思政元素,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1.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构建线上教学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构建线上教学平台,这不仅拓宽了高校的思政教育渠道,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宏观经济学的每个知识点制作成时长约5-8分钟的微视频,进行线上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远程学习等。借助幽默生动的语言、轻松的背景音乐、诙谐的画面,多角度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国家最新的有关本专业的政策等资料,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就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线上讨论、直播等,培养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润物无声地建立其敬业精神、树立大局观和法治观。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实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线上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体系,利用小组讨论、PBL 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或参与老师的课题或项目进行社会调查,将抽象、枯燥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生动、多样的社会经济相结合,让大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线上、线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线上教学强调学生自学和思政材料的丰富呈现,线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交流、知识重塑和内化。这种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形成线上线下同心圆。
(四)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合点
要实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关键因素就是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新时期,宏观经济学课程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该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更多的中国宏观经济案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合点,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努力奋进,实现德育效果。详见表1。
表1 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融合实施表
(五)调整《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除了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应适度调整课程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检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课程考核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在考察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检验课程对于学生价值引领的提升。德育因素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也可以作为知识点纳入考试过程。因此,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比例,由三、七分改为四、六分,增加平时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过程性考核。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增加线上考核,主要为调查问卷、自我打分和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价值目标的获取度。三是补充德育知识点的考核。在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中加大主观题目分值,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等为引导进行案例分析,要求结合思政点进行答题,达到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扩展和深化。
四、结论
新时期,全球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制度表现出的优越性,为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课程考核,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宏观经济学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将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的理论表述和理论成果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宏观经济学综合教学质量,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以此来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