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
2022-05-30陈立菲
陈立菲
摘 要:“体验性”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内在的审美特质、“立美”“品质”和“创美”潜质的发展,能深化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情感和音乐行为。音乐“体验性教学”,不仅让音乐知识在“场”,还让学生的情感在“场”、行为在“场”,更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上把握音乐,不仅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作为一种生命确证与表征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初中音乐 “体验性教学” 核心素养
当下的音乐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中心论”“技能中心论”转向学生的“素养发展论”。基于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音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与体验。其中,体验包括感知性体验、情绪情感性体验、行为行动性体验、思维想象性体验等。音乐“体验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体验性教学”,深化学生的音乐感知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借助各种音乐符号进行表现的艺术。符号是音乐的根基,是音乐表现的载体和媒介。在音乐“体验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的感知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的感知,音乐的感知是全方位的,是多感官协同作用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律动。通过多感官的联觉作用,学生对音乐符号的感知不是机械化、抽象化、盲目化的,而是融合了学生经验,体现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
多感官的联觉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一种“通感”现象,“通感”就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变化”。例如,在教学《献给老师的歌》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绘制旋律线,让学生借助视觉感受旋律,进而把握音的高低、时值长短、情绪变化等。其次,引导学生沉浸式聆听,让学生把握音乐的音色。引导学生分析曲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结构。再次,引导学生学唱,让学生把准“切分音”“大跳音程”和“低音部的变化半音”等,并认识到这些音乐符号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真切地体会音乐的内在情感。整个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音乐感知,可以说,音乐感知是学生通向音乐世界的第一道门户。借助音乐感知,学生能展开有效的音乐学习,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打开学生的感官。
音乐作品的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音乐感知,应当是一种“整体—局部—整体”式的感知。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音乐作品的各个要素,更要引导学生将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感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要素,对音乐作品做出深层的剖析。
二、“体验性教学”,深化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是一种表现情绪、情感的艺术。音乐不同于绘画,按照西方现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其他的艺术都是表现表象的艺术,而音乐则是表现意志的艺术。按照西方现代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观点,绘画表现的是日神精神,音乐表现的是酒神精神。音乐能表现人的情绪、情感,是人最为内在的情绪、情感、灵魂的表现。
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符号去捕捉旋律,在旋律中想象,由此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表情、传情、唤情,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共振,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进而积极地投入音乐学唱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引导学生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爱我中华》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唱时,就必须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音乐的学唱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歌词,从歌词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引导学生认识旋律,尤其是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并认识音乐作品中的一些装饰音、附点音符、前十六、后十六、休止音符及节奏等,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体验音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育人功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教师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借助音乐作品本身的要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思”,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情感,还要借助情感深化学生的音乐认知。
三、“体验性教学”,深化学生的音乐行为
音乐学习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感知性的体验,也不仅是一种情绪情感性的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行为性的体验。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可以看成一种认知艺术、情绪情感艺术的践行,也可以看成一种行为艺术的践行。音乐作品中的各个音乐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各个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展层层剖析,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要素作用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运用音乐的思维来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掌握感受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行为体验可以看成一种身体的感知、身体的体验。很多时候,行为能强化人的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声势、舞律、演唱和演奏等,无一不是行为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行为体验,将学生的声势、舞律、演唱和演奏等当作触发学生动觉体验的载体,借助行为体验,引发学生多维度的音乐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
相较于其他的艺术表现,音乐行为艺术更能彰显音乐本身的节奏之美、力度之美,更能将音乐作品的内在情绪、情感、思想等进行可视化表现,从而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感性的行为活动,借助学生的身体律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乐句结构、力度变化、音乐情感推动方式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探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音乐活动经验,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与世界联网》时,在引导学生学唱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学唱更具有表现力,笔者引导学生加入一些声势动作,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作品欢快的节奏。同时,还引导学生借助打击乐器,对乐曲进行伴奏。這样的一些行为艺术,既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体验,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体验性教学”是一种多形式、多维度的教学,注重学生内在的审美特质、“立美”品质和“创美”潜质的发展。音乐的“体验性教学”,不仅能让知识在“场”,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场”、行为在“场”,更能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让学生在体验性的音乐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实现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上把握音乐,满足学生感性体验的需要,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获得认知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满足。教师要从多个层面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深化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情感、音乐行为。
参考文献:
[1]徐云.浅谈游戏化的幼儿园音乐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5):107.
[2]刘志红.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20(6):64-65.
[3]李长生.关于幼儿园音乐游戏化教学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5):200,254.
[4]周丽.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3):132,135.
[5]马英.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14):9-10.(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