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网络安全教育避免网络平台沦为谣言温床
2022-05-29浅黛
文/浅黛
2021 年,作为某网络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穿搭博主的女大学生小嘉,被一栏目组短视频账号盗取照片、视频,造谣为“海王中的女霸王”,称其“恋爱一年花费男友20 万,并与上百位男性有染”。而后,造谣视频点击量激增,引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对她进行谩骂与攻击。不堪其扰的小嘉最终选择将造谣者起诉。最终,涉事栏目组发布致歉信,表示已将造谣视频删除,并已启动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程序,将其账号永久关停。
此类情况并非个案。2021 年6 月,某高校大三学生赵某晨,因截取大学同学的头像和照片,大量伪造聊天记录和虚假不雅照片,并通过微信消息、朋友圈等平台大量发送传播,造谣诽谤10多名同学“私生活混乱”,被警方予以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后被校方开除学籍。但多名受害者的身心皆受到巨大伤害,影响恶劣。
或许就像大家常说的,“互联网社会造谣成本过低”。但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提醒人们开始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情况,如何使青少年免受造谣、传谣事件侵害。
造谣传谣者的心理
在诸多此类事件中,造谣传谣者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与目的呢?
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与关注度。如今发达的网络环境,使信息传递更加便利、快捷,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许多所谓的网红、“大V”、自媒体博主,甚至是普通网民为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不惜编造他人谣言,以虚假信息博取流量与关注度。同时,大家的点击与讨论也为他们提供了心理的满足感与经济的收益。
私人矛盾,报复心理。有些造谣者,先前与受害人存在私人矛盾,出于报复心理,对其进行污蔑与诽谤,使其遭受众人谴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前面举例提及的赵某晨,就是因曾追求几位女同学未果,继而对她们进行造谣污蔑。
猎奇心理,“吃瓜”心态。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造谣、传谣者是出于猎奇的心态而对他人进行造谣诽谤。或者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出于“吃瓜”心理,对谣言信以为真,进行了转发与传播,进而间接对他人造成伤害。
造谣传谣的不良影响
“社会性死亡”。社会性死亡,即个体遭遇造谣、传谣等不良事件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困境之意。如今网络上,大家提起“社死”一词,可能通常都充满调侃、自嘲的意味。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社死”会对受害人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危害受害人身心健康。造谣传谣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受害人的正常生活、社交与名誉,对其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很多人都因遭受造谣、传谣事件而产生心理问题,陷入抑郁焦虑状态,甚至患上抑郁症等。即使事件及时澄清处理,受害人所承受的健康与精神损失仍是难以估量的。
污染网络环境。除去对受害人本身的影响与伤害,发布宣扬不实信息的造谣传谣事件也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使本就繁杂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纷乱,还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易使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沾染不良风气。
多方合力,肃清网络环境
网络造谣传谣事件频发,已然污染网络环境,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那么,要如何合理有效保护青少年,使其免受此类事件荼毒呢?
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针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要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引导网站平台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治理责任;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营造网络生态治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压实平台责任。网站平台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自觉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管好社区规则、流量入口、算法模型等关键环节,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压实平台主体作用,有利于在信息传播渠道中,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参照传统媒体加强网络平台、自媒体的监管,建立审核、校对、签发、投诉回应机制,鼓励健康、可持续的正向行为,为公众和社会输出更多优质信息内容,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加强教育宣传,规范青少年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可通过网络与媒体加强对造谣、传谣事件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促使青少年思想认识的提升;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切勿随意在网上发布、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内容;学校、教师可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利用真实案例,通过讲座宣传、班会主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思想引导,教育青少年不传谣、不信谣,以增强其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抵制网络谣言。青少年应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不转发、传播和扩散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同时,青少年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如遇到侵权,要注意整理事件相关证据,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
谣言止于智者,更要止于法律。我国现行法律对网络造谣已有明确的表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立法的出台虽在刑事、民事、行政3 个层面上为网络谣言问题提供了法律解决路径,但实际执行中,会遇到取证举证难、法律规范界定模糊等现实难题。
在当今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已成为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在这场针对网络谣言的战役中,社会各方要齐心合力,引导青少年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帮助他们在甄别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