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

2022-05-29蓝草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教育

文/蓝草

2022 年3 月5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几次提到科技创新,并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科技“揭榜挂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热带农业创新发展及世界热带农业科技前沿,经过调研、征集了300 多个科技需求,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进行多轮遴选、论证,最终聚焦热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耕地质量提升、绿色可持续生产与乡村振兴、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智能化农机装备和新兴交叉学科等重点方向确定榜单任务,着力解决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发展升级痛点。

科技人才培养应以兴趣为导向

据了解,中国热科院科技“揭榜挂帅”所瞄准的国家重大需求具体设想如下:72 个榜单任务,明确要求只能由青年科学家揭榜的占比91%;67个中榜项目,青年科学家揭榜成功的占比95%。2022 年起,中国热科院正式实施科技“揭榜挂帅”制度,努力让更多青年人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中真正挑大梁。中国热科院实施科技“揭榜挂帅”是新时代科技项目管理理念和组织方式的重大创新举措。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一直关切人才培养问题。在今年两会上,袁亚湘提出,科技人才培养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活力与潜力,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及环境,助力战略科学家培养。

袁亚湘表示,无论是哪个学科,在学习和从事科研的过程中都要以兴趣为基础。他认为,兴趣是推动科学前行最大的动力,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培养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也应充分发挥“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助推作用。

科技强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都离不开科技人才。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针对中学生的“英才计划”,自2013 年启动以来,通过8 年的不断探索,搭建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平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汇聚了高质量的培养队伍,建立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阵地;通过面向青少年开展课外科学活动,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助其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我国“英才计划”的实施,为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成长沃土,如今他们投身到科研工作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每年的两会,教育问题总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共提交“减负”背景下打造幸福教育、有效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构建医校联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等8 个议案。高琛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幸福教育”,实现“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有职业的荣誉感,百姓有教育的获得感”,是“双减”时代教育需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

“双减”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增加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空间,摒弃了千人一面的批量生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高琛表示,借助这样的契机,在重视共性教育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施以适切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既注重学生全面充分发展,更注重挖掘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别是针对具有天赋及才能的儿童青少年进行早期发现和培养,是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早在2013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便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英才计划”,旨在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始终关注着青少年成长教育。在首轮“双一流”的建设中,各高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的理解尚存在一定差距。对此,田刚建议,一是高校应注重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二是学校要为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人才提供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通过专业学科领域的建设,让学校的优势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科研前线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感受自身价值,有信心、有动力持续投入到学科建设中。

首先,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师要投入一定时间精力到教学层面,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公平的评审方式,保证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其次,获得国家认证或学术界认可的科研工作者要积极投入教学,教学与科研并不冲突,优秀学生的加入会提供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产生更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适当的教学工作有助于科学研究;最后,学校要提供更多平台和机遇,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动力,促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良好反馈,激励教师的科研工作。

在发挥“英才计划”作用上,应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过渡。因为高中和高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进入大学意味着挑战和压力。如何更好地加深高中、大学在人才培养、教育贯通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实现学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应受到广泛关注。2013 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针对中学生的“英才计划”,就是通过中学跟大学的衔接结合,激发起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已经成为我国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9 月27 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为此,袁亚湘建议,各部门要为培养战略科学家创造条件基础,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及环境,拓展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与渠道,用好“科创中国”等平台,助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施展才能的同时服务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袁亚湘同时提出,战略科学家也要持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素养。战略科学家应始终面向国家需求,不断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起到引领性作用。同时,战略科学家还要兼具国际视野,掌握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能力,以此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国家对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早期培养中的奠基作用逐渐凸显。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表示,教育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打开学科的边界,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和乐趣;打开学习的边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打开学校的边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对基础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拓展性课程助力卓越发展。学校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提及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建议,他围绕培养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技人才,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培养理念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首先保证“基础宽厚实”,其后还要“涉猎广泛”。科技进步促进了学科发展,其中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变得非常普遍,某个复杂问题背后往往涉及多个领域交叉融合,如临床医学等。

包信和表示,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科技发展产生的需求,学校在打牢学生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要给学生创制条件,让他们多去涉猎其他领域,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堆砌。由于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较慢等原因,在现在的评价体系下有些人会倾向于做热门的或“短平快”等容易出成果的研究。当前在“破四唯”的背景下,要打造一支心无旁骛、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有3 个重要前提:第一是不忘初心,第二要与时俱进,第三个要引领发展。

袁亚湘也提出,要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兴趣导向,投入优质师资进行指导,并提供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拔尖人才培养不能揠苗助长,不应因过分关注评价指标给予其过多压力。此外,注重拔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利于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科研土壤,为出现更多拔尖人才、提升整体人才队伍水平打造氛围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如何培养科技人才,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分析道,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持续深化“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谋划实施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统筹“十育人”工作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将“四史”教育、校史校情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打造以“红色育人路”为品牌的立德树人“北理工模式”,培养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本研一体贯通培养。全面实施“寰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本科10 个大类招生与培养,建设明德、精工、求是等九大书院,推进本研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交叉培养特色。要建设一流“金课”,着力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课程对标,以“十门国际、百门国家、千门北理”为目标,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打造由院士、高层次人才讲授的专业核心课,鼓励青年人才开设全英文课。建设智慧教室并开展“研讨式、案例式、讲座式”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自觉担负起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全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