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行动框架

2022-05-29张培夏海鹰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张培 夏海鹰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和应有之意,其价值主张包括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新劳动观、促进全面发展。基于当前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工匠精神养成理念、技术创新变革分割了工匠精神养成场景、现代生产发展打破了工匠精神养成路径等现实矛盾,文章围绕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价值嵌入、完善制度建设来构建了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行动框架。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张培(1986- ),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1520)夏海鹰(1959- ),女,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053,项目主持人:张培)和2021年度重庆开放大学科研重点项目“技能强国视域下现代工匠养成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DZD2021-04,项目主持人:张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028-08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以制造业领域为代表的行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原始创新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同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面临的障碍越发明显,其中涉及社会环境、经济制度、理念认知、发展阶段等诸多层面。或许正是因为出于对该问题的破解之道,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后工匠精神便迅速被各行各业普遍提倡。随后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提及,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不仅被视作推动我国制造业品质革命、提升制造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支撑我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及现代工匠重要阵地的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对工匠精神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部署,强调“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职业院校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和方向等,将工匠精神从不同维度加以融入,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许多研究和实践成果。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并要求“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可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将不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

尤其是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之后,作为“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①,技能型社会建设便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高质量发展、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为此,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工匠精神应具有什么更为合适的价值诉求,在其培育过程中会遇到什么现实难题和矛盾,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又该如何有效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教育发展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技能社会建设为背景,从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挖掘出发,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主张、现实矛盾和推进路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面向技能社会审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主张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倡导和深入讨论之下,工匠精神已经在各领域再度回归,其影响范围从生产制造领域迅速延伸到各类非物质生产领域。那什么是工匠精神呢?有诸多文献对其加以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工匠精神体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对消费品质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产品品质的不断优化和性能的不断改进”②,往往被指向各类工作场所中的个体在精神、态度、标准、价值观、伦理、文化等不同方面的诸多优秀品质与行为表现。所以,工匠精神反映了劳动者对待工作的投入状态,体现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强调的品质、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劳动者个体在其工作过程中持有的一种特定工作价值观便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当然,工匠精神作为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实反映,其外延和内涵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无疑要嵌入其所依存的环境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倡导要回到传统,也并非一味地强调向前辈大师致敬,而应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重新寻找存在和发展的理由。结合现有研究,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个体在劳动过程中追求的一种高阶目标、一个蕴含着职业信仰及正向价值观的综合体和稳定系统,可以作为指导个体行为选择的内在准则。

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必然有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工匠精神,要在强调现实与传统相统一的基础上,使之契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对它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加以重新审视与发掘。当前,随着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中国正全面推进,内在需要高效推进社会系统中劳动者技能的丰富和全面发展。对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的职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发挥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如何不断增强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和贡献度,正是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事实上,技能社会的核心在于技能形成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义在于职业伦理或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质在于以教育与劳动的有机结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于以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全面提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是观之,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建设技能型社会时代背景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也是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是破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这也就成为工匠精神当前的时代背景。结合党和国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设计,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主张:

(一)建设技能型社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历史任务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理论,技能形成方式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性的核心促进作用。具体到我国,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过程中,高素质劳动力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无论是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增长动力转换,都对整体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在国家多措并举全力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大力培育并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技能型、知识型劳动者大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二)推动技术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

当前,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已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为此,要更加强调创新创造在劳动者能力及行为层面的体现,要将“创新性”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或现代工匠的典型特征之一。尤其是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全面解构重构传统产业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从“技术理性”来审视工匠精神,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人才培养过程变成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加大对技术的强调及对创新的追求,培养学生增强改善技艺、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主观能动性,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

(三)塑造新劳动观——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

恩格斯不仅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还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个体只有接触并投入真实的劳动之后才可能形成对劳动的热爱,而学习则是一种促使智慧(脑力劳动)和双手(体力劳动)彼此相结合的劳动。工匠精神是以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相结合、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相结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价值创造的重要引领。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就业观念和职业意识,让新的劳动观念深入人心,消解某些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而产生的消极、异化的劳动认知及资本逻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劳动成为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释放本质力量、展现生命意义的过程,并获得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和生命超越等。

(四)促进全面发展——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根本目标

按照党中央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思路,大力推进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不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还是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方式及教育实践新范式。从蔡元培先生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提”,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充分凸显了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在培育时代新人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此,职业院校要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以现代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搭建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形成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行动框架

富有内涵而张弛有度的工匠精神,不仅在过去传统手工业生产中意义重大,在当前机器化大工业、智能化定制生产中一样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不能简单地止于回归传统或口号式倡导,应面向新的时代背景认真梳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其内外部生成机理,探寻有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及传承机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技能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架构出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行动框架。该框架主要由“两重背景、三维导向、三组逻辑”构成,以前述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新劳动观、促进全面发展等四个价值主张为目标导向,以问题导向刻画了传统教育模式、技术创新变革与现代生产发展与现代工匠精神养成之间的现实矛盾,以任务导向架设了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价值嵌入、完善制度建设五个方面的路径,力图在价值体系重构中探寻破解思路、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确立工作策略,从而全面构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逻辑和路径选择。

(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矛盾

1.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工匠精神养成理念。在传统手工业时代,工匠精神的养成往往是在家庭作坊或手工工场中通过师傅带徒弟那样“手手相教、口口相传”来实现的,他们在手工业生产场景中修技践诺、躬行践履、学思践悟,逐渐成为具有专业技术和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并一代一代地将工匠精神传承下来。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的到来,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而言,原本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系被解构,产生了学校式的集中化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专注于职业教育,企业组织专注于生产经营,两者的边界越发清晰,也让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被分割为两个逐渐断裂的阶段,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彼此分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间地带”。正因如此,职业教育在其后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向普通教育趋同,其主导教学形态逐渐变成了知识教学,不仅轻视对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现实需要的同时,便“最终使得工匠精神培育被边缘化、被忽视”③。如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涉及领域全面,而且专业设置齐全,几乎覆盖了经济体系中的各行各业。理论上讲,劳动者的技能形成和工匠精神培育主要有两个渠道,即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但理应承担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教育领域却没有成为培养现代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反而在事实上因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工匠精神的养成产生了限制。

2.技术创新变革分割了工匠精神养成场景。作为凝结在工匠身上的一种特有的精神品质或价值观,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真正载体便是技术,而技术创新既需要坚守工匠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引领的结果。在传统社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们掌握着冶炼、制陶、木工、皮革、建筑等技能,不仅在长期实践中改良技艺、改进工具,还在精益求精的生产过程中担负着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职责,他们事实上成为推动传统社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分工、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成为社会主流,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发生在个体作坊内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工匠养成模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由个体攻关转向多元协同、由单技能升级转向多领域交叉,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工匠等共同完成。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让工匠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下降,而且分割了技术创新过程和劳动创造过程。比如,在制造业领域,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站在了生产线边上,从传统的手工生产情境中的制造打磨演变为智能制造情境中的技术分析、设备监测、程序调试等,事实上就分割了工匠精神的养成场景。尽管也有一些老字号手工行业在采用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同时还保留着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但劳动者获得技术、技巧、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变化,其现代工匠精神的养成不可能仅仅依靠内部方式实现。

3.现代生产发展打破了工匠精神养成路径。在传统手工业时代,基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劳动者几乎承担着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制作完成整个过程的所有劳动,工匠们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打磨、用心雕琢,严格遵循行规和师承,对所制作的产品精益求精,并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伟大的工匠们往往宁愿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不愿放弃品质,正是这种对产品品质的专注和执着凝结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工匠精神。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匠们将他们的辛苦劳动融入产品制作过程,进而在不断地精耕细作、刻苦钻研中化作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升华为自己坚守的职业操守、精神动力和特定价值观。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职业教育方式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一起发生着巨大变化,原来以通过“做中学”训练为主的工作场所学习演变成了以知识传授和校园实训为主的学校教育,工匠精神与现代生产发展之间的冲突便由此产生。在生产中的任务更加细化,过去由一个工匠就可以完成整个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为多个劳动者分工协作所取代,劳动者的关注点也逐渐向某一个专项工作或某一个技术领域转移。而且,大量现代科技及新设备的应用,不仅让劳动者只参与到生产流水线的个别环节,而且旨在追求生产效率提高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也打破了“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生产理念,劳动者对产品的热爱和工作兴趣在现代化生产面前大大下降,现代工匠精神与生产方式难以有效对接。

(二)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

1.以1+X证书为契机,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现代工匠成长理念。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与社会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造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究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理念依然没有脱离普通教育“重课程教学、轻实践能力”的窠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于2019年上半年面向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推动学历证书“1”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之间的书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最终归宿,强调在专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本领。在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首先,职业院校应面向“技能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背景下深化对“培养什么人”的思考,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工匠成长理念,将职业教育视作烙印工匠精神的基本阵地,明确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规格要求,融入考核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准及要求之中,围绕1+X证书制度体系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及评价机制,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全过程。其次,职业院校应瞄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化“技教相融、德技相融”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有机对接并深度耦合,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标准并融入教学场景,将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打造成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过程、能够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现代工匠型”人才成长过程,在实现基于1+X证书的“一专多能”培养的同时造就富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以“三教”改革为主线,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培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支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充分适应新时代经济形态发展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领域应立足于所肩负的培养大国工匠之历史重任,在“三教”改革中全面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要素,并将之作为育人工作的牵引,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职业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教”改革作为变革教育教学制度体系的突破口,将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主张、内涵特质和培养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重构教学组织场域,面向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信念锻造、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养成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之作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其次,职业院校应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规律,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专业建设布局和课程体系设置入手,基于内外兼修的培养理念,破解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全面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堂内外的教学模式改革,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培养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个性化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职业院校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与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崇德”和“尚技”为内核的工匠精神涵养职业教育教师的优良师德师风,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形成兼具“专家”和“工匠”的复合特质;另一方面要将工匠精神嵌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及培养培训过程,并着力推动各类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

3.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打造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夯实工匠精神养成载体。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有鉴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必然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养成也是其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事实上,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又会反过来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显性的内在关联性和耦合性。首先,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院校、行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在遵循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办学实践走向制度安排的过程中,要搭建有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切实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将职业院校的培养过程与产业或行业的积极配合有效耦合起来,既为学生提供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载体和职业发展场景,也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强调,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适配特定产业或行业的工匠精神,更好地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其次,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也是在现代集中化校园教育模式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着力点和重要载体。要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在诉求和培育目标,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结成命运共同体,在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办学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基础上,共同构成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结构,建构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互动机制并增强多方之间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技术专家、优秀工匠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和工作场景训练,有效继承、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

4.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化多元价值理性融合互嵌,厚植工匠精神发展基因。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特有的价值体系和人文范式,凸显了劳动者对生命意义和劳动价值的深度关切,从这一点上看,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所强调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工匠精神人文本质下同时具有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但因受到技术飞速进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技术理性以压倒性的趋势将价值理性逼进了狭窄的胡同”④,为了有效破解这一现实问题,应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创新教学实践。首先,职业院校应确立工匠精神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标杆。要紧紧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核,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将彰显时代内涵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所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潜移默化的灌输与渗透,让学生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一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厚植工匠精神基因。其次,职业院校应深化工匠精神多元价值诉求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合互嵌,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其改造社会的能力,还要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尤其要基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重设课程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深化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探寻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弥补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引导学生从实践体验中感知并体悟工匠精神,在工作场景中锤炼工匠精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需要大量以“思”为生的新型工匠,从过去靠技术从事生产活动演变为主要依靠思维,职业教育应围绕注重培育学生的多元认知精神和前瞻性分析视野来重构现代工匠精神。

5.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完善新时代的顶层设计引领,营造现代工匠生长环境。造成我国工匠精神式微的原因之一便是职业声望的降低,这是我国职业价值导向体系失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回报体系因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技能的解构而被打破有着密切关系,这既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是制度选择的结果。首先,要将现代工匠精神纳入国家核心价值观系统,推动工匠文化的挖掘、融合、普及与传播,凝聚“技能宝贵”的社会共识,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建设“技能社会”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培育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演化相合拍,成为劳动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均要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其次,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劳动价值的内在需求,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系和不同职业间的价值沟通机制,让“劳心者”和“劳力者”都能凭借出色的工作质量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地位,让优秀工匠拥有较高的收入报酬、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获得感,不断提升工匠的职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最后,要通过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国家资历框架,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互认,消除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之间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职业发展与上升通道,同时还要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设计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励手段,激发工匠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制高点,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维度深化基于现代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让其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和无形力量。

四、结语

正如詹姆斯·伯克在《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一书中写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技术支持系统越来越复杂难懂,人人都日益觉得自己难以参与他们的运作,无法理解其技能,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离开这些东西还能活下去”⑤,创新正在以各种方式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手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但面对着各类新技术创新的飞速迭代,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持有的特定价值观的工匠精神依然是被广泛需要的,而且越发成为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及新技能形成的内在动力,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精神,面对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并“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要求,职业院校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瞄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任务,既能有效缓解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又能全面提升勞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此,职业教育领域应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及技能社会形成背景下的价值主张,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厘清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矛盾及困境,从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全要素入手架设行动框架,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马玉霞.构建技能型社会,职教发展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21-12-07(5).

②刘志彪,王建国.工业化与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指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5.

③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6):39.

④王景会,潘天波.工匠精神的人文本质及其价值——时空社会学的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20(1):106.

⑤(英)詹姆斯·伯克.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M].阳曦,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15.

[参考文献]

[1]曹前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载体与形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21-132.

[2]高中华,赵晨,付悦.工匠精神的概念、边界及研究展望[J].经济管理,2020(6):192-208.

[3]蒋华林,邓绪琳.工匠精神:高等工程教育面向先进制造培养人才的关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89-198.

[4]刘志国,刘志峰,张向阳.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60-62.

[5]潘建红,杨利利.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形成与传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2):101-107.

[6]肖龍,陈鹏.技术哲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生成及培育[J].职教论坛,2016(34):15-20.

[7]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5-90.

[8]杨子舟,荀关玉.技能何以形成:类型探讨与模式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5):49-60.

[9]叶龙,王蕊,唐伟.以“思”为生:技能的本质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5-132+202.

[10]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