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2-05-29闵慧李鹏
闵慧 李鹏
摘要:课程思政是各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显性指标,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首先指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接着以移动Web开发课程为例,分析如何在软件技术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软件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2-014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此后,全国各个省市高校也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是各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显性指标。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2]。移动Web开发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前端开发方向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工科专业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意识、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观[3]。因此,对移动Web开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既是该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2.1 “课程”和“思政”两张皮,貌合神离
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时游刃有余,但是,一提起课程思政就有些犯难。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思政观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将思政“狭义化”为政治、马列主义,导致“课程”与“思政”两张皮。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讲授专业课的时间本来就有限,能讲好专业课内容就已经不错了。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在专业课上进行“课程思政”,很生硬地添加一些思政类元素,引入一些“大道理”,而往往涉世不深的学生对这一类思政形式并无感,这样既起不到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效果,还会使课堂氛围变得生硬,无法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
要想进行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内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4]。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尽管很多教师都投入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浪潮,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政意识不强,思政方法和手段欠佳。“独木不成林”,要想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仅靠部分教师、部分课程的课程思政是不行的,只有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才能实现全课程、全员协同育人。其次,教师没有对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本专业特有的思政教学案例库,才能更好地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
3 移动Web开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移动Web开发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开发工程师岗位的核心课程,于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移动端样式、移动端尺寸单位、移动端事件、移动端的适配方案等知识,分析和解决移动终端Web页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无外乎就是简单地将课程的案例设计成思政类型的案例,思政方法和思政手段相当匮乏。经过多年的挖掘、探讨与研究发现,移动Web开发课程的思政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立足专业特征,多渠道多手段深挖思政元素丰富课堂教学
1)明确课程思政内涵,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并不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简单地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而是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5]。因此,只要是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有正面引导的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育人目标不同,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软件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工科类专业,需要更多注重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其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移动Web开发这一编码类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编码的严谨性、规范性、不断调优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设计。守时、专注、细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沟通意识、合作意识、规范意识等,都是编码人不可或缺的职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在学生的日常出勤中培养其守时守信。在代码调试优化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bug,这时沉着冷静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同时,一个成功的项目需要后端开发人员和前端开发人员进行反复的沟通与亲密无间的合作,基于该种情况,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SVN、Git等代码管理平台。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又加强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时,除了可以根据上述课程对应的岗位特点进行挖掘,还可以结合学科的特色优势,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法规等角度进行挖掘。具体挖掘方向如图1所示。
移动Web开发课程经过几年的沉淀,已经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第1周在学习移动端中新增的H5表单特性章节,可以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制作疫情防控打卡表单,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注意劳动开展。第2周在学习移动端中的网络存储章节,可以提示学生网络是开放的,在进行网络存储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遵守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第6-7周学习Canvas绘图章节,可结合当前热点的华为5G限制条款,制作华为世界5G布点地图,一方面增加民族技术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第13-15周在学习Bootstrap制作响应式Web网站章节,通过助农商城的开发,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农产品进行销售,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2)不拘时间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思政方法
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定式,它可以不限定时间、不限定形式。课程思政可以贯彻在整个课程的任意环节,可以是课前环节,可以是课中环节,也可以是课后环节。例如,移动Web开发中有一个章节是需要给学生介绍移动端的地理定位服务的,这一类基于位置的服务在移动端App、小程序中屡见不鲜,在本章节中,将以“新能源汽车寻找附件充电桩”项目为任务载体,思政方式如图2所示。课前可通过学银在线平台发布學习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问卷星调查当前新能源汽车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新能源汽车问题,根植学生绿色环保理念。课中可以在知识内化环节,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强调代码规范问题。同时,新能源车需要在地图上显示,此时可以植入我国地图相应的法律法规,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课后知识迁移环节,可对比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厂商的产品,每一种地图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各个厂商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课程思政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是课程中看似无心的一句话,例如,在讲授地图上充电桩标注时,要求学生要遵守国家地图管理条例,不能随意标注。在进行充电桩的设计时,可以下载网上的充电桩图片素材,此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图片等素材的版权问题,不进行商用。
课程思政也可以是课程的导入环节,可采用趣味视频、二次元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景导入。例如,移动端的地理定位服务章节,可以采用卡通动画人物视频倡导学生绿色低碳出行。
课程思政甚至还可以是教学环境中职业素养的无声融入。可以在上课的教室墙壁、讲台等处张贴上醒目的标语,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润无声地融入教学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中育人的目的。
3.2 打造课外实践第二课堂
虽然有课堂这一思政主战场,但是,也要重视课堂以外的辅助战场。可以将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项目室、各类竞赛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在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各类志愿服务中,落实以专业协会为先锋的志愿队,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4 结束语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党对各高校教学课堂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和新要求[6]。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7]。只有不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加快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功能,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0-10-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谢育兵.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与操作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74-75.
[3] 马滢,马中军,宋建阳.工科专业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4):83-85.
[4] 黄俊,金叶英,季燎原.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专业思政”建设[J].计算机教育,2020(9):60-63.
[5] 杨蔚.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17-21.
[6] 吴杨伟,李晓丹.西方霸权衰落下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0,36(5):121-128.
[7] 陈萍,丁春丽,李久现,等.中医院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40-42.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