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路径提升探究

2022-05-29王越

关键词:新文科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

摘 要: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使命,推进融合创新,将技术的革命、教学手段的方法创新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核心在于铸魂育人。跨学科融合、线上教育、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云端管理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也是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建设和提质的根本任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加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跨文化交際、自主学习、思辨等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鉴于此,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研究视角,从学科教学中的文理信息交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及线上线下教学的高度混融四方面,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效果提升

一、引言

“新文科”由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学习(麦可思 王慧,2018)。无论是建立跨学科平台还是跨学科专业,新文科建设都必须回归大学精神中的真、善、美价值(Yunan Yang,2020),把学生培养成智力敏捷及负责任的思考者和实干家(Lori Varlotta,2018)。作为新文科有机组成的大学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学生不仅能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使其广泛应用于不同教育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中。

二、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及研究动态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关于“混合教学”科学内涵的研究,主要观点有:(1)环境说。Graham(2006)将混合学习描述为面对面环境的融合,这种环境的特点是同步于人类的互动及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环境;(2)混合说。学者Hockly和Clandfield(2010)定义混合教学为面对面教学和线上学习的混合体;(3)结合说。Whittaker(2013)对其在英语语言教学上的含义进行了总结,指出混合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任何结合。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国外学者关于混合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新内涵,积极倡导将混合式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整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优点,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王竹,2020)。

(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动态

1. 关于“混合教学”实践的研究

混合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促使学生拥有更多时间、空间自由(LI Kaiyu,LIU Weitao,2018)。将混合学习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其关键点是使其更好地支持和改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在线上获取知识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间取得和谐的平衡(Osguthorpe and Graham, 2003),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环境的优势来整合二者。然而,不少研究者质疑混合学习的实践既缺乏传统课堂上的有效人际互动,又没有发挥线上系统和技术支持的优势(Lee, Lim, & Kim, 2016)。相比而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小梅(2016)采用混合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甘晔(2017)发现大学英语在线直播课混合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孙有中等(2017)在国内首次尝试将在线阅读和讨论融入英语专业经典阅读教学,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习效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李晓丽等(2014)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混合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伍丽媛,2016)。

2. 关于“混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外得到了飞速发展。Pereira(2007)在人体解剖学的课堂上进行传统教学方法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效果更佳。传统教学加视频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Shih,2010),尤其是提高非母语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Kazakoff et al.,2018)。混合式教学一直是外语教育研究的热点。谢茂森等人(2015)通过“四因子”对学生空间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唐文秀等人(2016)主张从参与度等五个角度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熊素娟(2017)在借鉴柯氏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建构出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其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多从教师、学生、同行等方面重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杜洪晴,2020)。

3. 关于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作为新文科有机组成的大学外语教育该何去何从,吴岩(2019)围绕“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提出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要求、总思路、总措施、总标准和总目标。开展外语“新文科”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外语院系的主体作用(张永怀,2020),厘清大学英语教学的角色使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向明友,2020),从而适应新时代文科发展的新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中国学派”(李岩松,2019)。

综上,混合式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理论研究集中于其内涵。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数学者进行了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其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从学生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价,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证。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及提出了要求,但在教学实践,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路径提升上缺乏研究。

三、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路径提升探究

(一)学科教学中的文理信息交叉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和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遵循通用英语阶段语言学习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为全面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助力新学科学子通过英语的学习了解世界最先进的理、工、农、医学科技术,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解决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科学生过分追求技术训练、缺乏人文素养的问题,大学英语应发挥其课程性质的作用,适当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注重学科教学中的文理信息交叉。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主题鲜明、内容广泛的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素材,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微课录制和好文推送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亦可在学习平台上与教师、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在线下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线上学习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既习得了英语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思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另外,为检查学生混合式学习的效果及推动英语学科教学中文理信息交叉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每学期布置一次任务,要求学生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某一单元的主题选择与本专业学习相关的项目,开展资料检索、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中英文信息汇总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最终以书面报告、宣传海报、课件陈述等方式展示成果,项目成品及小组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均需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三者平均分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大学英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着眼其泛在性、移位性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技术和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慧教育平台,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力度,选取教材补充资源和素材,用心设计课堂,进行多模态教学;另外,通过对平台大数据的分析,有效管理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科学地有效学习,是混合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导学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每一个线上学习任务都设置截止日期并即时给出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和评估学习效果。然而,教师的参与在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教师须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要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学习策略,建议他们选择和实践符合自身学习风格和学习水平的策略,并对学生的策略运用情况加以检查;鼓励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辅以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大数据,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智慧教育环境的提供和教师角色的定位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海量的教学资源,还应借之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为资料的搜集者和提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评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等。

(三)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功能定位明确、育人功能突出、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20年10月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材充分考虑了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培养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丰富的主题及鲜活的文本十分有利于教师挖掘素材,将思政教育巧妙地、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新型人才。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阐述知识背后的精神与价值,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要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和挖掘思政元素,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通过微课制作、平台分享、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巧妙地、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线上和线下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再次,教师要精心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混合式学习思想为指导,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教师从文化、情感维度设定思政教育的目标,提炼教材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通过微课输入等相关素材,要求学生课前登录大学英语智慧教育云平台,学习微课、预习课文及相关拓展资料(包括精选的思政数字课程材料),针对视频讲解、资料学习等做好笔记,完成(进阶)作业,提出问题或分享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线上教学,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指引,做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线上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线下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或小测试的方式檢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梳理学习重点并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学生没学懂的知识点及作业完成时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从而获得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线下教学,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客观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将思政教育纳入过程性评价,学生对思政微课和拓展资料的学习、平台上主题作文的练习和互动交流、课堂教学中与思政教育相关话题的讨论与分享,都可通过平台数据和教师记录成为其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四)线上线下教学高度混融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整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优点,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运用传统课堂教学将现代教学手段衔接起来(王竹,2020)。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不是彼此分离的两条线,而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与“课堂改革需求”实现深层交互、融合共生的产物,基本落脚点是教育自身(邱燕楠,李政涛,2020)。它也并非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简单结合,而是基于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目标,两种方式的有机融合与互补(杨梅,2020)。

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高度混融,需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加强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的衔接力、转化力与生成力,凸显双线混融教学的“通融”与“共生”。首先,教学团队需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基于课本,充分挖掘和整合素材,按照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四个维度设计和制作微课;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若干微课,先对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借助平台完成课文的预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求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或帮同学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最后,各小组长将未解决的问题汇总,教师根据小组长的问题汇总及教育云平台上学生的分享与提问,设计线下教学活动,既要避免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割裂状态,又要杜绝“炒旧饭”的现象发生,将线上学习内容原封不动地再次灌输给学生。这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融与共生有赖于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基于在线学习的大数据,教师需及时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总体情况及个体情况,对其学习风格及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是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线下教学活动,尤其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任务选择。因此,教师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无论是在线上学习、任务布置,还是课堂活动设置中,都需提供“必修项”和“选修项”,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促进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共生还有赖于双线混融教学评估模式的建构。根据线上教学的优势,教师需建构一套注重过程性评估的多元评估模式,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的大数据,记录和管理学生线上学习的点滴,让学生在得到即时学习获得感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在学习上的差距,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精湛的教学设计和线上线下教学的共融共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为学生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情景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水平,采用恰当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差异性指导,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与此同时,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科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作用,将语言知识传授、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完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Graham, C. R.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A].In C. J. Bonk & C. R. Graham (Eds.),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C].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2006:3-21.

[2] Hockly, N. & L. Clandfield. Teaching Online: Tools and Techniques,Options and Opportunities[M].Peaslake: Delta Publishing,2010.

[3] KaiyuLI;Weitao LIU.Evaluation and Establishing Strategies of Blended. Learning[J].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8,16(2):49-52.

[4] 甘晔.基于在线直播课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11):79-87.

[5] 李晓丽,李蕾,徐连荣,等.虚拟学习环境支持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119-122.

[6] 李岩松.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共促一流外语学科发展[J].外语界,2019,(3):2-6.

[7] 刘小梅.新型混合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100-106.

[8] 麦可思,王慧.一场新文科的尝试[N].北京日报,2018-9-19.

[9] 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7-15.

[10] 孙有中,唐锦兰,蔡静.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1):8-15.

[11] 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89-95.

[12] 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 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74.

[13] 王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4.

[14] 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2):3-7.

[15] 向明友.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中国外语, 2020,(1):19-24.

[16] 谢茂森.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10):101-108.

[17] 熊素娟.基于“柯氏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4-27.

[18] 杨梅.“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電气控制与 PLC》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0,(10):43-44.

[19] 张永怀.“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4):39-44.

基金项目: 2019 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及实践研究》(2019JGB135);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大学英语读写1》

作者简介:王越(1981- ),女,广西兴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新文科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