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寄明月
2022-05-29邹星旺
邹星旺
一
当我背着行囊走进师范学校时,我心里清楚,其实那不能算是我的选择;真正选择做一辈子老师,是在我走上教师岗位若干年以后。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娃上大学还是稀罕事,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放下锄头吃上公家饭,无异于鲤鱼跃过了龙门。所以得知我能上大学,家人高兴得整天都合不拢嘴,哪还挑三拣四的,于是志愿一般都由班主任代填。蒙头蒙脑地,我就这样读了个师范。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开始了“孩子王”的生涯。一切看起来都还顺利,虽然有时不免被气得抓狂,但工作热情却颇高涨,经常“开夜车”都要把当天作业批改完。那时花费心血最多的是批改学生日记,一篇篇看,一篇篇批改,绝不走马观花写一个“阅”字了事。我的认真换来了学生们的认真,更可贵的是收获了孩子们的真心:在日记中他们不仅呈现奇思妙想,更多的是倾诉他们的喜乐哀愁。一个个小小的秘密,一份份真诚的信任,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更加走心地一一批改。通过日记,我和孩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我发掘了文字特有的力量,并享受到了它带来的快乐:倾诉,沟通,濡染,传播。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文字的交流中,一点一滴地成长。
这成长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以至于许多年以后——直到现在,我仍感激那时的自己,有那么一份单纯的热情,投入到那么一项单纯的工作中。其给予我的最大回报,就是让我爱上了教育。
我仍然记得,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发了小财的发小站在我面前,眉飞色舞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劝说和邀请我“下海”的模样,但我已忘了自己是怎么拒绝他的,因为按理我没有理由拒绝他:当时的我既无荣誉加身,更无职位虚待,每月工资区区二百余元,还往往被拖欠着不发;那时很多年轻老师连讨老婆都成问题,不少人因此告别了讲台。
我那时肯定是动了心了,但结果居然是拒绝了他。我想这一定跟那些我批改过的日记有关,跟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课后学生们的簇拥有关,跟学生毕业后寄来的一沓沓信件、打来的无数个电话有关……
这样的诱惑之后当然还有很多次,但那次,我在心里其实已认命:好好教我的书吧!物质上不能富有,至少精神上不能贫穷。
二
但好好教书又谈何容易。
“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要准备一桶水”,随着从教年头的增长,我发现要准备这“一桶水”竟是越来越难了。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乡镇尤其闭塞;图书资料奇缺,学校能提供的就只有课本和配套的一本教参。我知道自己已是那井里的青蛙,只是还有点自知之明罢了。
一课本、一教参、一粉笔、一辈子,这样下去似乎亦无不可,但我扪心自问,此非我之所愿。苦恼、纠结一番后,我终于决定了要考研。那一年,已是我从教的第七个年头了。
最大的挑战是英语,几乎是从ABC重新开始学,每天规定自己背单词和短语不少于四十個,做阅读理解不少于两篇,务必弄通吃透……此后我告别了心爱的吉他、围棋、篮球和电视剧,除了吃饭睡觉,基本手不释卷。其间,我被选调到了一所省重点中学,但并未因此而停止考研,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两年多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考研的初试成绩名列前茅,可复试之后却排名靠后,这充分暴露和印证了我专业知识的薄弱,我需要补的课太多!
时隔多年,能够再次做回学生,这种幸福一般人不会懂。我当然知道该如何享用这幸福,不会忘却为何身居此处。三年读研,孜孜以求,自不敢说饱读经书,但也算是眼界大开。光是撰写毕业论文,我就花了近两年时间,翻阅了二百多部书,做了五大本笔记。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知识和能力有了一点可见的进步。
无论如何留恋与不舍,毕业终会如约而至。我几乎毫无迟疑,选择回到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在我放弃编制、错过评职称、穷尽辛苦求学之时,有人以为我肯定是想要上天;结果我折折腾腾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在他们眼中简直成了笑话。对此我只能一笑置之。他们或许不会明白,不抛弃一些外在的锁链,如何赢得心灵上的自由?牺牲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能够更坦然、更从容地站上讲台,那是多么值当。
三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代的风潮裹挟着教育生态急遽地变化,每一个教育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挑战与困扰由此层出不穷。何去何从?成为老师们一道必答题。
身处其中,我又岂能例外。
最大的困扰,是应试环境下的分数教育。当分数成为评判师生的唯一标准,它自然就成为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的变异也就势所必然。我看见生源大战年年上演,状元宣传铺天盖地,培训机构人满为患;我看见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考试刷题层层叠叠,课堂灌输从始至终……忧心,揪心!但我又能做些什么?
我当然有可以做的事。我不能左右大环境,但从不缺乏影响小环境的机会。我的班级、我的课堂,不能百分之百由我做主,但百分之五十的做主机会岂可放弃?唯一值得担心的仍是自身的能力不足,魅力不够,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功利,但可塑性极大,只要你足够鲜活,他们就绝不会死板。
为了让课堂鲜活起来,课堂外少不了要多下功夫。备课要充分,“一桶水”备足了,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与学生彼此尊重和信任,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于是思想发生碰撞,教学自然相长;丰富学习方式和途径,各种小组建起来,各项活动搞起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便得以激发;及时地反思总结,不断地学习提高,先让学生崇拜老师,再让老师崇拜学生……
可喜的是,这些探索与付出产生了一些成效。这成效不是指学生取得了不错的分数,也不是指相关成果获得了什么奖,而是指孩子们从沉闷压抑中走了出来,他们意气风发、彬彬有礼、健康阳光,呈现出年轻生命该有的模样。
教育的本质不是求分,而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如果不能让人本身变得美好,教育便没有价值和意义。
2019年,我稍稍变换了一下个人的从教环境,从体制内跳到了体制外,我渴望遇见些不一样的人,感受些不一样的教育,但不变的是那颗追逐教育本真的心。此身不知将向何方,此心却从来未曾流浪。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全国上下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整顿和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前方任重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握教育本质,坚守教育初心,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民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