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研究
2022-05-29袁瑞宋山梅
袁瑞 宋山梅
摘 要: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之一,“三农”问题仍是该省实现快、好、稳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贵州省乃至全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着许多挑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性支持发展和商业性自主发展两个方面研究其影响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13-03
一、相关背景和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从2000年开始,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253.42元实现快速跨越,到2014年已突破10 000元大关,2019年已经上升到16 020.7元,实现了“二十连增”,年均增长率为10.3%。同时,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 374.16元快速跨越万元大关到2019年的10 756.3元,年均增长率为10.8%。截至2021年1月25日,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65 225户,合作社成员241.6万户、776.7万人,其中贫困户112.6万户、375.4万人,辐射带动非合作社农户100万户以上。合作社实有资产总额1 364.1亿元,流转土地641.8万亩(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和贵州省统计局)。
但是,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压和成本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速减缓且上升空间逐渐缩小。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不容易就业,其工资性收入上升的可能性较低,对农民家庭收入影响较大。因此,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须寻求新的突破,开辟新的路径。显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明晰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完善并强化其增收的路径。这有助于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至 2007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社的规定性(徐旭初,2003;黄祖辉、邵科,2009)、合作社发展的意义(苑鹏,2006)、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选择(孙亚范、余海鹏,2012);二是2007—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后,国内外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注度较高,主要研究对影响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郭红东、楼栋、胡卓红等,2009)进行了探讨,重点关注产权归属(林坚、黄胜忠,2007)、利益分配(邓军蓉、祁春节、汪发元,2014)、绩效评价(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2011)等问题;三是近五年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政策(如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农村金融、龙头企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李丽莎、王钊(2013)分别从农民合作社服务功能、农产品供应链以及合作社面临的竞争与协作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合作社为什么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刘宇翔(2016)、胡联(2014)等分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DID模型研究了农村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郭艳、林源(2020)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与西部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关。
综上可知,国内对农村合作社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大量的规范性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与思路参考。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从开始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政策探索到现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的治理绩效、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政策环境影响等。其次,当前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以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合作社影响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致力于提出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经济”属性,它以一种独特的、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存在,内部制度与管理不同于公司企业,自愿、自治和民治管理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既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也是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社会”属性,其经营方式不同于企业,不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通过为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社员增收,以满足社员和社区的经济、社会目标。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造价值时既要考虑社员个体也要考虑集体,使社员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满足。
本文主要从政策性支持发展和商业性自主发展两个方面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支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出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税收优惠、贴息、保费补贴等手段,构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合作社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农民在收入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具备较强的承贷能力,才有条件满足更多消费需求。首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涉农项目予以支持,比如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财政专项等;其次,金融支持政策,國务院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业性自主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传统的合作社经济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因此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油然而生,其中最有效且突出的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包含农业产业整合、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技术渗透等模式。农业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是从整个面上来进行整合,它是以一产为主导,深入挖掘农业的潜力,以涉农经济组织为主体,推进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实现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和循环发展,建立起循环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是从点向面进行延伸,它是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以涉农企业为核心,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将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纵向延伸,形成一条“全产业链”。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是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以三产为主导,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培育出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中融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科技服务和科技应用等功能,从而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与资金整合力度,积极争取将合作社经营主体纳入财政优先支持范畴,与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利用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能,比如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自我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参与的社员公平享有组织成果,鼓励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担保产品,着力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延长价值链,节约管理成本。一方面,纵向上从产业链维度对合作社上游及下游的整合,从而将生产、加工、销售等传统环节紧密地衔接起来,从而提升合作社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横向上从同业维度视角出发,对生产加工同类农产品的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宣传与销售,从而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关系,对同一地域内的合作社进行整合,利用其优势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優化,节约管理成本,从而使合作社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三,积极拓展合作社多功能化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实现合作社与联合社同步发展。合作社多功能化发展可以在土地、服务、消费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从而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最后逐步形成以联合社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效的对接信贷、保险等服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驱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第四,强化监督治理,实现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确保发展成效。首先,政府不仅需要进行政策扶持,同时还要强化监督治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配合,统筹指导、协调、推动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应依法办社、依法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合理分配收益,提升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楼栋,胡卓红,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8).
[2]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
[3] 孙桃艳,窦学诚,赵霞,强占俊.武威市凉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36):72-75.
[4] 龙辉,周婷.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探——基于贵州省三穗县的调研[J].经济研究导刊,2019,(32):43-44+55.
[5] 黄胜忠,伏红勇.公司领办的农民合作社:社会交换、信任困境与混合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9,(2).
[6] 周萌.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0,(18):24-26.
[7] 岳爱娴.社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33-35.
[8] 朱梦然.农业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行性分析——以六盘水市舍烹村银湖专业合作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27):19-21.
Abstract:As one of the backward provinces in the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s still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apid,goo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ut forward by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Taking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nfluence 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vidence for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and practice department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Guizhou province;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farmer 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