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时期基层文化馆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
2022-05-29常春燕
常春燕
摘 要: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富强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如何更进一步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延续,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就是重要的一项工程。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在基层文化馆,其不仅需要重点对当地的民间民族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进行全面普查及搜集,还要把获得的成果编撰成册,进行项目申报。进入新时期,大众的文化追求逐渐提升,基层文化馆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落实非遗保护及传承成为工作难点。为此,文化馆基于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人才、设备和区域上的优势,从馆内外建设、非遗搜集整理和挖掘、非遗宣传、非遗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着手,探究具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关键词:文化馆;非遗保护及传承;基层;商品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能够展现民族特性的文化,不但集中体现了民族特征,而且还是民族发展史上各类观念及思想的整体表征。它最大的一项特点就在于其基本存在于民间,融合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作为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单位,基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当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时期文化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发展需求,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如何更好地展开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就成为各基层文化馆亟须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主要优势
非遗是指各类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且和大众生活紧密相关并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主要是将人作为核心的技艺和精神,是不完全依赖于物质形态的品质。[1]文化馆是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机构,是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与其他单位相比,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当中具有众多优势。
(一)设备优势
现阶段,基层文化馆的设备配置已经今非昔比,电脑、扫描、摄像、录音等高科技产品配备齐全,这就给搜集和发掘非遗内容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工作时可以利用摄像、录音等设备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原貌保存下来,尤其是一些比较罕见的民间技艺往往会随着当事人的老去而消失,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就能给后续宣扬和继承带来极大便利。比如在对古文字进行收集时,就可以应用录像、扫描等现代化设备对其进行分析和转换,以强化非遗资源整理与收藏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人才优势
在当前的基层文化馆当中,不仅配备了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员,还有语言、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人才。比如语言文字人才可以对语言文字史进行研究,甚至通过与非遗载体进行对话掌握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其他宝贵材料;舞蹈音乐类的人才能恢复一些传统歌舞、曲谱。同时这类人才吸收了大量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具备发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所以通过发挥其优势作用,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更上一层楼。[2]
(三)区域优势
区域性是指非遗在地理空间层面上体现出的一种十分鲜明的特征。这是由于受到地区独特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非遗涉及的内容和领域较多,具有十分典型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全国各地的非遗内容都各不相同。而基层文化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便利地深入参与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与保护工作当中,直接在接触各类非遗文化及传承人的同时,进行全面统筹整理,区域优势十分显著。
二、新时期基层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开展策略
(一)促进文化馆内外环境建设
文化馆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机构,所以必须将其各方面建设提到重要工作日程中。
对于外部环境而言,需要增加关注度,将外部环境建设放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对于内部环境,则要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设施与组织建设,注重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应用,尽可能发挥出专业艺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文化人士等各方面的人才优势。
在建设经费划拨和投入上,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在落实内部组织与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及时与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以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并协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专项经费使用开展全面管理及监督,确保建设经费能真正落实到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对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进行逐步改进,设立行李寄存处、咨询台、中英文对照标识牌及导览图等,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使参观者充分了解非遗文化,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非遗传习教室以及传承人专属工作室,给传承人展示技艺、参观者欣赏学习创造场所。
在馆内空间规划上,可以利用文化馆改扩建工作实现,具体可以划分成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办公区;第二部分则是各类非遗内容展览,比如设置音乐、曲艺、戏剧、杂技的演艺场所,以多彩化的视觉符号进行非遗表达;第三部分则可以重点对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进行展示,以体现非遗的精神魅力;第四部分则重点展示各种工艺品,对传统工艺进行详细介绍。[3]
(二)加强非遗项目的搜集、挖掘和整理
1.整理现有非遗资源
非遗工作者对馆内的现有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并基于文化馆这一平台优势进行推广传承,以此给非遗保护开辟出一条新的交流途径。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地域特色,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调动民间艺术家、文学爱好者以及民俗文化发展专家等参与到文化馆的非遗管理工作当中,从中采纳可以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顺利完成的高质量意见和建议,以对现有项目进行创新优化,共同完成非遗内容的挖掘与整理。
2.全面挖掘重点项目
为明确后续文化馆非遗工作的发展方向,建议由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群体对非遗当中的重点项目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聘请非遗传承人入馆展开保护与传承教育示范,使文化館同时具备非遗研究、非遗传承以及旅游吸引的功能。另外,可以利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根据当地的非遗优势和特色,建设非遗传承教育社会实体,并基于现代化手段加强宣传,全面开展社会化教育。
3.大力开展普查工作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要对文化空间及生态微观建设进行完善,还要全面促进宏观建设,对当地的非遗内容展开全面调查,全方位统计具体的非遗类型、生存与发展空间、保护工作推进程度、解决措施等等。普查工作是落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好普查工作,才能真正摸清当地的非遗数量、质量和现存状况等,从而确定出工作重点,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宣传措施。
实际普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人员及研究成果,制定出针对性的普查方案,然后整理分类,依照详细的地方特色和现有资源编制管理制度,将规范合理的非遗调查调研工作落到实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维护、记录和保存非遗的原生态特性以及文化遗产本身的可观程度,并对非遗的具体改进状况做出详细记录。例如可以针对当地非遗资源的实际生存环境、继承数量、分布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各项问题实施系统化分析,从而全方位掌握非遗的具体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明确现有资源及持续性发展资源。
(三)实现非遗商品化和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发扬过程中不能只靠单纯的参观展示等形式,还需进一步拓展路径,尽可能促进非遗的技艺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在非遗商品化开展当中,主要是以民间继承形式进行经营,这不仅难以打开销路,还会导致整体发展入不敷出,影响保护和继承工作的开展。为此,基层文化馆应牵头,与非遗传承人等联合起来,基于非遗内容及发展态势,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其提出合理的商品化及产业化实施意见,开发出具备创意性的文创产品,实现保护与利用兼顾。[4]
1.构建将非遗资源作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价值链
首先,由基层文化馆当中的专业人士结合地域文化符号对非遗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实施全面挖掘,使其成为文创产品的价值链源头。其次,在内容创意上,把非遗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都提取出来,转化成能够通过符号或语言描述的具体内容。再次,在产品研发与设计时将提炼出的各类文化元素和创意结合在一起,使文创产品价值的巨大潜力得以发挥。最后,注重对市场消费观念及价值的把握,以提升创意产品的价值。只有真正将这四项环节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非遗内容从传统的非物态形式转化成群众的日常所需物质,最终形成一个将非遗资源作为基础要素的文创产品价值链(见图1、图2)。
2.打造以非遗资源为基础的文创产品品牌形象
一是创作微视频。为适应当前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可以拍摄纪录短片,使人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观看。比如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文创产品进行包装,把互动、跨界等元素融入影片之中,并基于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微纪录片的宣传特色合理设置故事情节,使原本复杂和多样的非遗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创作理念可以在几分钟内讲述清楚。
二是进行专业APP研发。在数字化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和传统的陈列展示以及静态保护相比较,APP这类移动应用更容易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为此,研发人员可以从体验、鉴赏及总览几个层面着手,将极具非遗特色的内容利用故事、表演等模式在APP中进行演绎,给予观众一定交互体验;然后再利用数字画卷的形式详细展示具体的非遗内容,保证视听效果,拉近消费者和非遗之间的距离;最后把设计出的文创产品融入进去,使消费者在了解非遗的同时可以随时购买相应的创意产品,带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四)加大保护与传承宣传力度
基层文化馆是目前国家设置的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重点承担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以及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因此有义务对非遗进行全面宣传。
首先,举办以非遗保护和传承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节、非遗技艺成果展销展演活动、专题征文比赛等,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可以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展示传播。
其次,把能够展现民族智慧以及民间特色的非遗项目内容编撰成教材,增强人们保护及传承的意識,使非遗项目内容家喻户晓。
再次,形成由政府主导、文化部门主管、各部门共同管理的发展局势,通过全面协调,营造出非遗保护及传承的浓烈氛围,建立起全社会重视非遗的新格局。
最后,文化馆定期带头组织开展非遗学术报告会,发扬特色地域文化,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优良的非遗生态环境,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
三、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是我国重点文化保护对象,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文化记忆,还是分析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基层文化馆作为国内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承机构,应不断完善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依托日常工作开展,创新工作模式,加强馆内外建设,充分挖掘非遗内容,促进非遗商品化与产业化发展,同时落实非遗宣传,逐步扩大非遗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增强大众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为非遗的全面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民俗研究,2019(06):47-55+158.
[2] 陈润好.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9(06):59-67.
[3] 刘媛之.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64-65.
[4] 李合胜,易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广昌孟戏”的田野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6):25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