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22-05-28周兴兴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周兴兴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403)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为各高校如何全面部署各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纲要》提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素质开创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提升全体教师育人职责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因此,科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条行得通、可运用、能推广的高素质开创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需求,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性

1.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育人事业、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大学生人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开创型人才的助力,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的需求输送高素质开创型人才。“立德树人”是两者自始至终秉承的理念和矢志不移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当今多元价值观体系交织、渗透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政课程体系在内容、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存在局限性[3];往昔纯粹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学生加以价值取向引导教育的瓶颈日渐凸显[4],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求。创新创业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帮助开创型人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从创新创业实践中诞生的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创业者,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担当作为,将不断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为“中国梦”拼搏、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的当下,大学生经受着社会五花八门的思潮浸染和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遭受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3,6]。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需要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人格和心理素养,使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随波逐流、不轻言放弃。历史使然,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定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发展的最终价值引领。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催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持续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日益彰显思想政治的指引作用及教育功能[7],不断突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育德育才功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相辅相成。

2.课程思政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课程思政是时代催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并非是新设立一门课程,它作为思政课的补充与延续,实质是一种新型课程观[8],旨在让所有高校、教师和课程都要担负起育人育德的责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落实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结合,开创“课课育人”“人人育人”“全面育人”的新局面。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入,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和优化的可能。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不仅是多数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更是《纲要》提出的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之一,理应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担。在创新创业教育总目标制定时,应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深邃理念,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充分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包括创新创业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以期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局面。为此,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引领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设中,既利于开创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升华,又利于大学生把创新创业的豪情壮志同主流国家观、价值观追求结合,[9]真正做到“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追求”的有效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响应时代的号召,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在祖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颇有成效,并且在不断地向深入发展。然而,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实效并不显著,“两张皮”的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主要体现在:挖掘和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者孤立化;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彰显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远远不够;教学实践中存有“表面化”“形式化”“硬融入”的问题[4,8]。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向,秉承《纲要》精神,遵循课程知识体系特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的特点,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这一关键点,重点抓好、抓牢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学内容、方法、平台、评价等方面着手,着力将教书育人的内涵寓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过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

目标好似指示轮船航行的灯塔,没有指引就会在浩瀚的大海中迷失航行方向甚至忘掉初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旨在指引解决课程究竟建什么、到底怎么建、由谁来建合适、建成后谁来评价、又怎么评价等问题。为此,需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总目标,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到有章可循。

(1)课程建设目标

首先,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金师”队伍,用于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实践。其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师为抓手,以某门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为主要突破口,围绕教学大纲、教学体系等方面,大力推进该课程的试点教学和改革。在该课程取得初步成效后,迅速推广,将其作为其他创新创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进而打造“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为其他院校相关的课程提供借鉴模式[10],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最后,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尤其是自编教材。原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难以满足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新需求,因此高校应立足校本优势,深挖和拓展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或行业特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相关优质、特色教材的编写。

(2)育人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总领下,育人目标是指深度挖掘和提炼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以下简称“思政资源”),有效将其融入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意识和材优干济的创业能力,更要着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团队协作、敢闯会创、法治意识等综合素质,健全学生创新创业的道德品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创新驱动输送开创型人才。

2.聚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融入点,也是教学内容设计的起点。为此,需要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细致地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找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两者间的融入点[11],坚决杜绝“贴标签”“两张皮”[2]现象发生。同时,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具有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教师应深度剖析教材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以拓展教学内容。

《纲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2]。为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上,理应摒弃以往只注重“创新技巧”“创业计划”“商业模式”等内容传授的一贯做法,而要深度结合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敢闯会创”“责任担当”等思想价值理念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养成高尚的创新创业人格。如在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教育环节中渗透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团结合作等思想价值观作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豪情壮志,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在创业动机养成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人格和人文素质等精神内涵,让学生在多元交织的价值观体系中,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摒弃只为利益而创业的功利观[11]。这样,既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悄无声息”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的洗礼,又能促进思政课和双创课的有效融合。

3.以多样化、组合式教学方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生动性

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现和育人实效的提升。多样化、组合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据知识内容特点、教学情景以及学生认知规律采用的一种灵活、能变通组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它可以让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过程变得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1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让知识传授的过程显得顺其自然。如在创业计划章节知识讲解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场景来搭建脚手架,使学生沉浸于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探究,自主进行知识的认知、构建和升华,在问题中协作、评价、反思,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价值观。在创业者及创业精神等知识单元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开展教学:通过纪录片、影视等线上学习的形式将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模范、大国工匠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切身感知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通过线下走访创业者,尤其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创业者,让学生真实体会创业的艰辛,引导学生形成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4.着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和一种精神追求。为此,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学习和研讨,着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学综合平台。在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集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综合平台,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该平台涵盖了全面的思政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以及优质的“金课”等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学研究与合作探讨,逐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提问,满足“地点碎片化”与“时间碎片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升学习体验满意感和学习效果。

二是高校整合学校、企业、地方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利用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校企共建基地等形式,大力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实践与实训机会,既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又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效果,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实效。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系列竞赛活动,尤其是针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通过思政教师、双创教师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引导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会创新、懂得合作,这样既锤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培养学生协力同心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5.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及育人实效怎样,是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评价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教育评价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各项评价指标为基准,对教育教学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科学判断的一项教学认知活动,它是判断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举措。

一是倡导“知识技能+思政素养”的增值评价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增值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环节中映射出来的思政素养[10],如德育、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增加了“学生在自我成长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评价指标。通过课堂互动、案例报告、创业计划书、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成效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二是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理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效果中的反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于“课程”,重点在于“思政”,最终的落脚点仍是“学生”[12]。学生认不认可,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金标准”。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教学反馈评价机制,才能让课程思政建设不流于形式。高校可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评教系统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成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12],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建设“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是形成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机制。课程思政并非与生俱来,并非建设后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增值评价、教学反馈,周期性地对课程思政执行的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剖析。同时,需要了解国家对学生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相互交织、缠绕、渗透的复杂情况下,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思政资源,与时俱进,形成课程思政不断革新的机制。

6.培育具有思政涵养和多学科知识的“金师”队伍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希望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13]。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及其相关的责任与担当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担任着领路人的角色[14]。为此,必须重点抓好、抓牢教师队伍建设,致力培育一支具有思政涵养与学科背景交叉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要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力,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从骨子里摒弃两者“漠不相干”“事不关己”的错误观点。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外出调研、名校进修等形式,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及科学教学方法的认知学习,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和育德意识,助力“金师”队伍的质量化、专业化建设。

二要提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科学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重要过程,能让教师发现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及时查漏补缺[15]。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交流、评课、微格教学、反思日记等多样化的方式,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取长补短,稳固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要整合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资源,组建一支具有多学科知识、能精诚合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人人育人”的协同效应。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学习、答疑等形式,整合课程各类思政资源,使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四要增加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考核评价是指引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是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举措。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整体教学效果与教师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机制等相挂钩[1]。同时,加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等要素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占比。通过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16]。

三、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是以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符合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的开创型人才为出发点和重要发力点。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是一项认知、实践、再认知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围绕课程总目标,凝练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找准融合点,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还要注重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敢闯会创”,在躬行实践中塑造能力,在艰苦奋斗中磨炼意志,更要全体教师身体力行“用心”“用情”“用爱”去教书和育人,为高素质开创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