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05-28刘新民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教育

刘新民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一项最基本的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将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了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活动是否提高了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一个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考核,以督促和引导高校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因此,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进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2]。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实践要求[4],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早期劳动教育强调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不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或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5]。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并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体现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价值观培养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6]。综上,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具备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作为主要目标,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系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直接牵引着劳动教育的方向与路径。为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若能结合劳动教育特征与内涵,针对高校的特点,充分考虑指标设置的系统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构建一套科学通用的评价体系,对于指导高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1.指标构建的原则

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准确识别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内涵。基于此,在指标构建上应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时代性原则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指出了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多次阐述,倡导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因此,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时代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

(2)阶段性原则

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相比,大学阶段更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提高其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上,要充分结合大学的阶段性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活动开展、成果体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3)功能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教育的活动。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上,要考虑其育人功能,使其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一致、相融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五育并举”。

2.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按照指标编制原则,现将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设计为劳动教育规划、劳动教育实施和劳动教育成果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劳动教育规划

劳动教育规划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效果。为此,对劳动教育规划的评价是评价体系的首要内容,包括目标规划、制度规划、活动规划和成果规划4个二级指标。

①目标规划

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制定劳动教育的目标规划。高校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针对各专业建设需求开展专业劳动教育,构建纳入劳动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细化专业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全面育人与专业育人的有效结合[7];二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构建高校学生优秀的劳动精神体系[8],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实际需求,强调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9],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②制度规划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力的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予以保障[10],为此,高校应从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角度合理规划制度。在管理制度规划上,为避免高校劳动教育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推进劳动教育进入高校治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11],需要建立系统科学、分工明确的工作计划,明确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权责[12]。在考评制度规划上,要把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列入教育计划中,针对学生在劳动实践锻炼中所表现出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形成等情况进行评价[12],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在激励制度规划上,应加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并授予荣誉称号,也可适当给予奖学金鼓励,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热情[13]。

③活动规划

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活动[14],一般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等,为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合理安排[15]。一是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培养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二是通过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高校要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业、政府建立合作,开展专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逐步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开设劳动教育特设实践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特色文化活动,合理设置劳动周和劳动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卫生打扫、志愿服务、支教实践等服务型劳动。

④成果规划

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果直接体现了劳动教育质量,劳动教育的成果规划则体现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期望,一般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两方面。显性成果规划上,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和理论,鼓励学生在参与专业劳动实践活动时发挥专业技能,获取相应的专业劳动成果,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专业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在职业岗位中发挥价值[16];在隐性成果规划上,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在劳动中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敢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精神[17]。

(2)劳动教育实施

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劳动教育的关键过程和环节,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和活动实施两个二级指标。

①课程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强调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为指导,重点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注重传播新时代劳动的价值与作用、劳动楷模的优秀事迹、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18];专业实践课程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19],以产教融合的形式推行聘专家入教、引企业入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和新应用,提升专业劳动技能和职业责任感。

②活动实施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对劳动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体验劳动、融入劳动。劳动教育活动实施主要通过五条路径:一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结合社团职责职能,实施由社团自主设计、管理、运行的劳动教育活动[20];二是由校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推动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如植树节组织植树活动、劳动节组织劳动主题演讲比赛、国际志愿者日组织志愿者活动等;三是校内开展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比赛,医学生的医学技能比赛等;四是邀请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开展主题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优秀的劳动者面对面接触交流;五是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各类专业性的劳动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

(3)劳动教育成果

劳动教育的成果是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成效最直接的标准,主要从学生成果和学校成果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①学生成果

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主要包括劳动知识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成果的获得等[21]。劳动知识的积累主要通过书面进行考核,即在学期末组织书面考试或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如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医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护士执业资格证等;劳动技能的掌握主要通过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对于专业劳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及灵活应用程度要达到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劳动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完成,在知识讲授、故事导入与活动参与中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劳动成果的获得主要通过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等进行实践表现评价,如劳动的创作作品、技能竞赛的获奖、参加志愿者活动获得的肯定与赞扬等。

②学校成果

随着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和政策的推动,劳动教育在各个高校落地开花,不同高校的劳动教育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创生出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22]。学校成果主要体现为:顶层设计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建立集责权划分、资源分配、管理考核于一体的长效机制和“高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互动机制[23];特色劳动教育方面,要依据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经济发展等设置具有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师资队伍方面,定期邀请劳动模范、知名企业家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和实操培训,并与之共同打造以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为主干力量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三、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策略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后,如何实施评价,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落实与成效。研究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关键是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式的组合和评价节点的确定。

1.评价主体:校内主体与校外主体相结合

评价主体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评价主体会基于自身看法给出评价结果,这就可能存在主观、片面的问题。为了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真实,应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考虑多种评价视角,构建多主体协同评价机制。评价主体主要考虑校内和校外两大主体。校内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校外则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单位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

校内主体需要深入到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接受者,应重点评价劳动教育的方式、策略和感受等方面;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传授者,应重点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学校执行教育方针的情况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建设者,应重点评价劳动教育的目标设置、制度制定、课程规划和活动实施等方面。

校外主体需要对劳动教育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指导性作用,建立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其他校外主体参与的评价组织,针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政策执行及经费使用等进行评价。合作企业是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合作者,应依据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等情况,评价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明确企业所需劳动技能人才的标准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社会机构,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来自学生、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等的评价结果,并对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出具客观全面的评价报告。

2.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关注的是达成结果的分数高低,容易忽视劳动教育中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感受,对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内在素养难以衡量,因此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考虑到定量评价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和简便化的特点,又能结合定性评价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的作用,使评价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定量评价方法可以将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进行客观量化,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进行量化评价;也可以采用劳动教育评价计分卡的形式,将评价要点列出并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评价主体依据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打分。学生、教师及学校等的校内评价侧重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的实施等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的校外评价侧重于劳动教育达成效果、学生专业技能应用情况、社会认可程度等。

定性评价方法则是根据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直接做出定性结论的评价,包括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考察高校推动劳动教育的执行情况和达成效果,如学生劳动的成就感、存在感和幸福感[24]。

3.评价节点: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时间节点选择不同,评价效果也会有不同。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对劳动教育过程进行实时追踪;结果性评价关注的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获得成果,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评估。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评价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25]。

过程性评价重点监测和调节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关注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关注学校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适时调整等[26]。结果性评价注重劳动教育的整体结果评价,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可考虑作为学生评优及老师晋升的参考依据,劳动教育成果可考虑作为高校能否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参考,对各高校劳动教育的结果性评价,如各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特点、学生反馈、社会认可、毕业生劳动素养等,要从社会角度收集反馈,以进一步改善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案。

四、结语

当前,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科技的手段,通过网络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式采集劳动教育评价信息,进一步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过程性、合理性,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