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2-05-28陈天赔黄春辉卢海川
陈天赔,黄春辉,卢海川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脊柱外科,福建龙岩 364000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机体脊髓受压及缺血而引发微血管发生改变,造成慢性缺血、缺氧损伤,具有预后差、致残率高等特点[1-2]。若以保守治疗方法展开治疗干预,不仅疗效不理想,且易复发,故而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有着积极意义[3-4]。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疾病时,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不同手术方式所具备的减压原理、操作步骤与优缺点都不相同,故而临床并未统一手术治疗方式[5]。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不同颈椎前路手术实施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121例患者中,年龄29~86岁,平均(55.7±10.4)岁;男67例,女54例。治疗组65例患者中,年龄29~85岁,平均(55.2±10.3)岁;男35例,女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检查、症状、体征综合评估诊断为脊髓型脊椎病确诊者;②脊髓受压1~3个节段;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④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或症状进行性发展者;⑤具备正常交流、沟通能力者;⑥有齐全病历资料者。排除标准:①有明确近期颈椎损伤史者;②合并肿瘤或颈椎感染者;③合并实质器官功能障碍疾病者;④不符合手术指征者;⑤精神、意识障碍者;⑥中途退出者。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以全麻方式,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于右侧取一个横切口,将手术节段充分显露出来,经透视后明确需手术减压椎间隙后,以Caspar撑开器将病变椎间隙撑开,将椎间盘切除,对上下终板软骨进行刮除,之后以薄椎板咬骨钳与小刮匙将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取出,将上下椎体后缘处刮成一个楔形,并将后纵韧带实施常规切除,充分显露出硬脊膜,观察是否有髓核脱出,最后彻底予以脊髓减压。对照组以试模对患者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合理选择高度合适的椎间融合器,之后再填塞咬处骨粒与自体骨后,将其置入至椎间隙,所植入深度应距离前缘位置1~2 mm,距离椎体后缘2~5 mm,最后将椎体撑开器松开后,以合适长度钛板进行固定。治疗组则以Zero-P试模对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合理选择Zero-P,在填塞咬除骨粒与自体骨后,将其放置在椎间隙,经透视后明确Zero-P前缘和椎体前缘处于平行状态,而后缘则应低于椎体后缘2~5 mm,顺次沿着前部钉道用4枚长度约14~16 mm锁定凝乳将其锁定、锁紧。两组术前30 min与术后24 h内,均使用头孢唑林预防感染,并予以同等低剂量甲强龙、甘露醇治疗。在手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可指导患者于颈托的保护下,下床进行活动或者坐立;在术后2个月内使用支具,复查后都是顺利恢复,大约2个月停用支具,改用颈托1个月,再次复查提示平稳后不用保护,结合病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展开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与住院时间;②统计两组脊髓功能,以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6]来评价,包括临床体征、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程度与膀胱功能,总分为29分,分值越低则功能障碍越严重,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3个月进行1次评价;③统计两组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吞咽不适、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④统计两组内植物松脱率,主要是术后至末次随访时间内,有无内植物松脱等不稳定现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治疗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2 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脊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发生2例,低于对照组的14例,经保守治疗后,均自行缓解。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两组患者内植物松脱率对比
对照组术后有3例出现内植物松脱率,治疗组无1例发生,治疗组总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8,P=0.201>0.05)。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好发于颈椎下段部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具有较高的危害性与发病率,易导致患者脊髓功能严重受损,需及时予以治疗干预,否则易增加患者致残率,降低其生活质量[7-8]。目前,临床以外科手术作为主要干预手段,但尚未统一手术入路方式[9],其中实施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虽然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系列并发症,以及脊髓受到损伤,然而该手术方式能够消除脊髓腹侧受压状态,有效恢复颈椎高度与生理曲度,并且颈椎重建稳定性更高[10-11];而后路手术则通过扩大椎管矢状径,使得脊髓后移,进而使压迫症状消失[12-14]。该研究中,通过分析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方式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治疗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并发症少(P<0.05),颈椎手术中所发生的出血现象,大部分来自椎体骨质与其附着软组织和椎管内静脉丛,以Zero-P术展开治疗,并不需要将椎体切除,且对于颈长肌剥离较少,只有在对骨赘实施刮除处理时,有少量出血现象发生,但经应用骨蜡、明胶海绵等可实现快速止血作用;而以PCB术治疗,则需充分将椎体暴露,并对椎体及其附着肌肉进行切除,故而导致患者失血量比较大。另外Zero-P术并不需要对深部组织进行切除,因此手术用时较短,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经济压力。治疗组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以Zero-P术对颈椎病患者展开治疗,所得疗效更显著,且低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创伤较小。同时,由该文结果可知,治疗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7.05±1.60)分高于对照组(14.22±1.84)分(P<0.05),这与刘光普等[15]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患者给予Zero-P治疗后,术后随访JOA评分为(15.68±2.30)分高于PCB手术治疗(P<0.05),与该文所得结果相近,表示理想颈椎椎间融合器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疼痛,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帮助椎体间植骨进行融合,为其提供稳定的结构。以Zero-P术实施固定,并不需要将钢板植入患者颈前路,不仅不会对相邻节段造成刺激,降低内植物和前方软组织相接触的机会,还可缓解由机械刺激而引发患者出现的吞咽不适感,同时还能够避免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发生退变,稳定性更高。
综上所述,以Zero-P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展开治疗,所得疗效更佳,适宜深入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