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新生科研认知与能力调查
2022-05-28耿少辉蒋欣琪
王 利,耿少辉,蒋欣琪,许 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29)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以及科研队伍构建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应注重不同类型中医药研究生新生的培养模式构建[2]。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不同类型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对于各种科研能力要素的重视程度,评估其目前的科研水平。调查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带来的影响,从而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提供参考,针对性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也为今后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提供经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新生,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调查院系包括:中医学院、管理学院、东直门医院、针灸推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国学院以及广安门医院等二级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研究生新生,包括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借助第三方问卷平台发放问卷,发放问卷232份,回收23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女生165人,占比71.12%,男生67人,占比28.88%;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12人,占比48.28%;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0人,占比51.72%,其中文献研究类即培养计划中无实验研究者55人,占比23.71%,基础临床科研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5人,占比28.02%。
1.2.2 问卷设置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基于王燕[3]等设置的问卷框架,再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现状进行修订完善。通过SPSS 20.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该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865,P<0.01,体现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问卷包括科研基础、科研态度、科研素质和科研产出4个一级指标;理论基础、临床基础、精力投入、科研兴趣等20个二级指标,以及学业课程学习情况、中医药理论知识等31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研究生的科研认知及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其中1-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擅长),2-不太重要(不太擅长),3-一般(一般),4-比较重要(比较擅长),5-非常重要(非常擅长)。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量表评分结果进行分析。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基本描述分析,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生新生科研认知端正,科研能力仍有待提高
“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在科研能力一级指标中居于首位[4],如表1所示,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四个一级指标总体均分显示,科研素质能力总体均分为4.30,科研产出的总体均分为4.29,科研态度的总体均分为4.26,科研基础的总体均分为4.05。对于科研各方面能力的认知评价均在4分(比较重要)以上,但自我能力评价方面均不理想,最高的为科研基础方面,3.23和科研基础3.14(一般),对于科研素质与科研产出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86和2.60。该结果说明研究生新生的科研认知态度端正,但科研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可加强基础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因材施教,制定相应举措。
表1 科研能力构成要素各一级指标重要性及自我评价得分情况(分)
2.2 学术型研究生科研重要性认知与自我评价高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研究生在四个一级指标上均高于专业型研究生,科研态度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基础、临床科研类与文献研究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评价分别为4.26与4.25,自我评价为3.40与3.28,而临床医生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认知评分为4.15,自我评价为3.00。该结果表明学术型研究生对科研提升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期许,也与培养方式方向一致。
2.3 三种类型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新生的科研认知存在差异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可分为三大类,即基础或临床科研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文献研究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临床医生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三类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科研认知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5],如表2。科研类研究生更加注重基础实验,文献研究类更加注重中医经典,临床医生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临床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这一培养方式的差异也体现在科研认知与自我评价方面:科研类学术型研究生重点关注在研究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与论文撰写能力,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6],文献研究类研究生更加关注所学的理论课程和文献检索方面,对于实验操作方面认可度不高。
表2 研究生科研重要性认知情况与自我评价三级指标得分情况(分)
续表
2.3 硕士研究生新生科研工作受到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影响
调查显示,如图1,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于研究生科研无明显影响的占17.67%。剩下同学表示受到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不利影响,具体的方面包括:因不在学校,数据库与图书馆资源使用不便,学术讲座活动无法正常参加或名额变少,课题组讨论交流不便,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与调查研究开展不便,文章撰写,数据统计带来不便,论文审稿周期,论文发表带来不利影响,科研自信心与兴趣受到打击,开题、结题,毕业带来影响。
图1 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硕士研究生新生科研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希望学校提供的培训方面,见图2,研究生新生的诉求集中在中文核心、SCI 论文撰写、期刊选择与投稿,课题设计与科研思路,文献检索、整理与阅读,中医经典思维培养,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科研绘图培训,基础实验技术方法,专利申请与转化,科研伦理、诚信与学术道德培养方面,尤其以论文写作和课题设计方面的需求最为迫切[7]。
图2 硕士研究生新生需求的科研指导培训
3 讨论
3.1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要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而因材施教
研究生一年级正是学生从基础型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中医药科研的最初认知也逐渐形成于此阶段[8]。中医药科研课程作为中医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塑造研究生中医药科研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因此,在这一阶段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研究生成长的科研课程学习体系至关重要。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其中文献研究类研究生应更偏重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类研究生应更偏重以实验促理论的研究,两者均以培养中医药思维能力和学术能力为要求。根据朱志勇等[10]的研究,学术能力不仅有其显性的彰显方式(包括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能力等在内),还有其隐性层面(即问题意识、表达、沟通、反思、选择、判断以及思维方式转换等能力),而且隐性层面对学生个体来说更具重要意义,但这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显性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应以临床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同时注重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来源于临床、回归临床的临床研究作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实现科研能力培养与临床能力培养的平衡。
3.2 强化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引导
本次调研发现,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知识储备,但是缺乏相应的科研素质训练,导致科研能力远远差于科研认知。访谈调查表明,此阶段研究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科研求知欲望,只是苦于没有正确的入门方法。因此,强化对中医院校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引导十分重要。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唯“论文”论、唯“学术成果”的单一衡量尺度。同时,强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目的,端正求学心态,强化研究生学术诚信与伦理学教育,尽量摒弃以文凭获取、助力就业为目标[11]。
3.3 完善研究生研究成果转化的机制
本次调查发现,研究生在“科研产出”这一项中认知得分较高,但却出现实际效果得分较低的反差。访谈结果也显示,研究生新生对于科研论文以及专利的成果转化方面认可度高,但对于核心期刊论文、英文论文的写作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困难,仍处于懵懂状态[12]。国内相关学者[13]也指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较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仍不足[14]。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专利的申请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完善研究生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势在必行[15]。一方面,学校应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培养,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营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及时获取学生对于科研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优化研究生培养课程组成,开展系列科研能力提升课程与专题讲座,从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利:提出论文构思及撰写论文;耿少辉,蒋欣琪:问卷发放与收集整理;许珊:总体把关,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