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探索

2022-05-28马艳宁武秀萍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口腔

马艳宁,武秀萍,李 冰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处于较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能否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2019年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2020年起同比招生规模增加18.9万人,也就是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超过100万人[1]。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数量充足,但是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尚不够完善,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良莠不齐。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大,站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加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成为战略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2]。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对临床操作要求更高的学科,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临床胜任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一体的高层次口腔医学人才[3]。因此口腔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挑战性,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以外,还应具备科研的敏感性以及科研胜任能力,同时具有人文健康的基本理念以及创新素养[4]。从专业学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现状来看,虽然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起步较早,但是培养目标和过程大多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混淆甚至雷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优势,同时对于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缺乏制度性和监控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规范其培养模式,从而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以期为未来制定各个口腔子专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指导。

1 目前在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自2015年起进行了并轨[5],开启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5+3”的新模式。目前很多专科院校已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转变为 “5+3”的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目前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容易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混淆,研究生教育与临床胜任能力脱节,学生轮转规则不明确、考核不严格,导师和学生对于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认识不足,以科学学位的要求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科研、轻临床”,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 号)[6],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关于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应该包括临床胜任能力、临床沟通与思维能力,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用临床中的体会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科研是为临床服务,而不是脱离临床而存在的。这应该是新时期口腔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目标,也是评价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但该计划在施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7],主要为:①临床技能的学习实践分配不均衡,对于本专业的实践时间较少,更多的为了平均到各科室,使得各个专业的临床胜任能力均有所降低。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为例,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期后,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参与本专业的临床实践,而需要占用一年半的时间来进行临床其他专业与科室的学习与实践,这样使得本专业的实践时间也明显不足,而其他科室也只是浅显的学习,并没有更多的体会,往往使得临床能力大大降低。②相关课程的学习分配不均衡,很多院校为了满足临床实践时间,而把课程压缩,甚至很多重要的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都变成选修课程,使得课程与临床脱节,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相结合为出发点,使科研脱离临床,临床不与科研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具有临床胜任能力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③忽视医德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很少关注在医德方面,人文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忽视德育的自我修养。这些不足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严重的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的提升。

2 探索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关于质量的控制仍然是纸上谈兵,质量的监控一定是建立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改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与调整,优化培养模式,使得从根本上提升培养质量。在学生培养中,我们不断地改进评价指标,评价其培养质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才能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1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通过教学资料的查阅与相关政策、法律规范性文件[8],结合国家关于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要求,寻找适合于口腔临床医学教学综合性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①改变原有课堂式教学与应试教育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临床运用知识能力,以实际病例为例进行考察。在临床考察中,将临床常见病、各种临床操作技能,作为考察的重点,模拟临床诊疗过程,考查学生从接诊到病例分析到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②在课程设置方面,把提高临床胜任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并将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与综合性,开设更为贴合临床的课程,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各科室间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多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设置相关知识讲座,依据学生掌握的水平,指导学生逐步进入临床角色。设置临床型科研讲座,把临床科研能力融入日常的课程学习中。③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思政内容,包括PBL结合情景教学法融入医患沟通的内容;在CBL中添加诚信问题,将治病的高度提升到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上。润物细无声地将爱国爱岗爱民的意识融入课程中,提升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才的质量。

2.2 加强考核管理体制,细化考核内容

考核管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是考察培训基地与导师教学成果的直观方法。目前我院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①出科考核,依据《口腔专业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及《口腔专业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制定相应的考试题目与操作的基础上[9-10],采用临床病例现场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接诊能力,病例分析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多学科的意识,不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的疾病范围,使学生灵活掌握与运用知识并融会贯通。②结业考试,临床培养结束后采用权威专家考核的方法,在临床实际病例中随机提问并解答。另外还将考核分为岗前摸底、岗前培训、中期考核、出科考核、结业考试、年度考核成绩分权重评估,重视临床运用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2.3 建立科研能力评分细则

在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秉着培养较高临床胜任力的宗旨,我们逐步加入关于临床相关科研能力的培养,从临床体会中发现问题,从临床总结中解决问题,从临床中来再回归到临床中去[11]。在评分细则的设置中,评价学生:①科研敏感性;②科研能力;③每周科研汇报;④每月科研汇报;⑤开题、中期以及结题。从以上几方面检验科研能力的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学位来说,开展的科研工作一定要紧密围绕临床,使科研成果紧扣临床工作,更好地提高临床胜任力。通过临床实践与科研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相关内容,并且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12]

通过购买学习题库,考核软件等,完成对专硕的培养监控,并且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实现专硕及规培生的日常考勤管理,学习与考核、质量监控、师资建设等方面。

2.5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不仅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需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强的临床能力[13],导师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丰富知识储备,对于年轻的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也可被吸纳到导师团队中,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各学科导师之间应建立交流学习,增强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

3 培养质量评价效果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9级、2020级、2021级口腔正畸专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各10人,正畸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分别进行有关问卷调查。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4-15],1分(非常不满意)5分(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结果越满意(见表1)。

表1 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效果满意度评价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各项的评分(均值±方差),P<0.05表示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从结果来看,在教学质量评价以及考核管理体制评价方面和信息化建设方面,2019级、2020级、2021级学生的评分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对于科研的改革方面,对于科研能力的评分以及导师队伍调整,2019级较2021级的评分较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对初步所制定的口腔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邀请10位专家对学生经过培养模式调整以后,所得成绩进行打分,同样也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4-15],1分(非常不满意)5分(非常满意),请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经验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建议。评分3分以上被认为满意。(见表2)

表2 培养模式调整后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

经过对课堂内容设置的调整,专家对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认可率为80%,其余各指标的认可率达到100%,认可度较高。

4 讨论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口腔医学临床胜任型的人才,能够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 2000 年起正式实施,开始实施后,各院校依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6]的相关意见,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手册,但由于口腔医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本来就是临床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此基础上兼顾科研,还要进一步提高临床的胜任力,这对于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期的尝试中,我院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经历了“双轨合一”[17]、“三结合法”[18]等过程,更好地将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培养质量。但在运用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在临床实践时间以及实践内容的不断丰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处于一贯被动学习中,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科研的敏感性较弱,科研创新性较低,我们提出要从临床中提出问题,开展相应科研活动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患者,更好地提高临床胜任力。

4.1 优化课程设置

改变原有的课堂灌输的学习模式,以临床案例为指引,开展相关CBL等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疾病迅速理解。临床考察中,将临床常见病、各种临床操作技能,作为考察的重点,模拟临床诊疗过程,考查学生从接诊到病例分析到相关知识的分析能力,并且加强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考察,加强学生在诊疗中的全科意识。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思想性、前沿性,课程实施上体现互动性、开放性、差异性。提升课堂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突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德智体各方面的个性,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并且将医患沟通能力注入思政学习内容中,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改变考核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对卫生人才的需要,发挥考核机制在培养高素质医学实用人才中的杠杆作用与综合效应。目前临床技能培养和考核模式已逐渐成为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心[19],我们在改革中,将临床实践考核比例增加,重点考核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单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现代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的回应。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视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对于口腔专业这种实践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学质量的评价特别是课程教学的评价对于学科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有较好的反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从改革前到改革后的过程,体会到课程改革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2 临床科研素养的提高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0]。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重科研轻临床使得临床胜任能力显著降低,但科研素养的缺乏往往难以形成系统而扎实的临床理论体系,科研素养表现为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对所需内容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等,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从临床中寻找科研问题,使得科研为临床服务,临床为科研提供思路,硕士研究生阶段是科研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通过改革科研课程安排,形成新时期“双轨合一”模式下,有用且高效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对于培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4.3 完善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导力量,导师的配备及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导因素。在本研究的尝试中,加入年轻的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导师团队中,作为双导师共同指导口腔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口腔专业学位硕士指导业务培训课,加强导师的责任感和个人素质,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经过导师队伍的充盈与能力提升,一定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较高的相关性。

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新的纪元,我们必须完善教育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转换观念,改革制度,为口腔专业硕士学科的发展谋求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口腔医学专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口腔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三减三健”之健康口腔篇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自动看牙镜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北京欢乐口腔门诊部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