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西仓公共空间设计手法探析
2022-05-28杨亚棠
杨亚棠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西仓公共空间更新
1.西仓公共空间历史沿革
西仓,是西安市明城区回坊内一块区域的名称。明朝初期,永丰仓迁至西安城内西北处,用作官府粮仓,因其地理位置靠西,便命名为“西仓”。在清朝之前该区一直发挥着国家仓库的主要职能,直至清朝末年,沿西仓周边四条巷子所展开的自由集市淡化了这一主要属性,因此西仓各街巷作为公共空间,承载集市贸易的功能起源于清末。自九十年代起,西仓公共空间聚集了各路摊贩,商业氛围浓厚,集市规模也从原本的西仓四巷延伸至教场门、劳武巷、洒金桥等道路边缘。二零二零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集市短暂退出西仓街巷后于二零二一年二月回归,集市规模缩小至西仓四巷(见图1)。
图1 西仓公共空间内集市地段规模扩张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西仓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现今的西仓集市位于庙后街以北、莲湖路以南、洒金桥以东、光明巷以西的区域,是一处交易与参与皆为自由的贸易场所。该区域由西仓四巷构成道路基本框架,劳武巷、教场门、洒金桥及各附属巷道穿插其中,形成3处丁字路口。为缓解停车问题,街道路两旁设置停车位,在此前提下仍存在着车辆占用人行道的现象。街区的人行道主要是道路两旁路沿石上的区域,其上还存在路灯、垃圾桶、指示牌、供电箱等公共设施与固定摊贩、流动摊贩的占用,可供通行空间十分狭窄(见图2)。西仓区域道路等级与各街巷尺度(见图3)。
图2 西仓四巷现状(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3 西仓区域道路等级与各街巷尺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仓内公共空间主要为西仓四巷,受邻近回民街和钟楼两大经济活动聚集地的辐射,前来消费游客众多,西仓四巷的空间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以集市型空间为主的西仓北巷和西仓东巷,在集市日数量众多的流动摊贩占用了公共道路,宽度约为十一米的西仓北巷中间甚至以“档子”的售卖形式分割,导致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垃圾,带来卫生问题。以生活型空间为主的西仓南巷,居住人口密集且道路狭窄,无法进行人车分流,同时因为公共空间的缺失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导致居民们难以满足的生活行为延伸进街道,晾衣停车、杂物堆放、打牌下棋等常见景象不但造成街区秩序混乱也埋下安全隐患。最后是消极型空间为主的西仓西巷(见图4),西巷有众多自建房拆除后未被重新规划利用而衰落的空间,最初用于堆放闲置品,久而久之成为废品回收站,在造成空间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原本肌理。设备的缺乏难以让这些闲置空间成为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这与其余街巷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产生矛盾。
图4 西仓西巷公共空间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仓的建筑形态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三层建筑,多为居民自建房,高度约为9-12m,最底层开设商铺经营,上层用作居住或出租;第二类是三层建筑,多为居民自建房,高度约9-12m,顶层存在加盖棚户的现象整栋建筑都用于满足自身居住需求;第三类是两层建筑,高度约为6-8m,此类建筑多为棚户性质,大多处于废弃未使用或半拆除的状态,仍在使用中的少数建筑皆在一层开设商铺,二层用于居住;第四类为沿围墙设立的单层建筑,高度约为3m,属于棚户性质,用于开设商铺;第五类为四层建筑,属于居民自建房,高度约为12-14m,用作出租或开设小型招待所;第六类为六层居民楼建筑,分布在西仓沿街老旧小区内,高度约为18-20m。建筑界面材质为白色光滑瓷砖贴片,熟褐色印花瓷砖贴片,灰色磨砂瓷砖贴片与水泥(见图5)。这些遍布在西仓街巷旁的建筑,不仅造就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同时也是承载市井生活浓厚韵律的源头。
3.西仓公共空间更新的目的和意义
旧城公共空间不但是容纳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供居民经营谋生的重要载体,街巷作为西仓区域的公共空间,生机与混乱并存。部分街巷因疏于维护逐渐衰败为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城区风貌。若是沿用近年来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则会导致本该别具一格的旧城空间丧失特色,使市井文化与市民归属认同感愈发模糊,为摆脱这种局面,使西仓在更新中紧随城市发展进程的同时展现出西安市井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对西仓各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及分析归纳,将“微更新”理念介入西仓街巷空间设计,以此达到提升旧城形象,激发旧城区空间活力的目的。以公共空间入手,贯彻微更新理念探究改造方式,既有助于传承历史,又符合新时代居民的需求,对于留存旧城遗产、发扬街区特色、恢复市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更新的理念及其应用
1.理论基础
微更新理念是对吴良镛教授提出有机更新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在尊重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现有的建筑、空间、景观进行少量的修缮与改造,从而达到提升城市面貌、激发公共空间活力、修复原有肌理的一种更新方式。微更新理念以人的需求与可持续开发为核心,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居民认同感。传统的大拆大建改造模式难免会对作为历史文化载体旧城街区造成破坏。因此,以“渐进式、小幅度”的微更新来留存西仓街巷烟火市井气息是一种正确的途径。
2.微更新对空间的改造方式
微更新的改造方式基本沿用有机更新的理论。首先是微保留,即对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进行保留,这对维护历史街区的悠久历史文脉,城市肌理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对使用功能基本完好的建筑进行微修缮,对破损的建筑界面进行填补或是对年久失修的老旧设施进行更换。对破败不堪,完全损毁的建筑进行拆除。西仓西巷存在大量不具备修缮改造价值的废弃建筑,在影响街区面貌的同时也造成极大的空间浪费,在拆除这些没有使用价值建筑后的空间 ,可以对其赋予新的功能来满足居民需求。
最后是微置新,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氛围的冲刷下去保留了古色古香,却难以应和时代发展下的新需求,公共交通工具的介入与大量不可降解垃圾的产生令街区的老街设施应接不暇,从而导致交通堵塞、卫生堪忧的后果。因此置入新公共设施,新业态与新元素是投入少量资源,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所落实改造的有效手段。
三 、“微更新”理念在西仓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应用
1.西仓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手法分析
西仓公共空间缺乏绿化,因此将居民小区的铁栏杆围墙与实心围墙改造为镂空红砖墙,并在墙后种植绿植。在各街巷沿建筑设置花坛,种植低矮灌木及观花类植物,在廊架屋檐种植藤蔓植物,减少绿化对地面公共空间占用的同时增添空间趣味。
在以集市型街道为主的北巷、东巷,其底层店铺的界面材质老旧且招牌破损导致界面空间无序,商品展示空间的通透程度极差,商品的吸引力因此低下。因此,引入玻璃这一通透材质作为新界面,灯光招牌作为新店标,为水族店打造墙面玻璃鱼缸墙作为特色橱窗;将花鸟店入口墙面拆除,安装竖向折叠门,扩大展示窗口的同时也可为商品避风遮阳。对于沿街搭建的临时商铺,则改造为与墙体结合的折叠空间,嵌入式的可旋转立式柜格与折叠桌椅营造统一美观效果的同时增强互动体验,从而达到激发空间活力的目的(见图5)。
图5 元素植入后围墙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西仓北巷东侧的人行道区域,修建廊架,种植藤蔓类绿植,非集市日供行人歇息观景,集市日可为流动摊贩提供陈设商品空间,赋予公共空间功能性的同时增强空间秩序。在西仓西巷存在约六处荒废建筑以及三处废品回收站,若是将西仓区域内的废品回收方式变更为垃圾车清运回收,便可将废品回收站拆除重建为集散广场(见图6)。在广场内种植大量绿植丰富绿地面积,达成防风遮阳的效果。其次设立凉亭桌椅、健身器材,可在非集市日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集市日则用作临时市场,缓解众多摊贩涌入对西仓各街巷造成的通行压力。最后在广场下修建地下停车场,在居住人口密集的巷口设立非机动车停车点,解决共享单车、居民私家车辆随意停放,占用道路造成交通拥堵的局面。
图6 西仓西巷集散广场生成推演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仓北巷主打业态为花鸟鱼虫与古董文玩,而这两类业态在西仓东巷与西巷也有零星分布,将其统一纳入西仓北巷后便于打造西仓特色招牌,作为特色街区更具吸引力。
东巷作为香料、服饰与粮食售卖的主要聚集地,更具烟火气息,比起北巷所聚集来自各地的爱好者更倾向于满足西仓居民的需求,因此将南巷的少数饰品服装店搬迁而来更便于为居民提供全面选择。
南巷作为居民主要居住地的生活形街巷空间,店铺数量较少,应跟随时代步伐,迎合人性化需求引入符合市井的新业态,例如旧书馆、茶馆、棋牌室等可供居民闲谈歇息的落脚地(见图7)。新业态的引入可以改善非集市时段西仓商业萧条,对游客吸引力低的问题。
图7 引入新业态后的西仓南巷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四、结论
通过对西安西仓地区为代表的老城区调研以及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到旧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都是因原有公共空间的面积功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下居民需求而导致的空间秩序混乱。通过调研期间的走访,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独有的市井文化魅力与丰厚历史底蕴时也总结出传统对老城区大拆大建的建设策略已经很难平衡更新与保护两方面需求,需要微更新理念的介入进行协调。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微更新相关知识,并以西仓街巷为基点,通过植入新业态,激发空间活力;重建消极空间,创立公共场所;整合业态格局,打造特色街区等手法,初步探求出应用微更新解决西仓公共空间具体问题的具体方式,从而表明了微更新理念的落实,能够满足人性化需求,激发空间活力,因此适用于旧城空间更新。
老城更新不仅是为了将世间烟火留存延续,也为了优秀历史文化不成为居民追求提升生活空间品质的阻碍。本文仅探析微更新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西仓公共空间设计手法,该理念是否适用于其他老城区更新,还需更多的实际案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