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在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2022-05-28张潇
张潇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引言
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民居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绝非只有居住功能这么简单。建筑设计在考虑和认识到建筑实用功能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当地的文化、习性以及社会心理的作用,尽管建筑实用的功能一直是我们在设计建筑时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建筑文化概念,其中包括了人们不断改变的审美要求和建筑形态所要表达的各种设计美感,也都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取向。
强烈而个性的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如何转译为现代博物馆空间,融合新人与旧物,固物与共情,在当代形式语言与传统精神感受交织之间,在建筑的大小之间、在感受的浓淡之间,提炼出一个基于传统的当代空间区域建筑群。本文拟以江南传统民居文化的视角对当代博物馆中的空间转化设计进行契合点的列举、设计转化的应用概况、南浔非遗博物馆新馆功能空间的营造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对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有所增益。
二、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当代博物馆功能空间的契合点
传统的民居建筑在如今的博物馆的功能空间上有许多的体现和创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民居,民居也是人的创造物,是空间的产物,其构成也肯定与人的观念、习俗、需求息息相关。江南传统民居空间承载着三大系统要素:功能、文化和体验。因此设计博物馆因与民居建筑拥有许多的相似性和功能的使用相关性而有更多契合的可能。
(一)干栏式建筑功能与博物馆功能空间的契合点
南方的传统民居开始多以实用性为主进行简单修建。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用大小不同的木架为底,盖上地板,这样建筑平面就高于原来的地面了,然后搭建柱子成梁,构建出人字坡的屋顶,整个屋架就完成了,最后只需要用一些苇席或者树皮做围合措施。这种建筑不仅美观还更具功能的实用性。民居建筑本身除必要需求例如储藏、遮风避雨之外还可以有效防止受潮和蛇虫的危害。因地制宜的建筑发挥了它最大的实用效益。南浔非遗博物馆设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多,在个别的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南方河姆渡遗址保留下来的干栏式建筑并且在保留传统建筑自身独特风貌的同时,又增强设计的独立性。杂技竞技和休息厅便采取了凌驾于水面的设计思路,既能通过下层的露台一睹湖面的水景,又能眺望至不远处的山石小院,让本来传统的实用效益又增加一份闲情逸致。建筑空间的形成将室外的自然环境和室内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做到功能效用最大化。其次,考虑到材料的耐腐蚀性将凌空于水面的木柱子换成更耐腐,承重能力更好的石材。干栏式建筑的使用使博物馆与湖面的关系有了新的反应和融合形式,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也在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下更好地做到了防潮处理。纵览江南传统建筑文化,能和当下博物馆功能空间的构建结合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干栏式建筑防潮恒温功能的借鉴就是可以确保博物馆有机文物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纵深式布局功能与博物馆功能空间的契合点
南浔非遗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不断寻找着传统民居与现代化的一个平衡点,尝试做到接近完美地整合。新馆在最初设计上借鉴了南方传统的纵深式平面布局,体现出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以前封建社会时期,四合院由四面围墙高高围合成院落,人们通过高墙将自己与外界相隔开,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躲避窥视,这时候的四合院在功能效益方面安全和自由更大于防范盗贼。在新博物馆设计上,我们保留了三进式院落的特点,将室内空间很大限度做了拔高处理,既能获得取风防潮效果,又更符合博物馆本身高大宽敞的需求。为了避免太阳光的直射,南方天井一般都建造得较为狭小,这种设计会使中庭面积缩小,不利于博物馆里活动空间的运用,因此如何将院落的空间放大的同时保证室内不受太阳光的干扰成为一个难点。新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廊作为设计元素与建筑本身进行结合,通过加宽屋檐面积起到避免阳光直射的问题,并且将门窗置于背光处,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庭院内的面积起到观赏到院内的风景作用,也能作为博物馆内的快速通道,使功能区之间的联通更快捷,增加其实用效益。
三、江南传统民居空间在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一部巨作。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本身具有很大的难点,在融合源远流长的苏州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周边古典园林与城市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然而新馆不但成功融合了苏州当地特色,也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的典范。
(一)建筑风格上的转化
苏州博物馆在其建造形式上具有“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江南民居房子外面的木造部分是由褐色、黑色、墨绿等颜色组成,与白墙、灰瓦对照,整体色调高雅清淡,宛如一幅水乡画卷。新馆的白色墙壁是此设计的主色调,白墙黑瓦体现了江南水城的地域性,这是城市肌理中除了纵横的水网外最明显的水乡当地特色。
(二)材料上的创新
图1 南浔非遗博物馆与传统三进院式结合(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南方的传统民居在其建筑物的外墙上通常都是采用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表面被粉刷成白色。墙壁的底部堆叠很多石片,室内的楼板上铺上石板,起到了保温和防水的作用。大厅内部则是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使用目的,采取传统的遮罩、木鬲扇、屏风等来自由地分割出空间。新馆在屋顶的建造上采用了一种灰色的天然花岗岩进行替换,又使用了玻璃元素和钢结构替换了木构架,结构变得更有层次。多样的屋面形态规避了江南传统建筑“小天井”的采光难题,解决了大型开放公共空间的传统采光局限性,保持本身建筑韵味的同时,也选用了新型材料和先进工艺,将外部的自然光引入展区,形成良好的天光效果。在玻璃屋顶之下,金属遮阳片和木作结构被广泛运用,起到调控和过滤的作用,使进入展区的光线层次更加丰富。
图2 苏州博物馆的玻璃结构和钢结构(图片来源:项目组自摄)
(三)形体上的转化
苏州博物馆想要做到完美地融入,光是注重建筑体量和谐还远远不够,如何把这种富有江南气息和特色的民居建筑应用于设计中同样非常关键。在建筑设计和造型上,新馆采用了江南传统建筑的“马头墙”,并进行了提炼和简化。这个设计点不仅保留了传统马头墙的逐层叠落还使得墙头更具现代化特点。另外,贝聿铭也对于瓦片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诠释。传统江南民居的屋顶通常都是在地上铺设一种颜色很深的黑色砖瓦,然而,这种瓦片存在很多的弊端,如易透水,易破碎等。为了更好地使新馆的建筑物能够提高其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在选材上采用一种“中国黑”的天然花岗岩来进行替代。这种岩石遇水呈黑色,水干变回深灰色,不仅表现了江南韵味也彰显了设计者的独特匠心。
在苏州博物馆这部作品中,我们充分地体会了其形式美和功能美的高度融合。在屋顶的设计上,苏州博物馆的屋顶设计理念是来源于苏州地区传统风格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不过新的房子屋顶已被重新界定,逐步地转化为有趣的几何形状-如菱形、方型等,简约地体现了其错落有致的江南文化特色。入口处大厅的门由两边半圆形的图案组合而成,比例和谐,恰到好处。
图3 苏州博物馆“贝氏马头墙”(图片来源:项目组自摄)
四、南浔非遗博物馆新馆功能空间的营造
建筑发展至今离不开三大构成要素-功能、文化和体验,其中每一个要素中又包含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江南建筑与园林文化》中提及功能是建筑的起始点、原点,是本能,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功能;文化蕴涵着古天文学,是历史文化的原点,重点展现了观念传承;体验是思维心理是建筑形式及表达原点,侧面突出了建筑意味。南浔非遗博物馆的设计将功能、文化、体验融合进建筑中,并使其共同作用于博物馆这个开放性公共建筑。
(一)建筑体验系统的营造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更向着适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靠拢,符合人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便是人的生活体验。在《江南建筑与园林文化》一书中明确地解释了构成建筑物体验系统主要包括:一、空间的关系,例如建筑物的体量、尺度、疏密、层次等;二、平面布局,比如规整对称或者自由式;三、装饰及其符号的意义,如图案纹样、颜色、材料、布置等象征意义。建筑需要满足以上三点的心理体验标准才能算得上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否则使用者会感到心理不适从而渐渐地失去常态,不知如何生活下去。因此,南浔非遗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不仅在符合建筑体验系统的同时,更加考虑到游客的感受。建筑设计发展至今,根据其建筑本质来讲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遮风避雨的居所这个范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每个时代保留下来的艺术精神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加深和影响着每一个设计作品从冰冷的建筑观念走出来,创造出更有人类艺术精神的空间结构。为了营造出一个符合江南传统特色的体验系统,需要对南浔本地进行调研,更充分切实地体验到不同的人对南浔的感受以及精神传递程度。因此,设计过程中用了较为普遍的 一个方式-文字推演,用最直观、最具象,且最有冲击力的语言来作为室内设计最初的来源。关于关键字关系的演变与生成,主要是对作为建筑实体的关键字与作为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从而表达空间的通透性以及整体展馆布局之间的关系。它可以通过图底关系和关键字衍生的演变来表达图解过程,同时还可以在平面中利用不同的空间小元素表达空间关系。空间推演主要是通过在构思复杂的体验系统中提取有利的小元素,继而对元素进行分类、重组、再生成的过程。通过对每个展馆的个性与共性进行归类总结,运用变形抽象等方法,既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博物馆层面中进行设计,还能够深入探讨有效性干预对现今博物馆的使用与传承。这种观赏者通过平面布局和空间关系造成的不同对建筑空间体量、疏密、层次、比例、均衡的感受也会不同,从而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建筑文化系统的营造
建筑文化的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社会变迁”三个部分。“文化观念”包含天文、神话、巫术、宗教、周易;“文化记忆”包含上代传承和模仿,然而传承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随着文化观念和历史的发展,传承更像是将最为合理的部分保留下来,供后人学习,从而完成了文化的代代相传;“社会变迁”又包含了时尚、遗忘、文化的渐变与突变,这也是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共性的同时又有它独特个性的原因。根据参考《南浔非遗大观》得出市级“非遗”名录共30个,分为七个部分。在设计博物馆室内空间时,紧抓各个部分的文化特点,将其运用到展示空间之中,例如民俗馆为了使得游客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把市井小巷的肌理节点衔接转译进去,既不同于本身的街巷,又不脱离南浔的人文气息和神韵。建筑文化系统的营造使得建筑空间的装点变得饶有情趣,丰富多姿。
五、结 论
本文以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在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转化应用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了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与当代博物馆功能空间的契合点;江南传统民居空间在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南浔非遗博物馆新馆功能空间的营造,总结了南浔非遗博物馆设计对干栏式建筑和纵深式布局功能的转化与应用;当代博物馆在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材料、形体上的应用与创新;南浔非遗博物馆在建筑体验、建筑文化上的空间营造。挖掘出江南传统民居空间中有价值的观点,将其转化到当代博物馆这种大型公共空间设计中,并且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图4 南浔非遗博物馆文字演变过程(图片来源:项目组自绘)
①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②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 ,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④参考马远.贝律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⑤ 参考居阅时.江南建筑与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⑥参考孙琳、胡巍巍 .南浔非遗大观[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