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2022-05-28徐亮
徐亮
六朝青瓷指汉唐间南方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统治时期所生产的青瓷,这种青瓷因其表面施青色釉,呈现出端庄秀丽、古朴典雅的特征而广受当时士族阶层的喜爱,同时造就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时期的青瓷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较之两汉更为成熟倾向,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相继出现,完成了对青瓷烧制工艺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当时青瓷的装饰手法、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朝青瓷制作工艺的革新
我国对于六朝青瓷的研究相较于先秦两汉的瓷器为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学术界多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陶瓷器的研究,这种脱离实物支撑的研究难免失于偏颇,其观点甚至以“晋瓷”作为我国瓷器的发端,这显然与事实相背离。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考古发掘中相关遗物的问世,关于六朝青瓷的面目更为清晰,期间对于造物风格的流变、烧制技术的革新、制作工艺的提升等都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甚至可以对六朝青瓷作地域分区和风格断代。据已刊布的资料看,出土的青瓷中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两汉青瓷或釉陶的延续,它们具有烧制温度低、瓷化率差、吸水率高、装饰简单等特点;另一类是六朝时期较为典型的青瓷,具有吸水率低、胎釉结合致密、显气孔率低等特点。下面对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青瓷的烧制技术、制作工艺等特征作一介绍。
越窑: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窑址之一,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创烧于东汉后期,经六朝的发展在晚唐、五代迎来了高峰。唐朝诗人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对越窑青瓷产品最好的注解。越窑地处浙江东北部上虞县曹娥江中游两旁,经杭州湾将青瓷产品运往全国各大城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越窑工匠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胎釉的选用与洗炼、器物的成型与装饰、窑炉的结构与烧制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形成了造型独特、胎釉致密、釉色青翠的时代特点。最具代表性的青瓷产品出现于孙吴后期,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六朝后期。这时期的青瓷大多胎质坚硬,呈青灰色,釉面以淡青色为主,胎釉结合牢固,少有剥釉现象。越窑青瓷的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胎的主要成分与当地盛产的瓷石十分接近,说明烧制青瓷的主要原料是瓷石,没有耐高温的高岭土,但加入了一些紫金土,增加瓷土的可塑性;其次,胎土中的含铁、钛量较高,这是导致越窑青瓷胎骨颜色普遍呈青灰色的主要原因。另外,越窑青瓷的釉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在越窑近千余年的烧造史中,釉的配方及其化学组成没有太大的变化,属于典型的石灰釉,用瓷石、石灰石与草木灰配制而成。六朝越窑青瓷窑具与烧成技术两方面也有许多改进与提高。六朝早期(孙吴、西晋)的窑具主要为直筒型或钵型垫座,间隔具以三足支钉以及类似锯齿状的盂形为主。西晋后期窑工们对间隔具又作了一定的改进,增加了瓷器底部的着力点,进而使瓷器烧制的成品率大为提高,同时也增加了窑具的重复使用率。六朝后期窑工们又发展出一种泥点间隔叠烧法,这一方法的使用对制瓷效率的提高、制瓷成本的降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清窑:创烧于东晋,至南朝后期停烧。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临余杭,北接吴兴,天目山脉横亘其间,东茗溪由南而北流经县城入太湖,水陆交通便利。德清窑的主要特点是创烧了黑釉瓷,它是六朝时期规模最大烧制黑瓷的窑址,产品行销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尤以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出土数量最多、档次最高。德清窑黑瓷的胎骨多为紫色或褐色,其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为3%左右,在高温下这样的含铁量直接影响了胎的白度。釉面较厚,色如髹漆并伴有流釉现象。这种釉水的发色通常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调配而成,氧化铁是主要着色剂,含铁量多达6-8%。由于烧制方法与青瓷类同,只是着色剂方面作了调整,因此,德清窑是青瓷与黑瓷并烧的窑口,这种黑瓷的创烧也大大提高了德清窑的产量,丰富了六朝瓷器的品类,为后世色釉瓷的大量烧制提供借鉴。
洪州窑:我国南方中部地区著名的窑址,创烧于东汉,经吴晋时期的发展,在六朝晚期迎来了烧制高峰,至晚唐衰落。洪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的创新对周边许多窑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火照的使用:东晋以前,窑工们主要靠烧制经验来判断窑内陶瓷的生熟情况,这种方法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东晋后期,洪州窑进入了兴盛期,不仅陶瓷造型的品类多样,烧制亦更加精良,对陶瓷烧制技术也进行了大胆地改进,在全国率先使用了火照来观察窑内陶瓷的烧制情况,对陶瓷的烧制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了烧制成功率。
匣钵装烧:在此之前,瓷器在窑内的摆放都是直接放置在窑塘内,瓷坯直面明火的灼烧,这种方法对瓷器的成品率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东晋晚期,洪州窑的窑工创制了专门盛放瓷坯的匣钵,匣钵的使用让瓷坯不再直接面对窑火,使瓷坯受热均匀,又由于匣钵为耐高温材料,胎体较厚,有较高的承重力,可以做到一匣内放置数件瓷坯,这种装烧方法既节约了窑内空间,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芒口瓷的使用:芒口也称之为“涩边”或“毛边”,主要特征是在口沿处璇削一圈素胎,其它部位施满釉,由两件相同大小的匣钵对口仰覆扣烧。此前发现最早的芒口瓷是出土于河北曲阳县涧滋村的五代定窑白瓷,1992-1993年間在江西丰城(古属洪州)象山窑址、寺前山窑址发掘了东晋时期的芒口瓷钵,这一发现将芒口瓷的烧制历史向前推进了600余年。芒口瓷的成功烧制,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与时间,至南朝时期,洪州窑对芒口瓷的烧制方法又进行改良,将芒口瓷的烧造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青瓷制作工艺变革带来的影响
六朝青瓷的成功创烧,丰富了六朝造物艺术的形式,主要得益于六朝青瓷在装烧工艺与烧制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这种烧制工艺的变革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装饰手法、青瓷质量、生产效率三个方面。
装饰手法方面:六朝青瓷在两汉釉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为多样的装饰手法,如刻、划、镂、印、雕、堆塑、彩绘等,较为多见的装饰纹样有联珠纹、方格纹、水波纹、忍冬纹、莲花纹等,堆塑的造型有狗、猪、鸡、羊等家畜类形象与佛、胡人、乐伎俑等人物形象。这些装饰纹样通常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一件器物上,有时也出现在一件器物上共生多种装饰手法的现象,如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城壒村下坊陈家山的青瓷堆塑飞鸟楼阙灶即为典型的一例,从随葬出土的一件刻有“凤凰元年立长沙太守□□浃使宜孙子”铭文的魂瓶可知,该器应是孙吴晚期一位生前向往从政士人的墓葬。该灶高33厘米,长36厘米,宽36厘米,主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采用与魂瓶类似的楼阙布局,下部为习见的船形青瓷灶造型。整个青瓷堆塑飞鸟楼阙灶呈灰白胎,青釉及底,多有剥釉现象。灶头两侧各伸出一龙首,二龙之间前出一方形出火孔,灶尾火膛为半圆形,灶台设两个火眼。灶头、灶尾堆塑有楼阁、廊檐、门阙、飞鸟等。在廊檐外立面饰有网格纹,灶台两侧饰联珠纹。该青瓷灶为六朝考古出土仅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孙吴西晋时期,洪州窑率先使用了点褐彩工艺,褐彩实则是采用了含铁量较高的着色剂施于釉面的方法,在烧制完成后往往成褐色,甚为醒目,丰富了装饰手法,令时人耳目一新,为后世诸多产瓷区所吸纳。
青瓷质量方面:六朝时期婺州窑创制了使用化妆土来掩盖其胎土中含有大量瑕疵方法,这种做法有两大好处:首先,由于化妆土的质地较胎土更为细腻,因此提高了生胎表面的光滑度,使得手感更好;其次,化妆土是经过多次淘洗的一种色泽较胎更为纯净的白色瓷土,将其敷于胎骨表面可有效地掩盖胎中较深的颗粒,进而提升胎骨色泽的统一性,提升产品质量。东晋时期的洪州窑正处于其发展的兴盛期,对陶瓷烧制技术不断进行变革,上文提及的火照即是其重要成果之一,火照的使用可以有效把握窑炉内的温度与火候,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与提升生产效率。另外,匣钵的使用,也对青瓷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之前窑内的瓷器都是直接面对窑火的烘烤,同一器物在窑内因受热不均,釉面极易产生色差。同时,窑炉在烧制时会地掉落一些渣粒,对窑内瓷器表面造成严重损坏。六朝青瓷在施釉方面也有一定改进,早期采用了东汉时期较流行的刷釉法,这种施釉方法的特点是釉层较薄,烧成后容易剥落,釉色呈浅黄色。孙吴中后期改为浸釉法,特点是釉层较厚且均匀,发色也更为稳定,胎釉结合更为牢固,越窑在六朝早期即取得较高的成就与施釉方法的改进有很大关系。
生产效率方面:孙吴西晋时期所使用的支具以筒型、钵型垫座与三足支钉及锯齿形间隔具为主,其中尤以锯齿形间隔具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最大。由于这种间隔具支点多,齿口平缓,能够承载的重量也更大,使之在高温下不易变形,因此提升了产品烧制成功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装烧方法,即在装烧碗、盘、盆这类广口圆器时,采用叠烧法,在两器物之间用泥点相隔,这种方法的使用既节约了原料又增加了装烧量,是六朝后期青瓷产品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因素之一。六朝时期南方的瓷窑以龙窑为主,不同于北方的圆形馒头窑,这种瓷窑对青瓷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总体来看,孙吴时期的龙窑较之东汉龙窑,窑身更长,装烧量更大,至两晋时在窑室两侧与窑顶设投材孔,这一方法增加了窑火的延展度,解决了龙窑受制于自然火焰长度较短的弊端,实现分段烧制,使得在窑床后端的瓷器也能得到相同的受火力,进而增加了窑内青瓷装烧的数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者系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