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三都话扬城
2022-05-28吴晓涵
吴晓涵
“绿杨城郭是扬州”,年少读到此句时,心中并无波澜,温带的城市难道不都是绿树环绕的吗?大学去外地四年生活与游历后才明白,纵使东南亚季风的吹拂与盐碱地的分布有所偏颇,一座城市的含“绿”量也不是完全由气候决定的,城市的规划、定位、投入才是那个决定性变量。于是,心心念念着这一抹绿的我,辗转在外求学之后,又回到家乡扬州工作。
近年来,扬州不断擦亮“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金字招牌,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一起来,主动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扬州人,心中既感到自豪,也希望家乡能够依托新的名片,推进美丽扬州建设。
有关扬州的诗词中,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脍炙人口。细想来词牌很有意思,虽说“慢”字在宋朝词牌里多表示长调,但在现代汉语里看来,这三个字将扬州的文旅元素展示了大半:这座城市的文化、美景、美食,无不让人想慢下脚步细品。然而扬州并非自古就是一个这样的城市:它是繁忙的都市,运河漕运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东关古渡来往的船只舳舻千里,帆樯如云;它也是血性之城,宋夹城外的清波尚不能涤清金兵南下的血痕、史公祠的衣冠冢还诉说着明末清兵入关守城将士的坚毅……
所以,扬州真的“慢”吗?在我看来,它的“慢”体现在了身姿之“曼妙”与文化之“烂漫”。就以“三都”名片来说吧:运河是联通之水、灵动之水,运河之都当是经济充满活力与速度的。机场的建成、高铁的联网,都是这座城市用新时代的“运河”联通外界的方式。
美食是抚慰着忙碌世人的人间烟火,美食之都当是传承淮扬菜系鲜度与人文关怀温度的。朱自清先生的一句“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就点出了他对这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滚烫的爱与念。文化是融通古今,融通中外,文化之都当用当代手法续写传统篇章,包含历史和现实深度的。古城古巷的保护、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三都”建设并不依靠“慢”,但它会保留“慢”。不同于大都市处处拥挤的车水马龙,扬州的节奏总是错落有致的。古城与新区、园区与住宅、商业与景点,参差有序地将这座城市铺满,也会有交通拥堵,但等待时不经意地张望———也许是一棵古树,也许是一座桥梁,总能让你的烦躁不经意平息。这座城市里總会有那么几处地方,留给诗和远方。
扬州的慢不同于边陲小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了无生气,也不同于深山老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静谧凝滞,它的慢是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产物,商贾与墨客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气质。
当历史的烟云散去,近现代的扬州退下了内河航运的潮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创造着它的岁月静好。百废待兴的扬州城在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中,大量的工商业者与公方建立起新的合作共事关系,一大批老字号在此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扬,继而成为现今旅游市场的响亮名片。民建会员更是有多人成为其中的模范,如谢馥春香粉店、麦粉厂、煤球厂、蔬菜公司、南货总店的会员,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民建会员充分发挥专长,为“四化”建设服务,他们在扬州市医药检验、食品生产、印刷供销等多个生产岗位上发光发热。在1984年,民建和工商联更是创办了扬州工商专业进修学校,为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会计文书人才。扬州的二十世纪虽不如古时喧闹繁华,但从这些民建人折射出的时代剪影中仍可看出,扬州在以不徐不疾的节拍和上下求索的精神奋勇向前。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运转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扬州人慢悠悠地吃吃早茶、逛逛园子,这渗透到骨子里的慢,是经济发展而无需为生计疲于奔命的从容、是产业支撑而无需为生活远走他乡的安逸。新时代的扬州,社会经济活力迸发,民营经济人士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群体。其中,民建企业家群体们围绕设备制造、化工生产、信息服务、文化传媒等领域,为扬州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有的被民建中央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的公司入选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的企业缴纳税额进入所在区县表彰序列。(扬州市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