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兼论参与模式

2022-05-27仇恒喜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嘉兴图书馆资源

沈 璐,仇恒喜

(嘉兴学院 图书馆,浙江嘉兴314001)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内涵的深化,是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应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其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推进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共享化与均等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职能与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

2015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高校图书馆应当增加社会服务的职能和任务。2017年出台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向公众开放文化体育设施。高校图书馆深入地方文化建设,是自身职责所在,亦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精神富裕是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共同富裕精神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教育与传承创新的价值所在

优秀文化是推进人类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2]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化传承交流中心,[3]是推广、传承、发展和创新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载体。《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与校外公益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或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完善校内外文化合作体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文化教育使命之所在。如,同济大学图书馆打造的文化平台“闻学堂”和“文榷堂”等,[4]成为校园和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坐标,在深化文化内涵的实践中,汇聚文化精髓与灵魂。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的建设,是助力地方文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推进实现全民精神富裕的价值所在。

(三)人才智力与专业技术的效能发挥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向着集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信息等多种应用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图书馆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资源的交互方式,提升需求与服务的明确性和灵活度。高校图书馆在新技术、新媒体的助力下,基于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日益更迭的技术设备和信息处理分析技术,更利于优化校内外用户的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形式、拓宽服务模式,兼顾了校内及校外用户的地域分散化、知识结构层次化和专业领域多样化等特点。除此,高校图书馆立足高校重点学科和潜力学科的建设要求,不断优化资源结构,纸本与电子馆藏资源涉及内容类别全、学科范围广、专业针对性强、时间跨度大、信息价值高。同时,高校图书馆还配备一定比例的图情专业馆员和计算机、数学、材料、化学等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硕士、博士馆员,以适应高校学科建设及发展需求。高校图书馆在专业与人才方面的优势为其在校内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提升高校图书馆助力地方文化建设的效能。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SU=高校图书馆”and“SU=(公共文化建设OR公共文化服务)”为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剔除不相关文献后,截至2021年12月6日,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87篇。由图1可知,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期(2007-2010年),该阶段高校图书馆陆续开启社会职能延伸服务,相关文献数量较少;[5]稳步成长期(2011-2014年),该阶段对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定位、角色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文献数量稳步增加;[6-7]快速发展期(2015年至今),该阶段随着国家从制度层面明确增加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从模式创新、体系建设到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

图1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研究发文量年代分布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掌握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向。图2各圆点代表关键词,圆点大小与其频次成正比;圆点之间连线代表各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线条数量越多,表明与其他词之间的共现次数越多。[8]热点关键词集中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文化扶贫”“社会服务”“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且与其他关键词存在较多共现。关于图书馆文化扶贫、信息服务建设等研究占据领域内的中心地位。“资源共享”“精准扶贫”“服务创新”“服务体系”等关键词,与其他节点的共现次数也较高。“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关键词,虽然目前处于网络边缘,但随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这类边缘词可能会逐渐进入核心区域。

图2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体现的是各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本文将关键词划分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文化扶贫”“服务”“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建设”“文化建设”8个主题簇团,得到关键词的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和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1),反映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

1.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黎梅等[9]提出构建地方政府主导、文化行业指导、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的合作机制。曹国凤等[10]通过构建扎根理论模型,提出影响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因素。余惊涛[11]研究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理念及突破方式。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区域均等、城乡均等、人群均等三个维度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促进内在提升、开拓服务理念与思路带来新的机遇。

图3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1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2.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成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郭利伟等[12]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提出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等长效路径。另外则从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模式构建[13]、图书馆联盟形式的资源共建[14]、智能数字图书馆建设[15]、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3.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到,参与和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既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其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刘玉玺等[16]基于TOPSIS数学模型定位精准扶贫目标群体,提出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策略措施。周秋菊等[17]研究以“一方式+五维度”一体化的模式,开展武陵山民族聚居区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李薇[18]提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理念,促进帮扶项目常态化。高校图书馆深入开展文化、信息与科技等扶贫,创新帮扶模式与建设思路,助力新时期文化扶贫,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4.高校图书馆参与协同发展区域文化建设的研究。高校图书馆联合公共图书馆,参与构建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馆等,深入区域文化传播与构建,以区域阅读推广、区域阅读服务为重点,参与到包括全民阅读意识和能力培养[19]、“互联网+”形式的阅读服务[20]、城乡阅读平台建设[21]等过程中。张晓玲[22]提出一种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共建共享的联盟服务体系。杨祖逵[23]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从文献、知识和民生等方面参与开展社区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深入社会服务领域,对于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方式的拓展同样具有积极效应。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

2018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将浙江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升到法规层面,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嘉兴市围绕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建设文化强市工作目标,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改革创新,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形成“嘉兴模式”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4]嘉兴学院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以文化力量联盟化、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传承深耕化、文化服务特色化为理念和延展,植根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中,搭建城市建设、地方特色与校园文化紧密联结的桥梁,打造出“嘉兴模式”引领下的“高校模式”,为优化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提升地方文化内涵发挥作用,且初显成效。

(一)文化力量联盟化

文化力量的联盟与常态化运作,对加强区域内的文献资源保障、提升地方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知识需求具有正向作用。以市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为目标,区域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构建合作联盟,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力量的整合与凝聚,实现优势互补,助力高品质、跨领域的文化项目的实施与开展。2019年12月,由嘉兴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8所学校图书馆组成的嘉兴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与嘉兴市6所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合作成立嘉兴地区图书馆联盟。“高校馆+地方馆”的联盟形式,有效推进市校图书馆互联互通、资源共建,提升地方文化、教育、科研的体系黏合度,是嘉兴学院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2022年1月,由嘉兴学院图书馆负责实施的嘉兴市区图书馆大流通系统正式发布,历经一年多时间完成平台核心功能开发、市馆接入以及平台功能整体开发,实现市民用户与校园用户在地方馆和高校馆之间的通借通还,标志着嘉兴市区图书大流通项目正式建成,也是高校“打开围墙、面向社会”的生动实践。

(二)文化资源数字化

立足地方文化与历史特色,嘉兴学院图书馆开展相关地方资源建设和特色文化馆藏,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在新馆建设的契机下,馆内各类终端设备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技术与功能环境。从内容广度与内涵深度上,统筹规划数字资源配置,注重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挖掘和有序化整理,实现文化集成与价值创新。

1.特色馆藏。嘉兴学院图书馆多年来坚持把红船精神文献、红色文献作为重要的特色资源重点建设。目前,已收藏红船相关文献9 700多种、14 000余册,联合市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定期举办红船文献展、图片展等,[25]并面向社会巡展,拓展和加强红船文献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建设“红船精神研究与红色文化数据库”,推进实现红船文献全文数字化,为红色文献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数字平台。

2.地方名人。嘉兴地区历代名人辈出,如朱彝尊、李叔同、丰子恺、陈省身等名人资源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嘉兴学院图书馆重视对地方名人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建设金庸特藏文献室,利用现代技术尽可能地将金庸先生的亲笔手稿、纸质文献、物品等进行资源数字化,保障名人资源的永久保存和利用。构建名人专题、开设名人展览,实现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名人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

3.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资源的信息化建设[26]对保护、研究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嘉兴学院图书馆结合地方文化、地方民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如嘉兴蚕歌的保护及传承,[27]通过文本和口述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探索嘉兴地区经济文化的特征,促进嘉兴蚕歌的推广、传承和价值提升。

(三)文化传承深耕化

高校图书馆收集与存储的文献资源记载了各类文化思想的精髓,[28]明辨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经典、实践文化创新,是对文化思想的深耕、厚植与延续。嘉兴学院图书馆从自身战略定位出发,构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推进完善地方公共文化建设。

1.红色文化推广。嘉兴学院图书馆以红船精神办学特色为引领,举办红色书展、红色邮展、红色观影、红色圣地之旅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引领全民追寻精神之源、树立理想信念、传承优秀文化。

2.大学生宣讲团。2021年11月,嘉兴学院大学生共同富裕宣讲团成立,助力青年学生进入学校、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宣讲,将国情、文化与思想传递到更多的年轻人心里,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3.文化下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发挥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效用,服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嘉兴学院图书馆助力高校与农村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繁荣地方农村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服务特色化

文化服务特色化的根源,在于用户类型的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层次化和需求内容的阶段化。社区居民、企业用户和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用户,在学习研究、技术研发、项目申报、政策制定、决策落实等方面具有更多层次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其需求内容也呈现阶段化、进阶化的特点。嘉兴学院图书馆通过用户数据挖掘与偏好分析,面向市(县)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1.信息素养教育。与公共图书馆发挥联动作用,参与到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工作中。嘉兴学院图书馆目前已定期开展进入市区主要医院的宣讲活动,针对医护群体开展医学专题信息素养讲座。

2.信息与产业服务。嘉兴学院图书馆为社会用户、企业用户提供文献传递、论文查重等信息服务,并利用校企合作机遇,开展企业调研,尝试为其提供科技查新、数据分析、前沿动态跟踪等产业服务。

3.特色服务。嘉兴学院高校图书馆智慧化门户网站搭建服务空间、学术互通等平台,为社会用户了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实现学科馆员与社会用户的线上沟通、线上申请和线上服务。尝试基于大数据分析社会用户的文化兴趣、阅读内容、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倾向,实现用户服务个性化定制。

四、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嘉兴模式”引领下的“高校模式”仍在进一步加速与深化,为周边地区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仍需增强角色感、使命感与归属感,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探索建立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图书馆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一)完善政策制度,保障良性运作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需要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以明确高校图书馆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与定位,推动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从地方政策出发,应当鼓励与提倡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合理安排本校教研工作基础上,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的重视与肯定。从管理制度出发,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和管理模式,明确自身与社会用户的责任与权利,明确高校图书馆可提供的馆内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指南和收费标准。以灵活、开放、协同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29]保障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落实和良性运作。

(二)整合资源模块,构建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应当尝试建立统一的区域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是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构建统一的馆藏查询模块,为社会用户提供免费或有偿的馆际借阅服务;二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统一检索模块,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社会用户更全面、更专业、更畅通的文献信息检索渠道;三是知识服务模块,面向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明确咨询与申请的途径;四是线上学习与培训课程共享模块,尽可能开放高校图书馆慕课资源等线上课程,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三)升级文化空间,发挥辐射效应

高校图书馆应适应与满足校内外用户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生活,在馆内设立以学习研讨、休闲阅读、影音赏析和信息咨询等为主题的共享空间的基础上,[30]还需在硬件配置、空间构造、环境美化、功能升级等方面不断优化。可以依托现有空间资源,有条件地单独建设公共文化空间,适度向社会开放,向公众展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另外,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融入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参与地方文化空间建设,发挥文化传承与辐射效应。

(四)优化人才结构,深化服务内涵

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对馆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完成校内任务的同时,要兼顾来自社会用户的咨询与申请,实现校内用户与社会用户两者的利益平衡。高校层面要给予图书馆开展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支持,引进不同专业人才,优化馆员队伍结构,以满足用户在不同领域的知识需求。鼓励馆员参与业务培训、学习进修,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公共图书馆馆员的学术交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内涵,优化升级地方公共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嘉兴图书馆资源
《初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浙江嘉兴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