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资金投入强度与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探析
2022-05-27金成国黄伟新
金成国,黄伟新
(1.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2.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钦州 535011;3.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0)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环境下,中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传统意义上以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目前已高度发展且福利效应释放殆尽,随着科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地位的竞争也逐渐由经济领域向科技领域转移。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能耗少、附加值高和驱动力强等优势,因此已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与创新往往是来源于微观企业主体层面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而融资约束却是束缚微观企业主体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的主要瓶颈之一,同时在全球化逐步深入背景下,研发创新与高质量出口又是影响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及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基于此,对研发资金的融资来源与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优化融资结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贸易与研发创新、融资环境与微观企业、企业融资与出口贸易三个方面:
关于出口贸易与研发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Aghion 等(2005)[1]的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到国际市场,这会加剧全球市场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通过研发和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Bratti&Felice(2011)[2]通过对西班牙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出口企业基于贸易中的信息溢出效应,相比于非出口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技术创新。Harris&Moffat(2011)[3]则对英国企业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更容易克服市场障碍,也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愿,高效率的企业在出口贸易与创新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杨青峰(2013)[4]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出口强度与企业的研发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谢建国、丁蕾(2018)[5]则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出口贸易对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杨向阳等(2021)[6]采用世界银行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出口行为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关于融资环境与微观企业产出方面的相关研究。Lenine(1991)[7]的研究指出市场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增加非流动性资产的合理持有,优化投资组合,进而使企业更有意愿投资于周期相对较长、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项目。而与之相悖,Nucci 等(2005)[8]考察了意大利企业的金融杠杆对其产出水平的影响后指出,金融杠杆与企业产出水平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即,相对金融杠杆越小,相对产出水平越高,反之亦然。Midrigan&Xu(2014)[9]的研究也同样认为企业外部融资条件的改善,对企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抑制产出水平。而Burea 等(2011)[10]的研究则认为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拓展了融资来源渠道,可以获取充足的技术改造及研发的资金,对企业扩大产出规模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支持了Lenine(1991)的观点。国内学者张天舒等(2015)[11]的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基于融资约束及不确定性的考虑,更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周期短,风险及收益相对较低的非基础性技术项目,而不是投资于周期较长、收益相对较高的基础性技术项目。沈春苗、郑江淮(2015)[12]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引发贷款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徐思远、洪占卿(2016)[13]则基于信贷歧视的视角对国有经济的“效率拖累”现象进行研究,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先天就不适合非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文春晖等(2018)[14]对实体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研究,认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出“脱实向虚”的趋势,企业融资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关于企业融资与出口贸易方面的相关研究。Manova(2008)[15]的研究指出,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所占有,内资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会限制其参与出口。Bernini 等(2015)[16]的研究认为出口企业融资约束的加剧会减弱其提高产品质量的动机和能力,并减少研发方面的投入。国内学者汪建新、黄鹏(2015)[17]的研究表明,当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因信贷约束而无法满足时,将显著降低对高质量产品进行研发的行为动力,通过改善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将有利于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孔祥贞等(2020)[18]的研究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具有明显的“为出口而进口”的经营特征,当中间品进口受到融资约束时,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也将受到制约。胡晨光等(2020)[19]以中国中大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发强度与出口强度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指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研发强度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出口强度对经营绩效与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李文秀、唐荣(2021)[20]的研究指出,政府补贴政策与税收优惠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激发了企业的出口意愿。
综上所述,R&D 融资是企业研发创新的先导条件,而产品的研发创新又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激励企业高质量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此,进一步深入探究企业研发资金的融资来源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质量,升级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促进高质量对外贸易发展。文章弥补了以往研究多是面向金融错配、企业单一渠道融资约束等问题探讨的不足,扩充了由研发资金融资来源分类的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出口贸易的研究视角。从中国高技术产业R&D 支出的融资总量层面,将高技术产业获得研发资金的四条主要途径(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国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 对产品出口贸易进行统计,选取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2009—2020 年的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
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论是增长引擎理论,还是外贸乘数理论均认为出口对于国民收入、就业等具有倍增作用,在愈演愈烈的全球产业布局竞争和价值链重塑的环境下,由出口竞争引致的效率提升以及出口“干中学”引致的技术动态变迁是技术溢出效应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步退化和全球需求萎靡不振的双重叠加压力下,由过去的“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对外贸易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研发创新促进出口,出口亦促进研发创新,出口促进研发创新的具体机制为:一是规模效应。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是获取规模经济的重要方式,规模经济则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及创新风险,进而提升研发创新动力。二是竞争效应。出口贸易通过企业竞争意识与竞争强度的增加,倒逼企业趋向于提高生产率,增加研发创新活动。三是出口“干中学”效应。出口企业可以从国外获得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及制造工艺等相关方面的技术知识,有利于企业进行模仿学习、吸收及创新。
关于研发创新的先导条件研发投入,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当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而要素价格偏离实际均衡价格时,则会引起资源错配、供需失衡及创新滞后等问题。资金是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基本要素,而研发资金的获取则需要依靠融资活动,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在企业融资过程中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的存在,会优先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内源性融资,次优选择负债和证券等融资方式,而在企业研发创新的前期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沉没成本,内源性融资通常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依赖于外源性融资。实际上,研发创新企业通常因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而面临着较强的外部融资约束,以及银行贷款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当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受到较强的内外部融资约束时,很可能减少甚至停止继续研发活动,而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研发创新的投入深度要比广度更为重要。
研发活动的投资相比于一般性资产投资,具有以下三点特征:第一,研发资金投入的高成本溢价。研发创新过程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及高风险等特点,一旦在某个研发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失败,前期投入将功亏一篑,使其成为沉没成本。因此投资者对创新研发活动的风险溢价要求相对较高,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融资约束抑制了出口企业的创新研发动力及能力。第二,研发项目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核心技术的保密管理流程,而投资者在甄别海内外市场需求状况及研发项目时面临一定的困难,导致代理成本增加,甚至出现逆向选择的行为,双方信息的这种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研发产品的弱独占性。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知识与产品的扩散使其易于被模仿,社会收益大于企业收益,当企业无法独占研发收益或其他形式的补偿时,就降低了投资者及企业的投资动力。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对研发资金来源与出口贸易的关系提出如下四个假设:
假设H1:企业自有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基于使用成本及效率优势促进研发,进而对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假设H2:政府来源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因具备社会属性,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促进企业出口贸易。
假设H3:国外来源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因具有技术溢出及海外市场信息优势,创新成果相对更具有前沿性及针对性,因此对企业出口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H4:其他来源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可以提供相对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覆盖创新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进而对企业出口产生促进作用。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1. 实证模型设定
不同来源的资金投入强度对出口贸易也有着不同的影响,文章按照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融资来源渠道将其划分为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来源资金、国外来源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为有指向性地探讨不同资金来源的资金投入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文章构建动态面板数据SYS-GMM 基准模型如下:
式(1)中,i代表第i个省区市,t代表年份,φi代表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μit代表随机误差项。考虑到不同资金来源投入强度的变量组合对出口贸易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可能产生影响,文章采用逐步添加不同融资来源投入强度变量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确保最终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2. 变量间的关系厘定及说明
在科技全球化的价值链重塑进程中,高技术产业是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之一,因此,文章选择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由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来源资金、国外来源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对研发投入的用途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四种研发投入来源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
企业自有资金是研发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无需担保抵押,不会产生额外的资金压力,企业可以自由支配且通常会对其设置相对较高的最低回报率,便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更灵活的研发投入来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
政府作为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及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政府来源资金通常以补贴形式进行补助,其中,研发补贴是WTO 补贴规则中所允许的一种重要补助,政府的研发补贴可以激励企业的研发创新动力,降低研发投入的风险,但同时政府的研发补贴对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领先性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国外来源资金主要以本土化的技术开发和二次技术开发等方式展开技术创新活动,其增加了内外资企业的合作交流机会并产生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是国际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通常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量与本土企业所获得的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的量成正比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其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水平的积累和技术创新产出的增加。
其他来源资金可以分为金融市场所发行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目前,中国高技术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较为常用的其他来源资金主要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贷款的融资方式通常要求企业提供可供抵押的资产,因此,对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或企业规模具有一定限制,除了以上几种资金来源方式外,还有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
3. 数据来源及估计方法
文章选择2009—2020 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各地区按资金来源划分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作为研究样本。经筛选,剔除样本数据缺失的宁夏、西藏、青海和港澳台地区,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进行了均值插补处理。指标的选取与说明如表1 所示。
表1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文章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为平衡面板数据,解释变量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内生变量和一阶滞后变量,模型估计过程中内生性问题不可避免,鉴于动态SYS-GMM模型相比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及混合OLS 模型对于个体异质性、内生性问题的修正和测量误差的减少均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同时相比于动态差分GMM 模型具有更加优良的矩条件,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性,提高估计效率。基于此,文章采用动态SYSGMM模型进行估值分析。
4. 估计结果与分析
文章通过AR(2)及Sargan 检验的P 值来验证模型中是否存在序列自相关和工具变量是否存在过度识别的问题,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观察表2 的SYS-GMM模型估计结果看出,模型(1)~(4)的AR(2)检验的P 值均大于0.05 的临界值,即不存在一、二阶差分的自相关问题,Sargan 检验的P 值同样均显示为大于0.05,表明接受“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的原假设。
表2 系统GMM 模型估计结果
观察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除了大小略有变化外,估计结果的正负性及显著性并无改变,由此判断,模型(4)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鉴于此,以模型(4)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从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的估计值可以看出其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前期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对后期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约占38%,具有较强的累积效应。
首先,观察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强度的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系数符号为正,估计值为0.215。表明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加提高了创新产出,进而显著促进出口贸易。企业在进行研发时通常会考虑到资金的机会成本及自身的财务状况,而进行外部融资:当处于低融资约束时,融入资金越多,那么研发投入也相应增加;反之,处于高融资约束时,企业需要对研发项目进行谨慎选择,优先考虑风险相对较小的研发项目,这样的决策可能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研发产出及效率。而自有资金投入强度促进出口贸易的原因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效应。企业在研发项目选择上受到投资者的约束相对较小,资金投入规划及供应较为稳定,使其可以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出于争夺市场份额目标而进行的研发创新的过程中,从竞争对手的产品中受到启发或鼓励,降低前期研发的基础投入成本并与相对领先者保持研发跟进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与相对领先企业进行反复迭代式竞争而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及出口贸易提升。另一方面是在全新研发项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布局进行研发投资,在外部融资环境约束既定的情况下,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强度相对更有利于出口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
其次,观察政府来源资金投入强度的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样本期间内显示为抑制作用,系数符号为负,估计值为-0.00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出口贸易企业中大部分占比为外资企业,虽然贸易总规模逐年递增,但是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比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自主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现行的政府补贴机制更倾向于补贴具有确定产出的研发创新项目,而对产出不确定的项目支持意愿相对较低。二是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的三大需求的结构发生改变,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国内需求不断提升。
再次,观察国外来源资金投入强度的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促进作用,系数符号为正,估计值为0.098。促进出口贸易的原因主要在于:外资企业多以加工贸易的形式进行投资,进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增加也进一步促进了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同时,对内资企业而言,外资机构的增加可以加强国际市场中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受益于合作中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技术的跨国转移,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加工贸易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通常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较难展开高端化的技术升级与创新,研发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从而容易形成“低端锁定”的困境。
最后,观察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强度的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其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显示为抑制作用,系数符号为负,估计值为-0.092。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从其他来源渠道中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进行考察,相对而言在研发创新的融资过程中,权益融资具有更高的代理成本和更慢的融资速度,同时不利于保护原始投资人的权利以及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而在债务融资过程中研发创新投资所产生的资产通常为无形资产,可抵押性较低,项目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则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限制了企业获得研发创新的债务资金。估计结果表明其他来源渠道的融资方式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有着进一步完善及提升的空间。
5.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文章参考石华平、易敏利(2020)[21]替换具有相关性的被预测变量的方法,选取工业产出数据替换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
表3 报告了基于工业产出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观察可知,除系数值的大小不同外,估计结果的符号与表2 基本保持一致,根据上述检验结果,进一步判断表2 的回归估计具有稳健性。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资金来源和出口贸易数据,探讨了各来源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强度通过研发资金使用的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及企业自身学习效应对出口贸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估计结果支持了假设H1。第二,政府来源资金投入强度短期内抑制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出口,而长期则促进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出口,短期结果未能支持假设H2。第三,国外来源资金投入强度具有海外市场的信息优势,以进口加工为主的贸易形式促进高技术企业研发产出的产品出口,支持了假设H3。第四,以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为主的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强度虽然在支持研发创新及出口方面各有优劣势,但是在样本期内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却表现出抑制作用,金融市场具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空间,估计结果未能支持假设H4。通过上述结论可知,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研发资金来源的不同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文章认为应鼓励企业自有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形成,增加政府来源资金投入强度及其他多种来源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以促进高技术企业短期和长期的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出口,同时增加内资企业占比,避免以加工贸易形式的出口企业占比过大,造成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链中的低端锁定,提升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产业高水平走出去,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基于此,文章从企业自身、金融体系及对外开放三个视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一是鼓励企业合理制定研发投入的战略决策,立足外部融资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拓展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等多种融资途径,确保资金供应的持续性及稳定性,加大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研发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扩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出口比重。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融资体系与创新发展战略支撑作用的关系,适当放松银行的续贷标准,通过对优质企业的贷款展期、贷款续贷等措施,给予自主研发创新企业研发支持。加大直接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完善资本市场服务自主研发创新的运行机制,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竞争效应及出口“干中学”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益及自主研发创新水平,促进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