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唱
——谈《诗经》音乐创作方法及其意义
2022-05-27曾雯
曾 雯
中国古典诗歌自古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相伴相生。《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是文学作品,亦是音乐作品,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都可以用器乐演奏和歌唱,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可弦歌之”。[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就是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所作的划分,《风》是各地民歌,《雅》是正声雅乐,是宫廷或贵族宴飨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因为年代的久远,《诗经》的音乐部分已经失传,《诗经》所蕴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源内质无以开掘,阻滞了今人对历史遗产乃至文化本根的认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唯有借助音乐家的二次创作,才能完整再现《诗经》的意境美,重构诗乐舞三者合一的诗教传统。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诗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斐然,多停留在文学、历史、文化价值层面上,而对《诗经》音乐二次创作的研究比较少。故笔者在《诗经》的风、雅、颂三个部分中,挑选部分诗歌内容进行谱曲,将《诗经》与音乐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具有符合新时代审美要求音乐风格,又具有新时代人们追求向往的灵魂思想的《诗经》音乐作品再现在人们面前。既加强了人们对诗经的认识和了解,又弘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音乐的形式得以学习和传承。
一、《诗经》的音乐特征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毛诗序》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经》在初创的时候,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诗,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乐舞是情感的强化和升华,更是其内容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诗经》的语言,因此带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
“从根本性质而言,《诗经》的音乐性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风》《雅》《颂》之所以语言形式特征和风格不同,就是因为它们所承担的艺术功能是不同的。《诗经》强大的音乐性源于它对自然的描述,源于人类对自然活动成功的模仿。在这样的内在性质驱动之下,《诗经》所体现的音乐性正是大众可以理解、认可和接受的音乐美,正符合古代人们那时那刻的审美特征。这就意味着《诗经》最大的音乐性就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3]
《诗经》的音乐虽然已经失传,但是今天,我们透过它重章叠唱的结构方式和四言为主的句式特点,透过它的押韵、叠字等手法的运用,依然可以体会到它的音乐特性。这意味着我们在谱曲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诗经》语言中的音乐特性,力求保留它古香古色的独特韵味。
(一)《诗经》中词语的音调特征是调式创作的依据
《诗经》是我国流传下来最早的文献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具有浓郁的中国味,所以为之谱曲时应向民族化靠拢、创新,使歌曲具有民族化气息。众所周知,汉语的音调一共有四种,分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起伏是汉语发音的音调特色,所以在诵读诗歌时,这种平仄起伏的音韵美也就体现出来。四种不同的音调形成了调式,因此,在诗歌音乐的创作形式上就是对调式的灵活运用,使诗歌具备了音乐的韵律美。根据明代的音乐研究者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对《诗经》的曲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诗经》中的大雅都用“宫调”,小雅用“徵调”,《国风》部分用的是“角调”,《周颂》《鲁颂》是“羽调”,《商颂》用的是“商调”。[4]综合以上,我们在为诗歌谱曲时调式上都采用民族调式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如:《蒹葭》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偏音“7”,采用了六声调式的写法来创作此曲,为加变宫的宫调式;又如:《关雎》采用了五声宫调式来表现这首诗歌,4/4拍子,稍慢的中速,音乐配器上宜采用鸟叫声、古筝、琵琶、水声、风声等来表现音乐。这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典雅、和谐、鲜明,诗词的精炼、含蓄、意境与音乐一脉相承。民族调式的运用和借鉴民歌色彩的创作手法,使诗歌在音乐的润色下诠释出一种中庸和谐、意境深远之美。
(二)《诗经》中朴素的音乐节奏是音乐创作的主旨
探究《诗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诗经》文本中诗句所体现出来的节奏感,这种节奏特征是《诗经》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据统计,在《诗经》305篇中,纯四言诗有152篇,约占50%;四言为主,杂以三音、五言等句式的准四言诗136篇,占44.6%;两类之和为288篇,占整个《诗经》近95%。所余17篇,除8篇为纯粹的非四言诗外,另9篇也是含少量四言的杂言诗。再从诗句的层面看,《诗经》共有诗句7288句,其中四言诗句6525句,约占90%”。[5]由此看出语言工整的四言诗体是《诗经》的主要语言形式。这种四言句式具有语言整齐、节奏工整、中正平和的特征,这种特征便于人们记忆,易于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美。故我们在为诗歌谱曲时,应考虑诗歌中字里行间具有的音乐律动,鲜明的节奏以及文字朗读上声音的抑扬顿挫,字与字之间的对称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工整。《诗经》中一字一个音节的完美对应,以及在四言句中又多为两字一顿,形成“二、二”式节奏,而且在《诗经》中这种“二、二”式节奏具有普遍的一致性。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在为诗歌谱曲时首选采用4/4拍子,节奏型简单且要符合诗歌中字音的节奏性规律。如:《蒹葭》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在为诗歌谱曲时,采用简单的音乐旋律和质朴的节奏,使歌曲简朴却不失活泼,反而丰富了《诗经》的内容和主旨,展现了其超凡的艺术价值。
(三)《诗经》的用韵提升了循环往复的音韵美
用韵是古代诗歌创作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这种韵律感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诗经》用韵非常灵活,在《诗经》收录的305篇诗歌中,只有七篇没有押韵,其余的全部押韵。也正因为用韵的缘故,才使得《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能配乐而歌,随口而唱,赋予了诗歌一种音乐美感。尾韵是我国诗歌中常用的现象,相同的声音在诗歌中很有规律地循环往复,使句与句之间的声音协同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性,所以作曲时要充分考虑曲韵之间的融合。如:
《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在这里“舞”“处”“俣”“虎”“组”都是押[u]音的尾韵。因此为这首诗歌谱曲时,在考虑押韵性方面,笔者尝试采取了如下创作方法:
这首诗歌《简兮》采用民族调式羽调式来创作,“舞”“处”“俣”“虎”“组”都落音在主和弦音“6、1、3”音上。众所周知,主和弦是所有和弦中最协和的和弦,在这里把尾韵落音放在主和弦音上,这样使歌曲既保留诗歌原有的协和音韵,又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音韵美。当然,并不是所有诗歌歌曲中的“尾韵”都要落音在主和弦音上,谱曲时,还要结合诗歌的音韵、音调、语言等问题进行创作,匹配使用,自然产生和韵诵唱的效果。
(四)《诗经》中的叠字使旋律更富有生机
《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具有形象性,《诗经》中叠字的运用十分丰富,这类词汇大多是形容词性质,多用于对声音的模仿和景物的描绘。如“关关雎鸠”的“关关”形容水鸟叫声;又如“皓皓”形容石头很洁白;“粼粼”形容水清见底的样子;“休休”形容人安闲自得的样子,等等。叠字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生动性,同时也渲染气氛,增强了效果,使诗歌的句式更加规整,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叠字在音乐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它给音乐以节奏感和美感,使音乐的句式更加规整,使音乐更富有生机,也更易于表达思想感情。在现代民歌中这种方法现在还常用。在音乐中叫做‘叠置’,可形声、绘色、写景、抒情”[6]。如:歌曲《山路十八弯》中“弯弯环环环环弯弯,都绕着土家人的水和山。排排串串串串排排,都连着土家人的梦和盼”。再如:歌曲《黄土高坡》:“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叠字除具有强调、增强抒情色彩、绘景状物的功能外,还增添了歌词的音乐美。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叠字在歌曲中的运用能使旋律更加活跃、跳动,旋律的起伏变化使音乐更富有弹性。所以笔者在为诗歌谱曲时,借鉴民歌中一些叠字的创作手法,合理的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来,如:《关雎》。
二、《诗经》音乐创作的意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它的产生为我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故对《诗经》进行音乐创作谱曲,这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现性创造,赋予《诗经》新的活力、新的生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借古诗歌抒发现代人的心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般老师更加注重的是学习音乐学科课程内容,而对于音乐相关的文化则会忽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更好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无疑是教学中的一种缺憾。而运用人文内蕴丰富的诗词,创作韵味优美的曲调,形成完整作品,可以更好地培养教师队伍,使之对我们音乐的内涵、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更深刻的把握。对学生而言,这些课程资源的运用,可以提升学习传唱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音乐的特殊美质,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诗经》是民族诗歌的源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会觉得《诗经》文辞晦涩,难以理解,更难以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而《诗经》的艺术歌曲走进课堂,将晦涩的文辞融入通俗形象、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中,回归民族诗歌诗、乐、舞不分家的原生状态,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去想象、去学习,感受诗歌的意境氛围,体会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表达,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共融性,从而达到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对美的认识。从“审美鉴赏和创作”的角度,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诗歌的特殊美质,并逐步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能够对民族诗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诗经》相传为孔子删定,他认为,学习《诗经》是君子养成的重要途经,《论语》中保留了不少他劝勉学生学习诗经的言论,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司马迁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7],《诗经》是他教育学生的教材。汉武帝独尊儒术,《诗经》成为五经之一,成为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
今天,我们孩子们学习《诗经》,意义自然不同于孔子所处的时代。但是,透过《诗经》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而这些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如《蒹葭》抒发的对理想的执着追寻,比如《关雎》展现的和谐的婚恋观,比如《裳裳者华》表现的对君子要修身养性的劝勉,比如《周颂·载芟》强调的是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富强和谐生活的向往,在今天都有非常重要的德育作用。而《诗经》音乐创作能够通过传承与创新,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我国历代文化中,诗歌与音乐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映生辉。音乐不仅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中国历代诗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诗经》之所以能够成为儒家典籍,跟它具有音乐性,能够合乐而歌、易于传播密不可分。中国自古“礼”“乐”不分家。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借助人声表情达意,能够通过口耳相传,具有文字传播所不具有的优点,故此成为自上而下施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正如《毛诗序》言:“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8]
今天,由于音乐的失传和文字的隔阂,《诗经》的传承、教化范围是有限度的,这难免令人遗憾。而音乐工作者选择符合时代价值观的篇目,结合传统创作的一首首特色鲜明、情景交融、清新典雅的艺术佳作,能很好地将我国历代诗歌的精髓,充分展示在音乐曲之中,达到诗歌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这些《诗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音乐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感情表达。这些歌曲的传唱演绎、运用推广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防止千百年中华文献湮灭的有效途径。
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音乐创作较之古代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不仅诗乐舞可以一体,而且可以融入服装、摄影、特技等多种手段,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创新使《诗经》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传承是一种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的。音乐工作者努力探索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不同风格的古诗歌,使每一首歌曲都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借助音乐舞台和“学习强国”等平台,音乐作品可以海量传播,使交融着传统和现代,典雅和通俗,民族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好作品传唱天下,达到移风易俗,使传统文化更好传承、使核心价值观更深入人心的目的。
总而言之,诗歌与音乐的再结合,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生,有利于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让我们在诗歌歌曲创作不断进步的道路上,用美妙的歌声来歌唱、感悟那一篇篇旷世杰作,那是一种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注释:
[1]司马迁.二十五史·史记·孔子世家[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198.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3.
[3]徐艳霞.《诗经》乐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杨 建.《诗经》音乐性特征及其教学探析[J].教学,2018(09):19.
[5][6]孙丽娜.《诗经》的词句与音乐[J].时代文学,2011(09):183.
[7]同[1].
[8]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