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层一体”视角下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以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村为例

2022-05-27赵文栋陈亚颦王俊辉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计一体山村

赵文栋 ,陈亚颦 ,焦 敏 ,王俊辉

(1.云南财经大学 中华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3.云南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深入认识人地关系、从综合视角、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真实环境下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1],这表明具有高度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较小的区域尺度,乡土地理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结合[2],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免要对当地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产业、交通、宗教信仰等人文地理要素进行介绍。但在现实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两类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将建水县团山村作为教学点,提出运用“四层一体”分析方法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挖掘,试图从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层找到两类要素之间的关联,让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选取和挖掘变得有章可循。

1 “四层一体”区域分析方法

“四层一体”由文化地理学家周尚意教授在介绍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时提出,她指出区域由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文化层构成[3]。自然层包括各自然地理要素,如大气、水、岩石、生物等;生计层是人们利用自然地理要素获得生活所需的生产活动;制度层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组成的社会以及制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俗约等;意识形态圈层(文化层)是指导人们在生计圈层和制度圈层实践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等[4]。“四层一体”突出人(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和地(自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各层之间的两两相互影响,体现着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村是当地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原为彝族村寨,后因汉人迁入,见土地肥沃、气候优良而定居于此,清朝时期由于当地人开采锡矿改变了大部分村民的生计方式,因锡矿而富有的部分村民回乡大兴土木建盖房屋,大部分华贵的历史建筑多兴于该时期,团山村盛极一时,后因政治等历史原因,当地人不再将生计寄托于采矿,建设减缓,团山村就此慢慢沉寂,其“四层一体”结构见表1。

表1 团山村“四层一体”演变

由表1可看出团山村“四层一体”中各环节相互影响,可为人文地理类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具有逻辑的课程资源,以此为脉络展开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可为学生开展地理实践组织一条严谨、清晰的研究脉络。

2 “四层一体”视角下的建水团山村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以高中鲁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从“四层一体”视角出发,将团山村作为地理实践活动地点,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传统村落的崛起与衰落。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活动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链和实践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和学习团山村自然、生计、制度、文化方面的内容,从中归纳出该地的“四层一体”格局,发现该村的景观与文化制度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如表2所示。

表2 团山村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1 课前交流

很多人去到一个陌生地方,大部分首先关注的是当地植被、气候等可视化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而才会关注它的饮食、服饰、宗教等人文要素。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很多人无法找出他们之间的关联。

【教师活动】提问:①同学们谈谈你去过的乡村是哪里?那里和你生活的地方有何不同?②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首先关注它的什么?

【学生活动】①学生谈论亲自去过的乡村,讲述与其他地方的不同;②交流自身出行经验,过程中活跃气氛。

【设计意图】①谈论自身经验,增强学生积极性,通过交流活跃氛围;②了解学生认识一个陌生地方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2.2 情境创设

提供材料一: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团山村,建于西高东低的坡地上,背靠绵延青山,面临肥田沃野,前有泸江河流过,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彝族居住的村落,目前保存着大量精美传统民居,整体保存完整汉族传统的四合院、汉彝特色融合的合院和彝族土掌房,体现了汉彝融合的聚落特色[5]。

展示图片1、图片2并提示:华贵的大户人家和建造平庸的土掌房并存。

图1 团山村张家花园

图2 团山村内的土掌房

【设计意图】通过相应的文字、图片材料和对团山村的相关介绍,深入实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兴趣。

2.3 探究引导

提供材料二:团山村从一开始的彝族村落,变成现在的历史文化名村,它的成长经历了“定居——鼎盛——衰落”三个时期……据资料记载: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建水的采矿业极为兴旺,是滇南矿产品、金属制品的集散地,建水因物产丰富、商贾聚集而享有“金临安”的美称。商业经济的发达,与锡矿的开发分不开,那时建水人多地少,许多人为生活所逼,被迫“走厂”到个旧锡矿谋生,一些人打到旺洞,发展成资本家,鼎盛时期的团山村也正正因村人开采锡矿而发展起来,正因如此被称为“建在锡矿上的移民村寨”。

提问:在开采锡矿之前,这里是怎样的情境?锡矿的开采使团山村产生了哪些变化?这里又是为什么而衰落的呢?教师在此处用简单的例子来讲解“四层一体”分析方法,让学生画出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图(如图3所示)并举简单例子解释。

图3 “四层一体”关系图

【学生活动】①从团山村发展提取出至关重要的因素——开采锡矿。以此为节点,分别对采矿前、采矿时和采矿后的团山村状况产生探究兴趣并思考该村的历史走向。②初步学习“四层一体”人文地理分析方法。

【设计意图】①用文字资料确定研究节点,提问设疑激发探究兴趣和引导接下来的问题生成。②学习人文地理分析方法。

2.4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①提问:团山村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那我们要怎样来认识每个时期发展?②教师预设问题:每个时期对该村落影响最深远的因素是什么?它属于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还是文化层?怎样去找到该因素与各个层之间的联系?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之间的联系清晰地表述出来?③师生共同制定探究思路。

【学生活动】学生生成问题:①植被、土壤、地形、水文、气候都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吗?②能不能通过当地的建筑、饮食、文化等的调查来思考其生计层、自然层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预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思路进行组织,留有余地让学生生成问题。

2.5 探究活动一:定居团山村的决定因素

提供材料三:洪武年间,明朝廷将大批江南大姓迁徙云南屯田,仅江西就有250多万人入滇,朝廷给予种子、资金、田地,他们分布到全省各县。张福大约便是这个时候来到建水的,他除了在城中做点买卖以外,也干一些农耕活计。一日他放牧到城外的张宝石寨,牛见这里风光美、水草旺,竟不肯回家。张福相信牛的灵性,便将家迁到这里,形成今日的团山村[6]。

【学生活动】分小组结合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从自然层找出张福定居团山村的决定因素。选出代表进行探究成果分享。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决定了前期当地人民的生计方式。

2.6 探究活动二:鼎盛时期的团山村

提供材料四:随着锡矿的大规模开采和滇越铁路通车,促进了这一时期团山得到了空前发展。团山张氏在锡矿开采中屡获富矿, 营利渐丰,富起来的张氏族人在“荣归故里, 光宗耀祖”的观念影响下不惜金银回乡修楼盖房,为了防御外敌,村内形成东、南、西、北四个完整寨门及围墙将村子团团围住; 主巷道逐渐明确,并在沿东寨门入村道路短短 300米左右的道路旁建设了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以及张家花园等一系列民居建筑群,形成村落主体,并与周边小型民居构成了完整的聚落体系[7]。

材料五:团山村通过建庙强调本族的精神信仰。此时在村西北外围建上庙, 内放刘、关、张及诸葛亮塑像。如果说下庙强调多子多福的种族繁衍功能,大乘寺强调风调雨顺的农耕特点,那么上庙则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下庙建筑时间先于上庙)。……聚落由于逐渐富裕而强调防御。各寨门及寨墙此时建成, 加强了防御功能。许多商人参与宗族建设, 提高了影响力,也加强了宗族组织建设,使宗族力量比较强大,聚落建设受宗法制度影响较深。

【学生活动】①分小组结合给定资料实地调查,分析该阶段团山村鼎盛发展的决定因素并说出是处于哪一个层面(生计层)?②说出生计层的变动对于该地其他层面的影响。③解释不同功用的建筑先后产生说明了什么?④说出地域文化在景观上是如何体现的。

2.7 评价(表现性评价)

【教师活动】①通过小组汇报评判合作探究成效(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②通过个体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语言表达、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努力程度)。

【学生活动】小组推选发言人、个人汇报阶段性收获和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的能力在进步,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鼓励,并提出下一步期许。

2.8 探究活动三:团山村的衰落

提供材料六:民国以后,云南政局动荡,滇南一带匪患频繁,致使商号活动受阻,村内人口流失,有名望的人家都迁居外地,团山村的建设发展开始缓慢了下来。解放以后,由于产权变更,部分宅院受到拆建,村落外围逐渐形成新的村子,村庄逐渐沉寂。

引导学生对团山村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其现今“四层一体”的分析强化这一分析方法的理解。

【学生活动】①根据所给资料,实地走访团山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问、观察、资料查找等方式搜集资料;②小组讨论团山村生计层的变动对其其他层面的影响;③形成结论。

【设计意图】实地调查走访,与当地居民进行对话,从对话中体会团山的变迁。

2.9 汇报分享

【学生活动】①小组汇报展示;②个人分享本次学习经历。

【设计意图】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展示机会,增强学生获得感。

2.10 评价(表现性评价)

从问题意识、语言表达、学习状态、成果汇报四个维度设计本次实践探究综合评价表。

2.11 知识迁移,能力巩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对教材活动“探究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介绍和其他资料和实践探究所得经验对家乡哈尼梯田景观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①红河哈尼梯田被收入鲁教版教材,作为当地学生有较强的自豪感和探究欲望;②知识迁移,增强地理学习思维。

本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亮点主要是围绕“四层一体”区域分析方法给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方法指导,通过强调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学习地理的逻辑性,尤其让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方面变得有法可依。同时在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适时设置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表现性评价和思维结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目的性,有效提高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教师指导的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生计一体山村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山村日出
我请大雁落山村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山村之晨
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同频同向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山村晚归